梵畫(51)喜樂的信仰

很多人感應了觀世音菩薩,

都說看見「白衣觀音」。

二十多年前高雄一位居士也這麼說。

某日早上他正在禮佛,起身的剎那間,

看見眼前站著身穿白衣的觀世音菩薩,

觀音菩薩對他微笑,他傻傻地站著,竟忘了頂禮。

半分鐘後,菩薩才漸漸消失。

忘了頂禮令他懊惱了好多年。

※ 

誰說觀世音菩薩一定穿白衣呢!

我就讓觀世音菩薩穿上大紅衣。

因為——

我想把信仰觀世音菩薩的喜樂心畫出來。

一片吉祥的,人人不爭不嗆的世界,

一片紅通通,喜事才有的祥和世界;

※ 

您是否感受到我的喜樂心地?

這是唯有佛弟子獨享的法悅世界,

外境找不到,回到內心尋覓吧!

信仰觀世音,菩薩在心裡常住,

我念觀世音,菩薩在心裡念我;

畫佛的喜樂心鏡——

如是如是,靜定、安詳、慈悲。

(梵畫/梵寫於2020.7.1)

修行心燈——無差別布施

台北有一位老先生初信佛,因女兒重病而與果相法師結緣,學佛尚未深入,對修福報卻很上心。他不只一次告訴我們:

法師!歡迎您來借場地上課,我想要多修福報。

由於他的態度熱誠,去年我們來台北借了數次。

之後,教學因緣變化,辜負他想修福的心願。

他不隨便把房子借給別人使用,偶然的機緣認識,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場地,很難得。

而每次接觸,他的心意都非常柔軟,福報與德行兼具,堪稱實修福德之人。

 ※

人的福報由布施而得。

布施善行,要有:「財物、對象、時間、心念」來成就。

這四種之中,最重要的是心念。

因為唯有心念可以自己掌握,其他三項要看外在條件。

幾年前,我和果相法師站在騎樓下等綠燈,一位婦女快步從對面搶一步,跑到我們面前,滿面笑容雙手捧著紅包,請我們收下,說:「供養法師!謝謝!」說完立刻閃人。

她和我們彼此都不認識,在“對象、時間”許可之下,恰好她身上有財物,她一分鐘就完成布施善業。

佛法說:萬法唯「心」造。

心——布施要安什麼心?

菩薩行者(學佛的在家人)學習菩薩的行為,首要是布施。

布施不限財物多寡,不計較對象,只求自己要有“清淨、平等”的心地。

平等——是無差別心。

無差別心布施,所得的福報最大。

布施很貴重的財物而生傲慢心,有分別高下心,有揀則住持或學僧的身分,此福反而很有限。

清淨——是無所得心,不求回報。

修福想要有所得,這是著相的心,其福德果報仍在“欲界”(人、天),未來將會有世間的利益和豐碩的善果,但繼續輪迴生死。

 有一次,舍利弗將飯布施給釋尊,釋尊沒有吃,轉而布施給一條狗。

釋尊問舍利弗:

我與你一樣行施,誰的功德較大?

舍利弗回答:釋尊的心地比我清淨,所以功德較大。

《佛說布施經》中開示三十七種布施法。

其中之一「依時施」,得三業清淨,四時安隱。

依時施,就是要把握恰當的時機布施:

一、菩薩行者的境遇不錯,布施後不影響生計。

二、心情也很好,不求回報。

這種狀況下布施,行者較能獲得「身、口、意」三業清淨,不致因行施而生煩惱心。

 (梵寫於2020.1.18

 

 

 

 


報恩(42)真心護法的修行

身為出家人,是以什麼心態看待在家人呢。

能讓我這個平凡人感動在心的居士,至今憶起,仍印象深刻的並不多。假如我是大法師,很有名望,那令人感動的護法行為,一定非常多。

當然,這是很主觀的自我之見,您不必認真。

大約二十多年前,我到台中看病,拿好藥準備搭火車北上。

一位女居士突然現身,表示要陪我到車站,我婉拒不了,只好隨緣。到了車站還陪我等車,看我搭上車,她才離開。

此事令我感動,原因是:

她年紀比我大很多,主動找上我,執意幫著背僧袋。我們第一次見面,她的態度真誠懇切,毫無法鼓山大護法的姿態,我無意做對比。通常大護法的眼中只有聖嚴師父,或大執事的法師,心眼沒有小僧的位置。

我真的很感動,她與一般護法不同。

居士如何護法?很多人認為護法就是要捐錢贊助道場。

一般捐大錢或賣力護持的居士,多數眼界很高,「我」很大。

有一次,僧眾會議中,有人提議:

請師父教育大護法,在寺裡遇到出家人,不要一付高高在上的態度,冷漠錯身而過,不知合掌或打個招呼嗎?

會議中激起一陣附議之聲,可見僧眾皆有同感。

——因此,不是我有修行,影響她特別來「護法」,因為她真修行,不分別我是小僧或大僧(督監、監院)。

「護法」是用誠心來對待僧眾的,不是用錢或利益去分別。

捐錢是您在修福,好心態是您在修德。

——有福而無德,容易下墮喔。

再舉一例。

果相法師考上法光佛學研究所,在研讀期間,住在研究所的宿舍,我獨住新竹,來台北就去找他安單。

一回生兩回熟,在研究所走動多了,意外認識兩位教授。

一位是研究所校長,一位是德國籍佛學教授。

若論佛學義理的研究和造詣,他們比很多僧眾高明,更是教導僧眾研究佛學的老師。

然而,他們並沒有把自己抬高,反而對僧眾學生,態度謙和,舉止恭敬。即使數次在電梯遇到我這陌生客僧,也是禮貌聲稱師父,讓我優先。我真的很感動!

這就是以身心在護法。與您分享我的心情,身為出家人,怎麼看待在家人的真心修行。

或許我孤陋寡聞,沒見過“佛教學者”高深的修持,才感覺很意外吧。以前接觸到的學者,除了高慢心態,沒有值得一提的內涵。

研讀佛學重要,或是學佛重要,全依個人的智慧去抉擇。

一個是藥方,一個是服藥,先要承認有病才會吃藥,您聽過藥方能治病嗎?不少拿到藥方的人不肯服藥。

您是哪一種居士?

文末,再分享一則令我感動的經驗。

早上披剃落髮,下午我們立刻進入禪堂打禪七。

禪七的最後一天,聖嚴師父要我們新出家的四人,站在大眾前面。然後,吩咐大眾起身:一起向四位法師頂禮三拜。

引磬聲音響起,拜下、起、再拜下…

我們才開始修行,何德何能,竟然讓大眾頂禮?

多年後,才明白那是師父在教導大眾。

因為「敬僧」,才能「三寶萬世明燈」。

即使出家人的德行不如您意,佛學造詣也可能不如您;

但是世上若無僧寶,佛法二寶無人流布,三寶缺一,眾生的善根去哪兒培植?

居士們!您是為了佛法的傳承而敬僧供僧。

(梵寫於2020.5.28


《普門品漫畫63》三毒之亂——瞋火

如圖文:

一念瞋心,如火焚身,念念瞋恚,墮落畜生。


漫畫是三十年前畫的,恰恰好可以用上,不退流行。

現在的人心跟三十年前的人心相比,現在不僅沒進步,反而倒退了十萬八千里。

以前多數人良知擺第一,現在的人…,有意識形態第一,網紅第二或第一,有的是把親情和良知殿後。

您不信嗎?我也不敢相信。

前幾日看了一則影帶,年輕孩子破壞祖父的車子,理由是,誰讓阿公找網紅的麻煩,因此他也故意要找阿公麻煩,頂嘴時振振有詞,瞋目切齒的表情,令人痛心。

影片中,孫子的恨意比阿公強悍,為了一個路人甲…

 

不知防制小瞋心,怒瞋有理,破壞有理,怨懟親人有理?

等小瞋養到大瞋心時,將悔恨莫及!

《高僧傳》記載一則故事。

南北朝有一位僧人博學多聞,也通達教理,性格上卻有一個缺點,就是瞋恨心很強,常常與人對立。

某日他與人辯論,瞋念一起,全身燥熱,遂避開人群,跑去樹下乘涼。

但是,他的心仍在想,越想越生氣,好勝心熾盛故,瞋心如火在燃燒。當下!他立刻變成一條大蟒蛇。

高慢心重,對立心強,瞋心會破壞修行得來的善業功德!

即便是修行多年的人也一樣會“火燒功德林”

性格會引爆業力,不可不慎。

 

(梵寫於2020.6.12

 


《普門品漫畫62》三毒之亂(二)



小時候,我與父親很少聊天,他酒後很兇。
某日午後他又在獨酌,我恰好走過,被他叫住。
我只好坐回板凳上,聽他說話。
他說著說著,轉入二二八的話題。
當年,外省仔殺了台灣人…,很可惡!
遠不及日本人對我們好…
父親愈說愈激動,怎麼對孩子說這些?
嗯,確定父親不是酒醉胡話。
我回答:
爸爸!不要分別台灣人和外省仔啦!
都是中國人,我們祖先也從福建泉州來,
就算是內戰也是自己打自己,仍是自己人。
至於日本人對我們好,怎麼好,還是兩國人。

父親楞住了,十歲的孩子居然敢違逆勸他:
不要對外省仔有仇恨心,我們都是中華子孫;
自己人不要敵對,對您,對大家都不好。
日本人對我們好…,
哼!不稀罕,我才不要當亡國奴!
大聲說完最後句,我已經拔腿跑了,害怕被修理。

與父親這一段話崁入記憶裡,此生難忘。
二十年後我出家時,父親已經不在。
不要怨懟不要仇恨…,當時我要表達的就這句話。
現在,成為宗教師的我,也說相同的話:
對“自己人”不要敵對不要仇恨…,
對您,對大家都不好。
因為——
仇恨引來仇恨,
怨懟引來更大的怨懟,
人心被仇恨和怨懟綁架時;
來世的生命型態,將每況愈下啊!
且看世間的虎豹、蛇蠍、毒蟲等…,
三毒心的下場,如此、如此。
能不戒慎恐懼乎!
(梵寫於2020.6.9







《普門品漫畫 61》三毒之亂(一)


這會是令人無言的結局嗎?
從上亂到下,讓人活在對立之中。

(梵畫/梵寫於2020.6.7)


畫佛修行(二十四)定心喜樂的學習



這一幅茶花是初階第三期「遠距佛畫班」的示範作品。
好多位同學畫到這裡,又迎來一次最困難的挑戰。
先前學習白描畫時,只要專注和勤畫。
如今,不只要專注和勤畫,還需要腦力配合技巧。

一位年近七十歲的同學,開始畫白描時,一次次失敗。
她平時沒有寫書法,只因為被老朋友的習作吸引,而開啟畫佛像的動力。
想不到,她畫到哭了。
我很抱歉!忽粗忽細發抖不定的線條,不能過關。
孝順的媳婦來電訴說:我婆婆很用功的,她天天練習。
果相法師遂特別指導她,為她加油打氣。

直到第二期初階白描班結業前,她才上傳新習作。
白描畫的線條沉穩,運筆有力。
我訝異地跟果相法師說,我跌破眼鏡了!
原來——別人最多一張畫十次,她用三倍以上的精進力,一張畫稿最少畫三十次;因此她不只甩掉最後一名,甚至向前擠。

我能體會她初學的辛苦,手抖不聽使喚,屢畫屢敗;畫一半壞了撕了再畫,含淚完成;然後再接再厲,再撕…。
以為她放棄了!因為只交一次畫稿,以為她早就經不起“批評指教”,從此不敢學習。
事隔四個月後,她第二次上傳習作。
我的眼鏡掉在地上了!這並非偶然,是“必然”。
她對自己學習畫佛的願心不離不棄,付出數倍時間和耐心,怎能不進步呢。
我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讓我掉眼鏡,愈多次愈好。

其實,她的學習過程和心態,跟我初發心畫佛時,完全一樣。
我並非畫佛像的專家,當初僅憑願心和耐心、加上忍力,不怕別人嘲笑,僅用八個月時間作畫,畫了近八十張的甘露佛畫。

不論多深刻的繪畫理論和技法,都不及實際行動的努力。
佛弟子修行也是這樣,學習很多佛學知識,了解佛學名相;亦不可輕忽心地功夫,修行在行住坐臥中。
活的時候,好好享受生命和呼吸。
畫佛時,好好用心畫,享受畫佛的定心和喜樂。
畫佛即是修行——
沒有年齡問題,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能創造生命的精華。
(梵寫於2020.6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