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恩(44)父母如大地

人身難得,今已得;佛法難聞,今已聞。

恭喜您!幾十億萬人之中,一起忝為佛門弟子。

這比中了樂透還更樂透的事兒,讓我們得到了!

世間財是無常的,它常常搞背叛,愛跟別人跑,它有四隻腳,兩腳的人類拚死也難追,已追到了,卻患得患失。

我們進佛門得了「法財」,這是詐騙詐不成,盜賊也沒膽量搶劫的「法」。

法財能令人心清涼,增長生命的智能;法財,需要用心學習和實踐才能得到。

開門一句法:「深信因果,知恩報恩。」

我們日日發願迴向: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。」

發願了,也念了迴向文,不代表已經做到喔!

四重恩:一者父母恩,二者三寶恩,三者眾生恩,四者國家恩。

為何父母恩排列第一?

因為若無大地,將沒有地方可建房子。

父母如大地,我們的“身命”如一座獨棟房。

不論“身命之屋”是華廈或陋屋,也就是健康或多病,雖各有前世因緣,但是這一期的身命是父母給的,生來不易。

即便是棄嬰,都該先感恩大地,即便在逆境成長,都應感恩大地!感恩父母賜屋庇蔭我們這一生。

貧賤之身亦有發達的可能性,前提是,必須有屋存在。

——請靜默三秒,閉眼觀照自己這一間身屋,您感恩父母了嗎。

華人對孝順父母的思想,受儒家影響至深。

父母在世時,要事之以禮;壽終,要葬之以禮;逝後,要祭之以禮。並強調父母在,不遠遊,乃至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,不敢毀傷。

其中又以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的觀念,影響民心至深。

因此,相對於儒家的孝道來說,比丘(尼)割親斷愛,只知有佛而不知孝養父母,逕自遁入空門,被視為大不孝。

難道釋尊不重視孝道嗎?

佛教很肯定儒家推崇的孝道,因為「世間所有『善行』,都是佛法」而佛教認為,以豐富的物質來滿足父母的行住欲樂,固然是世間的孝行,可是並不圓滿。

因為佛教的孝道建立在——

「三世因果、六道輪迴」的思想上。

世間孝道,於父母在世時,日日奉養酒肉之食,歿後再以五鼎三牲祭禮,這樣做就算是孝子了。

甚至有人為父母大設壽宴,貪啖生靈肉,也稱孝子。

但是,這在佛教看來,不是孝親,反而害父母承擔屠害眾生的罪過。本來父母的惡業只有五分,如今增加為百分,殺生的罪業一起算到父母身上。

當然,佛弟子不會用這方法為父母祝壽,他會以父母的名義布施,或供養三寶,或急難濟貧,或為父母誦經、念佛,消災祈福,一切善德皆迴向父母。

您是否認同父母如大地?

與父母無緣者,應視扶養人親如父母,亦如大地。

——「百行孝為先」這句古訓,被新時代的人棄如糟糠,殊不知沒有父母如何生而為人?何況多數人都是被父母的愛心呵護成長,怎能忘卻父母深恩?

且問自己:

我為父母做了什麼「善業」,得以回報父母?

(梵寫於2020.7.9


果梵法師佛畫教學

內苑佛畫遠距班

「信願畫佛——白描班八月招生

主辦:台灣內苑佛教文化學會

報名日期:八月三十日截止。

宗旨:

佛像是清淨心的種子,畫佛修行,念念靜定;

以信心和願心畫佛,畫佛即是念佛時

遠距課程:以影帶教學為主,面授為輔。

學員資格:歸依三寶弟子,初學或已學者。

課程時間:初中階三個月一期十二堂課。

課程內容:以線描為基礎,階梯式進入中高階佛畫學習。

學費:階梯收費。初中階一期35004000

內苑信箱:neiyuanculture@gmail.com

〜請用e-mail索取電子報名表。


信願念佛(10)畫馬不如畫佛

《浴馬圖》局部之一

元宋之際,有一位「四絕」的名人趙子昂,本名趙孟頫。

他是書法家、畫家、詩人,也是篆刻家。其“書畫詩印”的表現都很傑出,開創了元代的新畫風,被稱為「元人冠冕」。

趙孟頫早年擅長畫馬,名氣遠播。

他所畫的鞍馬特別注重線描的遒勁,氣韻生動;其渲染技巧絲絲不苟,注重形象與質感的統一。

《滾塵馬圖》,以墨代色,敷染清淡,凸顯個人的特殊風格。

元武宗知其盛名,下詔令要他畫馬。

於是,他開始構思《浴馬圖》。

《浴馬圖》局部之二


《大觀錄》卷十六記載了一段趙孟頫畫馬的故事。

他為了使創作逼真,白天到馬棚看馬,仔細觀察馬的結構、神情和姿勢,想像奔馬的風馳電掣;馬躍起的雄姿英發,夜裡也百般懸思。

不僅日思夜想,午睡時間也不放過。

某日,他臥床全神貫注學馬的睡姿,學馬兒躺著滾倒的模樣,左翻右躺;再學馬仰面平躺四腳朝天,再不就是學馬嘶鳴張嘴的表情…,或許是用心過度,竟睡著了。

此時,趙夫人管氏久等他午睡不醒,遂過來榻前掀帳,欲喚醒他;不料卻被眼前相狀驚嚇,她失聲尖叫!

趙孟頫從昏睡中回神醒來,問她為何驚慌?

管氏說:我剛才看見床上躺了一匹馬,卻不見有您呀!

趙孟頫略有所悟,猜想是自己時刻想馬的緣故。

於是到廟裡請教耆宿大德。

他問法師:躺在床上的明明是自己,為何變成馬。

法師開示:世間萬物皆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;以譬喻來說,心如黃金,識如金器;一切萬物因心成體,您的心思都繫在馬身上,此心能現能變,自然變成馬。

趙孟頫頓悟了,專心想馬變馬,原來是自心變現的。

從此轉念,他不敢再投入全部心神畫馬,而改畫佛像,餘生就是不間斷地畫佛菩薩像。

很可惜,他沒有佛畫作品傳世。

趙孟頫因畫馬而學佛,之後一心篤誠念佛。

多年後,逢管氏忌辰。他特別為老妻做普渡,日誦《法華》經,禮法華懺法,及誠敬布施。

他還書寫《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》,內容敘述西方凈土,說明求生西方凈土的優點,以及佛菩薩前來接引的要旨。

專心畫馬,可能變馬;

專心畫佛,可能變佛;

畫佛念佛,念念是佛;

一心念佛,必定成佛。

(梵寫於2020.6.3

 


梵畫(53)防疫Q觀音(有影片)

Q版佛畫/工筆彩繪/釋果梵畫

這一幅Q版觀世音畫於十餘年前。

心如白紙的童心,即是佛心。

唯有童心能示現Q觀音。

※ 

出家四十餘年,遇過的小孩子真不少;

有的孩子看見出家人,就一臉冷漠,

站得遠遠地,不敢靠近。

有的孩子則跑過來喊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

然後指指點點:阿彌陀佛來了!

這是受戲劇影響的,出家人代表阿彌陀佛。

當初畫甘露佛畫系列,完成近百張大圖。

我的心忽然像頑童似的,轉念想畫Q版佛像;

於是Q觀音從白紙上跳躍出來。

Q觀音說:我很想接近孩子們。

孩子,哪一個眾生不是孩子?

在觀音菩薩心裡,即便是古稀之年的老人——

有誰不是觀音菩薩的孩子呢?

不論信佛不信佛,不論是否常念觀世音;

每一位芸芸眾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小孩。

Q觀音說:孩子們,念我吧!

你走到哪,我就會保佑你到哪,

你環遊世界,我也世界走透透!

因為我在還願——

庇佑每一位真心念我的人平平安安。

防疫第一,勤洗手,戴口罩;

防疫第一,念念觀世音菩薩。

(梵畫/梵寫於2020.7.22

 


修行心燈——不花錢的布施

多年前,曾在新竹認識一位退休老師,她說:我也是佛教徒,都宅在家裡研讀佛經,不喜歡去寺廟。她看我只點頭不說話,忍不住自己說出原由。

去寺廟嘛!都是要花錢的。打齋、點燈、消災、拜懺啦,一大堆名目就是要讓人捐錢,去了很沒意思。(明白了,她就是捨不得布施。真是因小失大啊。)

我轉頭與另一朋友說:你知道有不花錢的布施嗎。

她立刻否決:怎麼可能,布施就是要花錢的,才叫布施。(奈何!她居然不信。)

佛教給人的印象就是化緣,對不知化緣真實意的人,我多說一句布施功德,豈不是讓她誤會正想藉機化緣。

說法要看人時地的因緣,我知難而退,兩方都省心。

有一位婆羅門跟釋尊訴苦:

為什麼我做任何事都不成功?

釋尊說:因為你向來不肯布施。

婆羅門哭喪著臉:我已經一無所有了,沒錢怎麼布施呢?

釋尊開示:不必花錢,也可以布施修福。

這是《雜寶藏經》第六卷,佛陀說有「無財七施法」。

經文中「於父母、師長、沙門、婆羅門」,這是指對長輩、僧眾、師長的布施,可衍生為對一切人。

一、眼施:您會對人翻白眼,或斜眼看人嗎?應該不會。這是白目,有情緒無理性,有惡意無善心的人愛做。眼神透露當事人的良善或傲慢。用最大的善心待人,眼神慈和,使善心循環,即是眼施。未來的善果很大,名列第一的果報。

二、和顏施:對人慈眉善目,常保持笑容。我們總是把壞心情掛在臉上,一個笑容就可化干戈為玉帛,尚有布施之德;不給人好臉色就無法「和顏悅色施」,太可惜了!須知,時時對人微笑,來世可得端正之相,成佛之後能得真金色身,名列第二的果報。

三、言辭施:說話的語氣和態度柔軟,常說“對不起、謝謝”;以表達自己的善意,不說粗暴語、惡語、狠戾語,不說恨不得人家氣死的話;未來可得辯才無礙,使人信受的善果。是列為第三的果報。

四、身施:對長輩、僧眾、師長有禮貌,要先起,後坐;以恭敬心服其勞;或無酬服務一切人(義工);或以整潔的穿著和儀容接待人,令人歡喜,都是身體布施的表現。未來可得端正之身,此為第四的果報。

五、心施:做以上四種行為,若猶豫勉強為之,不是心甘情願,或假意奉承,言不由衷,或布施後心存悔意,則上述善行皆非供養,也失去布施德行。若是真心實意,具恭敬感恩的心來布施,未來當得智慧明了的果報。

六、床座施:把自己的座位讓給年長者,或身體殘缺體弱者。座位的意思,包含個人的地位和名譽,不邀功不沾名利,未來果報可得七寶床座,成佛時得師子法座。

七、房舍施:提供房子給需要的人住,包括父母親人、僧眾、師長等,甚至給大家共修使用。布施房子,未來將會得到更多的房子,由小房變大宅,由一房變多宅。正如佛經所說:「捨一得萬報」。

這七種布施,除了房舍施需前世積福,今生有餘宅布施;只不過,雖可福上加福,卻需要對方來成就這福田。可見「心施」更不可少,少了感恩心,一個巴掌不能響,您想布施也沒機會。

此外,其他六種布施,我們哪一樣做不到?

凡夫的病根在「我執」,念念為「我」。而學佛的人深知布施真義在於「捨」,七施不花錢,但要捨下「我執」。我執堅固者,難以心施;您對長輩或家人是否如此?一個笑容值千萬金,才捨不得布施呢。自己人最難,天天當面錯失積福良機。

總之,前世不知修福,導致今生福報不足,生活和事業多困境,「無財七施法」是解方之一。

信或不信,是您的因緣喔!

(梵寫於2020.7.5

 

 

 


報恩(43)修行如除糞




在我很小的時候,如廁要走出家門,去外面一間破舊的公用茅坑,晚上小孩子黑,就在家裡用尿壺解決。幾年後家裡已有廁所,不過仍是茅坑。

茅坑很臭,一段時間要請人挑糞,挑糞人很辛苦,遠遠能聞到他滿身糞味,沒有小孩子敢靠近,若不是為了養家生活,誰要做這種工作。

直到我讀小六,家裡才有抽水馬桶,而化糞池仍要抽糞。來抽糞的糞車也很臭,出門遇到抽糞車,總是掩鼻快走。

佛經譬喻:煩惱如糞。

人人嫌棄糞臭,卻不想想那是自己製造出來,還以為自己的煩惱都是別人害的。

環境、衣服或身體的臭穢,洗一洗,乾乾淨淨了。

這煩惱怎麼洗啊?

我們心裡製造出來的「煩惱」,那簡直比今天製造或數月數年,乃至千年前製造的糞垢,還臭穢!但是我們不會發現及聞到自己的臭味。

糞從哪來?自己囤積了千萬年的“業糞”,並非禪修來一個小悟,從此以後萬里晴空。修行,其實是挖掘自己千萬年的糞坑,看見它,清除它。

心裡最深刻的糞,先是外來,然後內引,而才看到煩惱。

…… 

團體生活是真正在考驗修行,考我,煩惱是否如糞。

修行功夫不在禪堂不在蒲團上,除糞,不是去茅坑廁所,糞臭積在心裡。

禪七結束後,輪到我清潔環境的工作。

開心上工,發現二樓文殊殿的廁所點滴的糞便,地上撒一些,牆上也沾一點。

我不只眼睛停格,腦子也停住,愣愣站了幾分鐘。

這是誰做的好事!(煩惱如糞,現形了。)

我雖沒有聲張,不敢去問昨日淨,為何今日卻汙了。仍懊惱了!

默默地把廁門關上,一時沒勇氣立刻清理糞垢。

清淨與臭穢,盤踞在心裏對立、吵架,這是煩惱、煩惱、煩惱,我看到了。

靜默忍了一天,常住眾沒有人問二樓廁所怎麼了?

等別人來認領“過失”。不是煩惱是什麼!期待是煩惱。

……

無言啊!這恰好是我的執事,只能面對現實。

馬桶不通暢。噢!竟然阻塞了一條毛巾。是誰把大毛巾沖入馬桶?寺裡沒住小朋友呀!臭毛巾拉出來,馬桶上沾黏更多糞泥,又臭又髒。

面對臭穢…,瞬間我想通了。不!是開悟了。

原來這是要我清理業障,萬年茅坑的業——而清除業糞只能自己來。

於是蹲下來用力刷洗,把業糞都洗一遍遍。

一邊洗一邊觀想:

如果不是我的宿業,怎麼恰恰好讓我輪值遇到?

——認領一分過失,減了一分煩惱。

我累世的業障像臭糞,它“現形”了,不能再視而不見。

——看見心裡頭的煩惱,不可等它“現行”,要快手除淨。

看吧!我的心就是這麼臭穢,認識自己,這就是修行。

參禪不除妄想,妄想自滅,參禪不必揀擇,此刻除糞即是參禪,淨與穢,在心不在事。

哎呀!這業障是自己“分別心”惹出來的。

認清自己有煩惱,這就是修行。

“佛經譬喻說,除糞如除煩惱,除糞者,福慧長。”

煩惱如糞,有哪些呢?

根本煩惱有六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。

貪好的,瞋不好的,疑誰做的,我的煩惱就是這麼這麼長。

走上修行路,如趴在糞上清除萬年糞。

除糞如除煩惱,除糞者,福慧長。

為了報恩來修行,為了修行一定要除煩惱,增福慧。

所以,我今生要除淨的業糞,可多了。再來吧…

(梵寫於2020.6.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