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心燈——無差別布施

台北有一位老先生初信佛,因女兒重病而與果相法師結緣,學佛尚未深入,對修福報卻很上心。他不只一次告訴我們:

法師!歡迎您來借場地上課,我想要多修福報。

由於他的態度熱誠,去年我們來台北借了數次。

之後,教學因緣變化,辜負他想修福的心願。

他不隨便把房子借給別人使用,偶然的機緣認識,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場地,很難得。

而每次接觸,他的心意都非常柔軟,福報與德行兼具,堪稱實修福德之人。

 ※

人的福報由布施而得。

布施善行,要有:「財物、對象、時間、心念」來成就。

這四種之中,最重要的是心念。

因為唯有心念可以自己掌握,其他三項要看外在條件。

幾年前,我和果相法師站在騎樓下等綠燈,一位婦女快步從對面搶一步,跑到我們面前,滿面笑容雙手捧著紅包,請我們收下,說:「供養法師!謝謝!」說完立刻閃人。

她和我們彼此都不認識,在“對象、時間”許可之下,恰好她身上有財物,她一分鐘就完成布施善業。

佛法說:萬法唯「心」造。

心——布施要安什麼心?

菩薩行者(學佛的在家人)學習菩薩的行為,首要是布施。

布施不限財物多寡,不計較對象,只求自己要有“清淨、平等”的心地。

平等——是無差別心。

無差別心布施,所得的福報最大。

布施很貴重的財物而生傲慢心,有分別高下心,有揀則住持或學僧的身分,此福反而很有限。

清淨——是無所得心,不求回報。

修福想要有所得,這是著相的心,其福德果報仍在“欲界”(人、天),未來將會有世間的利益和豐碩的善果,但繼續輪迴生死。

 有一次,舍利弗將飯布施給釋尊,釋尊沒有吃,轉而布施給一條狗。

釋尊問舍利弗:

我與你一樣行施,誰的功德較大?

舍利弗回答:釋尊的心地比我清淨,所以功德較大。

《佛說布施經》中開示三十七種布施法。

其中之一「依時施」,得三業清淨,四時安隱。

依時施,就是要把握恰當的時機布施:

一、菩薩行者的境遇不錯,布施後不影響生計。

二、心情也很好,不求回報。

這種狀況下布施,行者較能獲得「身、口、意」三業清淨,不致因行施而生煩惱心。

 (梵寫於2020.1.18

 

 

 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