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家日常——佛在哪裡?

誰坐蓮臺/工筆重彩/釋果梵畫於2014

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
學佛兩年,佛在天邊。
學佛三年,佛在西天;
學佛四年,靠佛賺錢?!

這樣的世俗短語,不是佛弟子也耳熟能詳,還倒背如流哩!
當作佛弟子反省學佛心態的明鏡,倒也不錯。

自己出家以來屈指算一算至少將近四十年頭了。
四十年來都做些什麼?
欸!不外乎吃飯、睡覺、工作,閱讀,畫佛、煮字……,諸多雜事,吃飯睡覺擺第一。
聖嚴師父說:修行人要道心第一,健康第二,……
因此,慚愧得緊,我實在不是有「道」的修行人。

這麼多年了,我雖離開僧團,可沒膽量靠佛賺錢,因為扛不起因果債!既不辦法會或經懺佛事以活命,亦不巧立名目募款。善信錢財來自十方,不當使用,可要背債的。享福時高高興興,待無德行償債時,來生豈不是幾千萬把鼻涕眼淚流成河,剎那之間還下墮呢!

由於害怕虛度此生,擔心自己無力上報四重恩,背負來生的因果債;只好把時間用來寫些淺顯的佛法,賺人眼目,然後安慰自己,多少有盡一點僧家這個身分了。這樣說,好像很精進,其實…,真相是除了慚愧,仍是慚愧!

今天得知夢參老和尚圓寂的消息,感觸極為深刻。曾與老和尚有一面之緣,很感念夢老的慈悲,幾句鼓勵的話,就讓人永遠銘心。深信大修行人一定會乘願再來,期盼他來世的法緣更殊勝。

以老和尚為鏡,生命無常呀!我也老大不年輕,早該準備準備了。
但是,我的佛不在「天邊」。此話本意是指學佛兩年就把佛給忘了,扔到天邊去。如果把天邊解讀成天界,那天界仍是生死叢林,去了白搭。
那麼,我的佛在哪兒呢?

「佛」的確是在西天,一直念著要去西方極樂世界見佛。
我來生要依止的老師是「阿彌陀佛」。
所以,最佳狀況是回到原點!

——打開心門,佛坐中央,學習等視一切人等皆是佛;所有一切順逆、善惡因緣等,都是阿彌陀佛給的功課,可要認真做,但不能執著!
沒錯!回歸初發心,要把阿彌陀佛擺在眼前。
(梵寫於2017.11.28



甘露佛畫——魚籃觀音

魚籃觀音,「甘露」畫冊白描作品之一。

宋朝時,觀音菩薩出現在一個不信佛的小村落,祂化身為美女,提著籃子到市場買魚,然後再去海邊放生。
由於她太漂亮了,村子裡的年輕人立刻追求她,每個人都想娶她為妻。
一百多人欸,怎麼嫁?
於是她提出條件,說:若有人在三天內將《普門品》背誦如流,我就嫁他。
三天後,有一半的人能背誦,一比五十餘,如何選新郎?
她再提條件,這次是五天內要背誦《金剛經》。
結果有二十人會背誦。一比二十餘,也很難選。
條件更嚴了,七天內能背誦《妙法蓮華經》的人,才能做備選的新郎。
最後只有一位名為馬郎的年輕人過關。他還應允女孩要求,吃素、行善助人。

馬郎開心地迎娶美麗的女孩,誰知當晚新娘突然急病暴斃了。
才過門的媳婦說死就死,馬郎痛哭不捨。只好將新娘屍身置入棺木,抬出去安葬。
極巧合地,一位遊方的老僧擋著喪葬隊伍,說:這個棺木是空的,要抬去哪裡?
馬郎傷心地說:這是我娘子的棺木,怎麼會是空的?
老僧拿起錫杖敲棺木,叩叩叩,問:要不要打開來看看?
大夥兒不禁好奇哄起來,紛紛要馬郎開棺。
馬郎自己也好奇,想知道真相。遂同意,一起把棺木掀開來。
幾十雙眼睛見證了,棺木裡沒有新娘,果然是空的!

老僧說話了:這姑娘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祂看這村子沒有人信佛,所以特別來度化你們。如今村子裡的年輕人已能背誦佛經,開始學佛。觀音菩薩的任務已經完成,當然要離開。

馬郎與村裡的人,終於心開悟解,明白世間一切皆無常。紛紛請畫師描繪觀音菩薩聖像,日日供奉禮拜。
(梵圖文,寫於2017.11.28


好正的人生(二)迷惑世間

八正道——正見之鑰
第一把鑰匙開啟「世間正見」,您拿到了嗎?

於第一層次的世間因果有正確的認識及信仰之後,言行舉止自然會漸漸純淨,不作種種惡行。
但是,即使具足世間正見,心裡仍不免有所迷惑。
一者、迷惑於「六根」:
六根是指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。
例如生理產生病變。有飛蚊症的人認為“空中”佈滿黑點,干擾視覺,常執以為實。
佛法稱此六根為內六賊,專偷“功德法財”。
俗言:家賊難防。以佛法說,真正的功德並非捐出善款而已,沒有把貪瞋癡的心念也捐出,是福德,非真功德。心有執著,福德就有限量,而這個功德被誰偷走了?是自己啊!

凡夫常被自己的六根蒙蔽,漏失了善根功德,不只心貧而已,亦收獲無量的苦報。
身為佛教徒,不少信眾是善業的執行長,熱心為道場經費募款,即使無功勞,亦有苦勞。為何無“功”勞呢?家賊難防矣。別說護持道場有多大功德,實話說,多數有福,卻不一定有德。
善業能純善嗎?像真金,不滲入一點點沙。眼睛入一粒沙,疼痛難忍,善心被“微細”的瞋念汙染,不覺痛癢,甚至振振有詞,為“我”辯白。

二者、迷惑於「六境」:
六境是指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。
在水裡放一支筆,筆是歪斜的;或者放眼看遠路,似乎路已到盡頭。生活中類此,多不勝舉。——凡夫有誰不被外境牽動,而產生誤判呢!
佛法稱六境為外六賊,與六內賊裡外相應,美的東西特別吸睛(色),恭維的話特別順耳(聲),好味道的食物(香)特別吸引人。
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內外賊夾攻,防不勝防,怎麼防呀,本來就是自己喜好的選項。以前傍晚經過南陽街,總能看見人龍似的學生隊,等著買香噴鹽酥雞。選擇外賊來搶奪自己的健康,能怪誰呢。

三者、迷惑於「六識」:
六識是指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。
凡夫被第六意識的錯亂影響,常常今是而昨非。
我們看精神病患有問題,自己何嘗不也是精神上有幻想病;前者是深度幻想,自認為「正常」的人只淺些而已。不承認是嗎,試問,是否習慣以己心揣摩人意。
我們都有心理的病,剪不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百八煩惱絲,凡夫中哪一位是正常人呢?

四者、「以無常為常」:
我們對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看不破放不下;當自以為是終身的「常」隨眾,被「無常」破壞時,有誰不是搥胸頓足!

:本該屬於我的退休金,一夜之間縮水,此心在狂吼!
:辣妹會老否,世上無辣嬤之稱。曾經在捷運上看見一位緊衣束腰,穿花裙的老阿嬤,臉上厚粉堪比花旦,簡直是青紅皂白不分。可我不覺得她是辣婆婆。
:喜歡出名嗎?據說到臉書上秀一些奇特怪招,吸引媒體追逐,能立刻大紅。但那些曾經披上紅衣的紅人現在又如何。
有名者,失去很多自由。
:說到吃食,這是大事欸,不可輕忽。民以食為天,吃到撐凸肚子喊苦,其苦也樂。
:現代人日夜顛倒乃平常家務事,做貓頭鷹的快樂,非作息正常者能體會。因此,別管閒事,等到快樂綁架了痛苦,他要怪你烏鴉嘴了。

我們是世間人,不覺被六根、六境、六識詐騙,乃至不覺無常變化迅速,為痛失所愛而苦,這是正常的吽。
別難過自責,知道心在痛,仍有救藥,佛陀是大醫王,正在向您招手。
(梵寫於2017.3.5



僧家日常——隻手之聲

有的在靜思中,有的在禪修中;
有的在祈禱中,有的在工作中;
有的在拜佛、念佛中,
更有的是在喧囂的環境中;
聽見了沉默。
沉默,聽見了隻手之聲。
……

我的心畫著觀世音,
隻手緊隨菩薩的天衣舞動,那妄念靜止的勾勒線,
正在與觀世音菩薩無言無說地,叨叨絮絮,
唯有菩薩印證了;
淨念相繼,即時心心相印。

觀世音菩薩也印證了,
每一筆妙繪祂的容顏,都是觀世音菩薩示現。

我於一片片墨彩世界中,暈染——花青、石綠、赭石…之中;
墨與色,不一;
觀音與我,亦不二。

在沉默的畫筆中與觀音菩薩相遇。
沉默,靜寂的禪悅,聽見了隻手之聲。
……
(梵重寫於2017.11.24



修行心燈——佛所說的地獄人

有一則故事張貼在牆上。
某日,佛陀忽然問侍者阿難:「你想不想見正在地獄裡的人?」
阿難想了一下,說:「我想見。」
佛陀說:「那些身體在作惡的,嘴巴盡說些惡語的,心裡頭老是動惡念的,就是地獄中人。」

甲看了這則故事,心想:我在佛門中積極布施行善,怎會是地獄人。
乙看了,偷偷跟丙小聲說話:我早就說了嘛!甲將來一定會下地獄,因為他的財富建立在眾生的痛苦上,捐錢給寺廟有什麼用呢!
丙輕聲問:他做什麼事業啊?
乙回答:他開了一間很大的海鮮店,每天要殺害很多生靈。
丙轉頭看了乙一眼:咦?你不是最愛吃海鮮麼,還讚美活跳的最新鮮。
乙的鼻子哼一聲,回答:當然要吃新鮮活跳的。那是他造的殺業,冤有頭債有主,關我啥事,他活該下地獄的!
丙聽出乙幸災樂禍的口氣,歪著頭想一想,想不出道理。於是小心的問乙:你跟甲不是很好的朋友嗎?
乙又輕哼:好個頭,什麼好朋友。上回跟他借錢週轉,居然敢拒絕我。我現在天天到他店裡吃海鮮,也介紹別人來吃,讓他多造一些殺業,咒他早點下地獄去!
丙忽然想到了什麼,轉回頭再仔細瞧那一則張貼的故事。
佛說……,嘴巴說惡語的,心裡頭動惡念的…,就是…

現代人的日常生活,少不了上網,或打開電視聽評論,耳根日日「受洗」,洗白成黑,汙染本來單純的心靈。這跟學佛要辨別及抉擇善知識一樣,不擇善惡,小心被惡知識洗腦,以非為是,成為地獄的選民。
(梵重寫於2017.11.21





僧家日常——師父!您開葷了?

俗家姓許的女孩,相貌莊嚴,年紀輕輕的,竟來農禪寺求出家。
聖嚴師父要她先過父母那一關。
他的父親納悶地問她:你的性格那麼開朗,朋友又多,天天笑不離口,為什麼要去出家?
這個結「果」,實在說不出任何理由,能說出來的,都不是理由。若不是前世就播下種子,無「因」地,今生哪有出家的果實回收。

她以行者(帶髮修行)身分,隨眾作息,學習和僧人共事,除了僧眾執事觀察她,她也要於其中內觀自己,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,是否適合出家。

經過一年,她通過執事及自己的審核。期間,若僧執不認同她,或自己三心兩意,隨時可以回家。
落髮之後,換成沙彌尼的身分,仍留在大寮(廚房)學習。
大寮的工作日復一日,重複再重複。在這裡要學著把單調的撿切菜,用輕鬆外樂的心情完成。其實說起來很累人的,體力要健,心力也得時時提起正念。僧人初修行,是內外交迫的考驗。

然而,每個人的性格與生俱來,在俗時那樣,出了家仍是那個樣,他愛開玩笑,常常笑呵呵,止不住呢。

有一天,他低頭挑揀菜葉,葉上布滿小蟲,只能一隻一隻挑起來。正專心挑著,聽到熟悉的聲音說:這還要挑蟲啊?
他抬起頭,原來聖嚴師父站在旁邊看。
聖嚴師父常常在早上來大寮關心大家在忙甚麼。
他回答:是呀!當然要把這些蟲挑起來。
師父笑著指點:我在當小和尚的時候,那菜葉的蟲才多,又肥又大,蟲很營養的,牠們是蛋白質的來源,我都是把菜蟲一起吃下肚!
他驚訝回答:嗄!師父,原來您早就開葷了?
聖嚴師父深深瞪他一眼,立刻沉著臉,閃走。

這個人,回長輩話不知修飾言詞,還真是直白,不怕一年後,聖嚴師父不讓他受比丘尼戒哩。
他就是“正應果相”法師。
認識他多年,前幾日才聽說這故事,換我笑捧肚子,笑出淚。
(梵寫於2017.11.18

佛畫藝術——臨摹古畫的作用

復古畫風最強的張大千,一生之中精於鑑賞,及專注創作,不但是標準的傳統文人畫家,且集中國美術之大成於一身。
他的傳統學養極深,其中來自深又廣的臨摹功力。

張大千說:「要學畫,首先應從勾摹古人名蹟入手,由臨摹的功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線條,進而了解規矩法度……。臨摹如讀書,如習碑,幾曾見不讀書而能文,不習碑帖而能善書者乎?」

記得三十多年前在俗跟喻仲林老師學畫時,每星期拿一張畫稿回家臨摹,必戰戰兢兢地臨摹,就怕粗心沒學到老師的筆法和設色。每一張幾乎是要將老師的畫面搬到另一張紙上似地。不但用心揣摩顏色,用心體會線條的美感,畫完之後,再詳細比對跟老師畫作的線條差多少。
如此臨摹,半年後才稍得喻老師的肯定。

而臨摹的另一個作用是學習技法。——將墨法用色構圖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畫作,仔細觀察它的變化,並加以了解領會,深入內心達到可以背出來的程度,然後經過背臨過程,使古人技法運用自如,最後把古人東西變為自己的。
自己創作佛畫僅仰賴那半年的臨畫心得和技法,可歎一直沒機會認真臨摹古畫,沒什麼長進。如今“教學”佛畫之餘,很想藉教學習,讓學生從臨摹古畫入手,只是對想速成的學生來說,恐難見實效。

願年輕有心學習佛畫者,沉潛妄想,找機會臨摹古畫,未來亦可傳承佛畫藝術,不廢佛畫入道之門。

(梵於2009.11.13

佛畫藝術——畫佛即是禮佛修行

有一位禪修多年的美國人說:「一尊富於創意的佛像,是吾人真心的活現,是祈禱和禪定的作品。」誠然,此位異國禪和子說的很中肯。

祈禱,需要心意集中;禪定,更要專注一心。當我們兩手合十,作勢要祈禱的動作時,此心已收攝於「一」,於祈禱的對象產生信賴、崇仰、虔敬的心,心靈的震波立刻與祂相應。而禪定不一定要雙腿跏趺而坐,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中,如《六祖壇經》所說:「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,名為『坐』」;內見自性不動,名為『禪』。」

禪定有兩種特質:一是安住,另一是明顯。使心專注在單一之境,不攀緣其他的境相,心不掉舉,此即安住;於心所緣的境相清楚明了,心不昏沈,此即明顯。畫佛就像禮佛,是雜念沈澱的過程。當恭敬心畫出每一念,念念不疾不徐、清楚明白,亦如動中修定。

初學佛畫者,在「臨摹」佛像時,若心意不集中,其用筆多半渙散無力缺乏美感。即使如此,由於所畫的對象是佛菩薩,其心念多虔敬地專注,雖然乏筆力之功、心不安定,但必然與善念相應,畫時不動貪瞋痴之念,心平筆也平,筆平了使身心緩和安祥,整個佛菩薩的心靈世界向著自己撲展而來,哪來人我對立的煩惱;自然持守五戒,與定、慧相契,所以當然是修行。

雖然畫佛像時,一時之間的忘我,並不是入了定,但是透過全心投入,專注的凝神,本來攀緣的心逐漸地向佛菩薩像集中,心繫於當下每一筆,
筆動心不動;漸漸能攝心不散,心如潭中止水。因為「止」息了妄想雜念是修定的基礎。本來紛擾之中搖擺的思緒,這時候突然得到安歇了!

靜寂即定,若更深入;畫,只是動作而已;而人,這個主人翁,卻是時時相隨,明明白白,心是主使者,靈明、覺知發生作用,只要覺知它,持續不斷的覺知動作,……豁然不知念從何起,竟然法喜充滿!才知平靜喜悅不假外求。

畫佛像即是修心,由這樣的心畫出來的佛像應具感染力,作畫者發菩提心,以信心和願力的心靈震波傳入畫中,同時亦將此震波傳給誠心禮敬此佛像的人。這不是刻意祈求佛菩薩的神蹟,而是透過宗教生活的實踐及定心不亂的意志,創作出純淨之心地作品。——可以說,是禪修的精神滋潤了佛畫的神采,顯現了慈悲安祥,不但莊嚴了畫者,亦莊嚴觀賞者、禮敬者及供奉者的心,使有緣人因佛像而相會;如此看來,畫佛像還能廣結善緣哩。

所以,畫佛是禮敬佛菩薩的修行,不只是充實藝術的修養而已,在虔誠信仰與正信思惟的作用下,佛畫的確有淨化人心的力量,這種力量可以使慈悲常照人間。

我們以凡心接觸佛心,使佛菩薩像光輝四溢。此功德之成就,就在當下每一念,每一筆及每一個彩墨。

(梵於2008.11.21




佛畫藝術——佛像的加持力量

原始佛教時代,戒律中明文規定,佛弟子不應作畫。若以佛教的根本精神來說,不僅不贊成禮敬偶像,亦不允許佛弟子們從事藝術創作的行為;並非佛陀反對藝術,而是主張修持者應以解脫為重心,故佛陀時代不鼓勵以藝術作為教化人間的工具。

——可是,佛陀入滅後,弟子們難以體驗佛陀住世時候的核心力量,離佛世越遠,越需要精神的引導。於是漸漸以象徵性的藝術作品來代表佛陀。從現存的佛教遺蹟中,西元前一世紀是以「佛足」、「白象」、「聖樹」、「法輪」等圖案來代表釋尊;其中以蓮華譬喻佛陀的誕生,以菩提樹表佛陀成道,以輪寶代表佛陀說法,或以建塔緬懷佛之涅槃。此類隱喻的方式,說明釋尊的崇高神格似不宜以人身形象來表現。

然而,佛入滅兩、三百年後,佛弟子們深切憶念佛陀,上述隱喻之形象,已無法滿足弟子們禮敬的心意。於是漸漸出現佛陀的雕像,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十八記載:優陀延王造佛的木像,波斯匿王則用紫磨金造立佛像。而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卷二十八及卷四十五,也有為佛造像及為佛畫像的記錄。
之後,隨著化導世俗的的需要,藉藝術作品來接引世人親近佛法乃至接受佛法,已是時代所趨了。這可以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時代的律部及阿含部中,找到記載繒畫及雕像的功能。
大乘佛教崛起,傳至中國。北朝皇帝多奉佛,並以佛教作為統治國家的手段,不但積極參與建寺造像等宗教活動,且影響豪門貴族、地方士紳、民間百姓為累積功德而競相薦福,由上而下漸漸興起了佛教的造像藝術,而佛教亦樂於將營造佛菩薩形像作為弘化世間的利器。如此一代傳一代,中國歷代開鑿的石窟,如今已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精華。

不論是雕塑、泥塑、木雕或用絹、紙……等材質來創作佛像,都違反釋尊本意。然而,大乘經典極肯定造立佛像的積極意義。對釋尊來說,不希望弟子們落入崇拜的巢臼,但作為佛的弟子而言,佛像的指標意義是引導自己信心的源頭活水。況且未學者更需要透過形象來指引,才容易親近佛乃至學佛。

若無佛像,我們凡夫的心便成了冷漠、抽象、麻木而不仁的頑石。當此心受到挫折、打擊,心灰意冷時,若有機會坐在供奉著慈悲智慧的佛菩薩像前打坐冥想,或默念佛號,剎那間可使我們的心胸敞開,心靈與佛菩薩迅速交流;我們的佛性與佛菩薩感應,立刻得到了鼓舞,生起道心、柔軟心,願坦然面對此生的業緣,歡喜接納一切,改過遷善,則日日是好日,佛菩薩之加持真實不虛矣!——佛雖在心不在像,可是無像竟是無以用心!凡夫看見佛像生起恭敬之念,此像即是真佛之表徵。
有一位法國小說家,他是諾貝爾獎得主。曾經在自傳裡寫:「有一年,我到巴黎博物館參觀,見到了幾尊沉默而單純的亞洲佛像,我感覺祂有一股力量,祂是在向受難的人類開展深髓的智慧和慈悲。如果世間上真的有神來地球的話,我覺得那就是祂!我好想、好想跪下來向祂禱告。」

某將軍贈送了一尊亞洲佛像給邱吉爾,他說:「如果你的心受到干擾,請你來看看這佛像,保證你的心會獲得舒展。」
最後,以此段經文作為結語:
《道行般若經》卷第十曇無竭菩薩品,云:「所以造佛像者,神不在像中,但欲使世間人供奉得其福耳。」


(梵寫於2008.11.16

佛畫藝術——佛畫的基礎功


中國人物畫首重線條鉤勒,佛畫亦不例外。因為「線」是一切中國畫的基礎。

在中國繪畫中,藝術家們藉毛筆畫出線條以表達內心的情感,是以“線”表現,以線造型,以線主導中國畫的地位。因此,「線即是形,形即是線」是中國藝術家的審美觀點。

從三國時期的曹不興、晉代衛脅、顧愷之及唐朝的吳道子等人的作品中,可以欣賞他們用筆之洗鍊,其輕重、急緩、聚散,無不呈現滿室生風,變化多端,筆法靈動之美。其線條主要用中鋒運筆,筆下的人物一顰、一笑、一投足,都以生動流暢的線條來詮釋。

因緣際會之下,我教學佛畫已邁入第六年了。對於初學者,通常會要求他們先用心練習毛筆鉤勒線條,三個月內只描繪線稿。有的人沒耐心想跳過這個階段,或者用心不足,進入第二階段賦彩暈染時,筆力柔弱,線條忽肥狀忽細腰,作品粗糙,反而打擊自己的信心。

所以,練習佛畫的基本功,首重線條之美。線條先求首尾粗細統一如「鐵線描」,這需要特別用心練習,筆法熟練之後進步就很快,勤學是最好的老師。
(梵於2009.1.1


佛畫藝術——佛畫的種類


畫佛像,當然不止於佛陀的像。
「像」泛指所有的佛畫,如佛、菩薩、羅漢、明王、天龍八部、飛天樂伎、高僧及供養人等。
若依內容區分,則有:諸佛菩薩之供像、佛傳、本生、經變與故事等。
此中的「供像」,是指可以供於佛堂佛龕中,讓佛弟子仰信頂禮的佛畫。而畫佛之「供像」,依其目的,又可分為供養畫、禮拜畫、功德畫、傳教畫及創作畫。分別介紹如下:

1)供養畫:是虔誠的佛弟子居家供奉的佛像,在華人佛教圈裡,以供奉觀世音菩薩像為最普遍,而白衣觀音又是最受歡迎的形象之一。這是中國佛教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民間信仰影響所致,一般人以為白衣觀音較靈驗,有求必應。

2)禮拜畫:此是用來莊嚴佛殿的畫。筆者曾於十多年前到大陸沿海的寺廟參訪,發現寺裡的偏殿各別供有觀世音菩薩像、彌勒菩薩像或是地藏王菩薩像,多以長條裱框供在佛桌中央,讓信眾方便膜拜。

3)功德畫: 此項包括歷代中國統治者及達官貴人為求個人的福德,或為了替歷代先祖積福所作,多請工匠畫家於寺廟牆壁作畫,亦有開鑿石窟繪畫佛像替先人祈福,動機以積功累德為主。

4)傳教畫:宣揚佛教教理的壁畫。高僧大德為了教化世人委請畫家於寺裡的牆壁作畫,內容多醒世作用。如唐朝善導大師為了勸人念佛,於寺壁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,總計有三百多幅,受他教化,追隨他的人很多。例如吳道子一生創作壁畫300餘堵,可作為一代宗教畫的傑出代表。

5)創作畫:唐以前佛畫多為壁畫,唐以後隨著文人畫家參與佛教藝術的創作,佛畫的內容包括山寺風景、道釋人物,而且追求意境、氣韻與趣味,漸漸走入自由創作,此類佛畫是中國人物畫中,最主要的一部份。

中國早期的人物畫是以宗教畫為主流。公元一世紀漢明帝派遣使者到印度取經開始,佛教藝術即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,再隨著統治階層的提倡深入民間,由此大力促進了宗教畫的發展。尤其當時代著名的畫家亦參與佛藝的創作,形成佛教繪畫的鼎盛時期。如:從曹弗興、衛協、張僧繇、曹仲達、吳道子到李公麟、梁楷及陳洪綬……等。曹弗興的學生衛協,畫七佛圖,是新的創作,時人稱為畫聖。而衛協的學生顧愷之,在瓦官寺壁畫維摩詰象,時人捐十萬錢爭取一觀,盛況空前。
這些名家以工筆或寫意的技巧表現,在佛教藝術氛圍裡,中國水墨人物畫的人文精神是佛畫創作的源頭活水。這是中國本土化的藝術風格,它所表現的是中國佛教美術的「法相」,別於希臘式及印度式,亦別於密教佛像的嚴謹。其展現的藝術特質是慈悲寂靜,蘊含內在的禪定氣質。

(梵寫於2008/11/14

 

好正的人生(十六)悟界因果


您想要脫離迷界嗎?
“想要的,並不重要”。我們在輪迴世界來來回回,像個頑童,玩得不亦樂乎!哭上幾回,只要舐一滴糖,仍可以含淚破涕為笑。所以現在想要(修行),下一秒可以不要!

——但是,假如我們已經見到苦的真諦,就會把想要,轉念為 “需要”,而迫切地走上悟界!
這“需要”,是主觀的意志力,主人翁的覺醒,是立志要主導自己命運的心。
然而,從迷界轉向悟界的解脫道,就像迎面有大風雨;眼睛逆著風向,被風沙刺痛了;身體被狂風吹倒了,仍不退縮!
這是要橫逆我們多生劫來的業習,叛逆安逸,挑戰心靈深處。此時沒有人幫我擋風雨,除了自己。

所以,釋尊在入涅槃之前一再告誡佛弟子:
阿難呀!你們應該以自己為洲,依靠自己,以法為洲,依靠法,不要依靠任何人。
——台灣新興宗教附佛外道興盛,教徒拼命造人神,殊不知人神不減凡夫習性,貪嗔癡具足,且貪財貪色比常人過之而無不及!對迷路的信徒來說,只要人神略施異相小技,混淆神通及神棍,幻相一定傳播千里。沒有人會懷疑自己落入神棍的陷阱,為什麼呢,好朋友說的,師父有神通,能發光…。
唉!凡夫癡迷成性。即便真神通有啥了不起,不能解脫生死的!
須知,大小鬼神都有神通。鎮守一方土地的土地公有神通,階位大些的城隍爺有神通;那土地公和城隍爺還只是鬼類眾生,更高的天界,天龍八部具大力神通,卻跟我們一樣還在迷界裡(三界)兜圈子,找不到出路呢。
而修定的凡夫,亦可能引發神通。那又如何!沉迷神通,仍出不了生死圈!
在人間修行的聖者,具有大神通者,不會以神通示人,曾有聖弟子以神通惑眾,被佛陀喝叱制止。況且,聖者並非以神通解脫,而是持戒修定,以定開慧,證悟“人我空”的般若智,才得以脫離迷界。

凡夫欲進入悟界,亦然如是,要依循悟界的因果修行。世上唯有佛弟子能證「般若智」,這是佛教與世間其他宗教“不共”的解脫大法。請您想一想,般若智海由心生,這種心靈智慧能由他(神)賜予嗎?
——解脫需要理性和智慧。請先從依靠“人造神”的迷幻中把自己解救出來吧!
甩脫了神棍與神通的迷障,接下來才能理性了解悟界因果,如實修行。

三是「滅諦當知當證」。
想要了苦斷煩惱,必須證「滅」入「涅槃」。
然而,涅槃是什麼境界呢?
依佛經譬喻,釋尊證入涅槃的過程,像是發現了一座被森林掩蔽的古城市,名為涅槃城。
釋尊說:阿難啊!就像大海中的每一滴水都含有鹹味,我所說的每一個字裡,都含有涅槃之境。
但是佛弟子仍不明白!怎樣知道已經證入涅槃呢?
釋尊清楚的說:譬如燃燒的火焰止息了,它充滿寂靜、清涼、滿足,不再痛苦。

您嚮往嗎?清涼寂靜的境界。
以現代詞句形容,涅槃是熄滅渴愛了。也就是沒有集諦,沒有苦諦了,苦集是有為法(有取著),有漏法;涅槃是無為法(無取著),無漏法。

墮入迷界的緣是渴愛,眾生以愛為緣,滋生的煩惱都是輪迴的緣。有些人感情挫折,死心絕情喊,我不愛了!這個不愛,仍是愛,心仍執著故,愛恨一家親啊。
即便修行多年的耆年老參,或開啟了智慧,能說法者,卻不一定能解脫迷界,因為心裡若還有愛,必有生死緣。

無取著的涅槃,才是真正的涅槃(果)。
而成就涅槃的緣,則是道諦(因)。下回分曉。
悟界因果如是!道諦為因,滅諦為果。
(梵寫於2017.11.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