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梵話學佛—五台山朝聖記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梵話學佛—五台山朝聖記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五台山朝聖記——果相法師心得


攝影/果相法師


我在行前便不斷回向,希望五台山行程能夠全團順利平安,期待每位團員皆能與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感應道交。

八月進入颱風活躍期,深怕一個意外便打亂所有行程,但在佛菩薩加持下,出國前和回國前各來一個颱風,所以行程完全沒有受到影響。此行只有第一個景點雲崗石窟飄了五分鐘甘露法雨,每日佛光普照,直到回台。原本預報下雨的天氣,天天風輕日暖,首次感受到五台山紫外線的威力,此行很少戴帽子,出門時膚色是白的,回程時已經曬成紅鼻子黑皮膚的模樣,連桃機快速通關都認不出是我,端詳久久仍無法通過,最後關員要我拿下眼鏡才讓我入關。 


在五台山四天,日日見到祥雲獻瑞、七彩光雲,變化快速,不可思議,團員驚呼連連,這是全體團員福慧的體現。尤其在北台台頂,全團從文殊殿禮拜出來時,見到眾人或站或跪仰望天空,流著淚水不斷持誦《文殊心咒》,祈請妙吉祥菩薩現身,團員們在這裏見到第一道七彩佛光,感覺天空無邊無際,彷彿就在我們頭頂上方,隨時伸手可觸。

團員在大朝台時坐在小巴上,在極度顛簸的山路又加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,用盡全身力氣緊緊抓住車子扶手,彷彿看到八年前第一次朝台的我,也是如此緊張。但是此行是我第三次朝台,身心已經可以隨著車子劇烈左右搖晃且上下跳動。內心念著文殊菩薩名號,眼睛看著如此清涼淨土,遠山疊影,鬱鬱蔥蔥,極為特殊的岩石地貌,每年有多少佛教徒不辭千里、萬里來此朝拜文殊師利菩薩。俗話說: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」,我的感想是:「一方佛菩薩成就一方人。 


八月登五台頂,強風是一大考驗,尤其是西台、中台和北台,寒氣凜冽,風勢疾勁。中台的大殿要脫鞋,原本不想穿寺方的拖鞋,但只繞大殿第一匝,寒氣就由腳底直逼體內,第二匝時就趕快穿上,只能趕快禮佛、拜完文殊菩薩,匆匆留影即要離開。2017年六月來朝五台時,只有微風吹拂,每個月份呈現不同的樣貌。

北台葉斗峰,台頂「靈應寺」供奉「無垢文殊菩薩」,海拔3061公尺,是華北地區最高點。旁有龍王殿,殿內有一小小圓形的洞,洞口直徑約五十公分,有人稱「天井」或「黑龍池」。據傳是東海龍王五子黑龍的居所,連接金剛窟。金剛窟是文殊菩薩供養佛教秘籍和樂器之地,也稱「五功德」。 


當時我在殿外拍照,淑楨跟我說:「法師!您趕快去看。」我一進殿,在旁的法師提醒我身上東西不要掉下去。相傳每個人往洞內所看到景像皆不同。我跪趴在地上,整個頭往洞內一探,洞內非常廣大,約兩、三米下有一大水池。法師問我:「看到什麼?」我說:「看到自己非常光亮的頭。」法師說:「您還要再修。」說完,馬上把一塊石頭放在洞口上,再蓋上一塊布,任憑誰也看不出這是一個洞口。喜子她帶團二十多年,從未有因緣看到洞內的景象。

五台台頂寺廟簡陋,每年冬天五台台頂溫度為零下三十度至四十度,感恩歲歲年年在台頂守護的僧人,每到夏暖花開的日子,大眾即可上五台台頂頂禮文殊菩薩。正因如此低溫,往台頂的山路始終無法修築,若鋪上石板,一到冬天馬上涷裂。

大家在文殊洞內誦「南無文殊師利菩薩」名號、念佛、聽果梵法師開示、回向,團員都感應到強大的力量,許多人都不禁潸然淚下,久久難以平復,全身充滿正能量。我們很幸運,一大早沒有什麼香客,所以整團待在文殊洞內約三十分鐘。

每天在車上念佛或不同寺廟持誦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、繞塔、念佛、回向,在不知不覺中,心變得好安定,整團行走在寺院中,井然有序,幾乎沒有什麼聲音。每到一處大殿我們一起禮佛,隨喜功德。行程中,為了供養十方諸佛,廣結善緣,團員不斷換零鈔。所有團員的身、口、意三業不斷在淨化,幾乎忘了紅塵中的俗事。

此行遇到很多旱廁,尤其是台頂上的千年茅坑,遠遠地就可聞出廁所方位,連洗手水都沒有,幾位團員表情反應都很大,有些居然寧可忍住也不去如廁。團員問法師們為何如此淡定?我們說:「自己無法改變環境,只能調整自己心態,隨遇而安。」

回程在機上,我和果梵法師的素食餐很快就來了,一吃完把餐盤放在中間無人坐的椅子上,趕快去洗手間,回到座位上不到一分鐘兩人都睡著了。睡了一個小時,兩人同時醒過來,但是餐盤何時來收走,我們完全渾然不知,真的睡得又香又甜。在睡夢中,我聽到念佛的聲音繚繞,原來我的心還在五台山上。

此時戴上墨鏡的我,靜靜欣賞機外的淨土,如此清淨美妙,再度看到七彩佛光,直到飛機降落為止。文殊菩薩有「接一千里送八百里」的願,此行感覺是全程的來回護送。

回台已數日,但「喜覺支」和「除覺支」特別清明,身心感到無比喜悅和輕安,嘴裏時常唱誦「南無文殊師利菩薩」的聖號和《文殊心咒》,發願今生有因緣再次朝五台。感恩一路謢持十方眾生,頂禮十方諸佛菩薩及曼殊室利法王子。
(相寫於2019.8.30


五台山朝聖記——最靈的五爺龍王



晉豪從小就能看見一般人看不到的現象。
他除了在五台山看見很多佛菩薩圍繞之外,
還在萬佛閣看到以前在新加坡見過的神,來跟他打招呼。
果相法師立刻認證:
喔!那一位是新加坡城隍爺,閩南人稱大爺伯。
黃教授妙語回說:
哇!交友廣闊,新加坡的神都過來打招呼。

晉豪托父母的庇蔭,才能圓滿朝拜五台山的心願。
父母沒有學佛,問他為何要參加朝聖團。
他說:
像您去廟裡拜拜一樣,我朝拜文殊菩薩是為了消業障。
這孩子的善根深,觀念正確;一收到朝聖資訊,就動念要來,而且一心一意。

萬佛閣即為文殊殿,是塔院寺的屬廟,始建於明代。
俗稱五爺廟。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的尊稱,為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“化身”。祂是龍王第五個兒子,也是佛教傳說中的財神。我們以前沒有安排這個行程,此行第一次參訪。

據說,五台山原本的氣候很惡劣,冬天滴水成冰,春天飛沙走石,到了夏天又酷熱難當,居民的生活很艱難。
文殊菩薩初來乍到,決定改變此山的氣候,以救濟居民。
祂知道東海龍王有一塊神石,稱「歇龍石」,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成濕潤。
於是祂化身為老和尚,跟龍王借神石。
龍王想拒絕,又不方便直言。只好說:
這塊神石很重,如果你一個人拿得動,就借你。
文殊菩薩道謝後,立刻將巨石變成彈丸小石,塞進衣袖。
老龍王驚訝張口,想反悔來不及了,文殊菩薩已飄然而去。

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五峰山間的山谷裏,五峰山立刻變得無比清涼,居民稱山谷為「清涼谷」。
之後,大家合力在此地建寺,名為「清涼寺」。
從此五台山有了「清涼山」的美名。

後來,五位龍子怒氣變化為惡龍,要追索神石,卻鬥不過文殊菩薩。遂大力破壞五峰山,將山頂撞毀成為五座平台,留下很多奇異怪石。
最後五位龍子被文殊菩薩收服,發願修行,並各自守護五台頂。五爺被派任守護最高峰的北台頂,專管耕雲播雨。
由於北台的氣溫嚴寒,且道路險峻,為了方便祭祀五爺,便在台懷鎮的萬佛閣修建了龍王殿。
大殿供奉五爺塑像,祂不僅身披龍袍,還有半副鑾駕。這是康熙帝為感謝祂救駕有功,而御賜給祂的,還親筆題寫「龍參」二字。
祂是五台山特有的神靈,有求必應故,朝山客多會來燒第一炷香,是香火最旺盛的廟。

果相法師很想看清涼石,本來安排要參訪清涼寺,可惜因緣不巧,此行只好錯過了。
(梵寫於2019.8.28



五台山朝聖記——2019八月朝五台山


攝影/劉慶喜


五月登頂九華山所消耗的體力尚未恢復,
八月中旬又朝聖五台山。
拖著七十之齡的老膝蓋,隱隱作痛,
勉以心力支撐向前;提著痛感向上登階,備感辛苦。

不過,此行所有團員的和樂相處,互相提攜,
倒是讓人打從心底歡喜,讚嘆。
於是乎,身體的細胞雀躍起來,心活絡得像個孩子;
時光頓時倒流,蓮芽滿心田。

每次從車底拖出行李箱時,
沒有人分辨這是我的或那是他的,沒有人觀望閒聊,
而是一個個彎腰接龍,將沉重的行李廂一起推到大廳。
小動作,包藏菩薩心,這才是真正朝聖啊。
朝,向外尋覓;聖,迴向自己的心;
我們藉佛菩薩聖地的靈氣以觀照己心,藉外境以練心。

既然是練心,練的是哪門子的心呢?
外境,包括大環境和眼前人事也。
行程之中,用眼觀,或用耳聽;
一切違逆自心的人與事;全是虛幻,是來考驗道心的!
假如把它當真,任由微細的瞋心竄升;
再任由瞋心爆發,讓無明燃燒自己的功德法財,
說是朝聖,卻燃了這一生難得掙來的福慧。
賠本生意沒人做,而賠福折慧的事兒,更不能行。
感謝參與的每一位居士都有道心,都是開心果,
不只成就自己的道業,也成就了大家。

佛經說:縱然百返生於兜率天,不如一日朝五台。
兜率天人壽命4000歲,約合人間57億年。
但天福長壽總有享盡時,壽盡還墮!
帝釋天主還差一點墮落豬胎呢,祂可是玉皇大帝欸。
幸好帝釋天主及時歸依三寶,才免墮畜生道。
世間福與人壽皆有限,法身慧命卻無限!

此行,安排四天在五台山行腳朝拜,
祥雲朵朵在上空盤旋著,大家舉起手機拍下剎那的感動;
感動啊!晉豪小居士看見很多諸佛菩薩圍繞;
正如華嚴經所說,文殊菩薩帶領一萬菩薩眷屬在五台山。
凡夫肉眼看不見諸佛菩薩的住處,但有緣者能見。

夢參老和尚說,累修七世的福報,才有因緣朝聖五台山。
他說,平時消不了的業障,來五台山請文殊菩薩加持吧!
文殊菩薩的加持力,能使我們增長智慧,成就菩提佛道。

很遺憾,很多人輾轉報名了卻沒有名額;
福慧淺薄的我們,不敢辦大團,因此不公開訊息。
第一次,我和果相法師在五台山自由行;
第二次,內苑佛教文化學會組團,二十餘人成行;
第三次,內苑再辦,四十餘人共行朝聖。
我們一次比一次強烈感受文殊菩薩的加持力量!
是否還有第四次的五台朝聖之行呢?
當因緣催動時,有誰擋得住。
只是,難敵歲月催人老,我怕是走不動了。
果相法師倒是可以,他法喜充滿,體力倍增。

(梵寫於2019,8.27



普陀山異相


五月中旬,內苑文化學會將朝聖普陀山與九華山。
「海上有仙山,山在虛無縹緲間」,
這句話是形容普陀山;
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度眾生的道場。

您也信仰觀世音菩薩嗎?
中國信仰觀音菩薩,始於東晉時代。
據傳,東晉時(公元408年),太原郭宣入獄,
他一心繫念觀世音菩薩;突被赦免。
出獄後,遂為觀世音菩薩造像。

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事多,社會動盪不安;
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蹟,被民間廣泛宣揚。
所謂:
千處祈求千人應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
菩薩的感應,透過人口相傳;使得觀音信仰,深入民心。

到了唐代,觀音信仰更為盛行,
於是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形成了觀音的獨立道場。
約公元846年(唐代),印度僧人在普陀山看見觀音菩薩顯靈說法,菩薩並授以七色寶石。

自古至今,觀音菩薩的感應事跡從不間斷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到普陀山之後,寫了一篇《遊普陀誌奇》。
節錄部分,譯成白話文如下:
我在視察象山、舟山軍港時,順路遊覽了普陀山。
……我們順著山路走,到了佛頂山的天燈台。
在天燈台上,我獨自一人,邊走邊欣賞風景。
不知不覺走到慧濟寺,抬頭向遠處眺望,
突然在眼前出現了奇異的景象。
我恍惚看見寺前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牌樓,
四周繁花似錦,佛幡在風中飄揚,寺前站著數十名僧人;
他們的舉止,似乎是在迎接客人。
近看,看得更加清晰,他們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圓盤,
正飛快地旋轉,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做的?
也不明白它是怎樣轉動起來的?
我越想越疑惑,…
剎那間,眼前的一切全部消失了!

回到慧濟寺之後,我急忙詢問同伴們,
是否也看見剛才那些奇異景象,大家都說沒有。
我覺得非常奇怪,因為在我的思想當中,
從來不信鬼神之說。
但是,為何剛才會看見那些奇異的景象?

遂再次走到佛頂台上四處遠望,
此時,感慨俯仰於天地之大,彷彿在手;
天空蔚藍,波濤捲起了浪花,
這是我平生遊覽過,最讓我心曠神怡的地方;
耳聽海濤聲,眼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;
我的身心融入眼前這一片清靜安詳之中,
心裡竟沒有一絲雜念。
真是神奇啊!
難道這是我的心和神明之間的心靈感應嗎?
(民國5825 孫文 記)

上述是真實史料,與孫中山先生同遊普陀山有三人證實;中山先生當時確實有此言行。
由此可見,《遊普陀誌奇》完全紀實,全無虛言。

您也信仰觀世音菩薩嗎?
請一起合掌,恭念:
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
(梵寫於2019.4.16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六〜完結)文殊教導念佛人


我不知道您貴庚多少?對自己的未來是否已經穩操勝算,有把握不受累世業障支配,掌握在心了嗎。因為世間人多數心不由己,隨著業緣和習氣團轉,轉不出六道輪迴。
而佛弟子呢,我們能自轉,或是不能?

不管您年輕或中年,或與我一樣老朽;我們在世間的歲月越來越少,活一天少一天。佛教警策大眾說,命亦隨減,“斯有何樂”!
不!佛教有一個安樂法門,學習這個,立刻“斯有極樂”!
現在跟您分享古德“轉輪迴”的法門,與文殊菩薩有關連喔。

百年前大聖竹林寺磚塔

唐朝法照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。(另一說,第四代)
以下是法照大師真實的傳記:
某日用齋時,忽然在缽裡看見聖境,高山之中有一間寺院,名為「大聖竹林寺」…。
同道聽他描述,說:那就是五台山。
於是他千里跋涉來到五台山,在佛光寺掛單。
某日,他帶八名弟子朝聖東台,一路上雪花霏霏,五彩的圓光照遍山谷,異象奪人。
此時,天空中飄來朵朵白雲,而雲裏竟是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,非常清晰,所有的人都看見了!
次夜四更,忽然有一道光明射入法照大師安單的僧寮,他遂循著光明往前走,發現有兩位童子等著他。
童子帶他進入「大聖竹林寺」。
——眼前寺廟的景象,正是他在缽裡所見的,琉璃諸寶裝飾殿堂,金光燦爛,寶樹也放射七寶光明…。
童子引他入室,說:這裡是講堂。
他跟著進入講堂。文殊菩薩坐在西單,普賢菩薩坐東單,其周圍有無數的菩薩圍繞著,正在聽兩位大菩薩演說妙法。
他在講堂聽了一座經,頂禮之後問:
末法時代將要來了!眾生根基不一,弟子請求開示,這時候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快速得力?
文殊菩薩說:
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之中,都比不上念佛。如我自己,在過去劫中因為念佛故,而得“一切種智”(佛智)。我是因為念佛而成佛,你可要知道「諸佛正遍知海,皆從念佛而生」啊!
法照比丘再問:那要如何念佛呢?
文殊菩薩說:
這個世界的西方,有阿彌陀佛,祂的願力不可思議。你只要不間斷地念“阿彌陀佛”,命終之後,就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兩位菩薩同時伸出金色右手,摸他的頭,說:
現在跟你授記,你將會以念佛因緣,證得無上菩提。不只是你哦,其他也想要出離六道輪迴的人,亦當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淨土。
法照比丘法喜踴躍,再三頂禮。
兩位童子送他出寺,法照才回首,整座寺院竟消失了!
於是他在一堆石頭上做記號,幾年後就在這裡建「大聖竹林寺」。並寫下奇遇,流傳後世。
現在大聖竹林寺磚塔

唐朝以前,多數人自許為上根,以參禪為榮。認為念佛法門是下根人所修,不屑一顧。法照比丘原本也是修禪,遇此法緣之後,他就專修念佛法門,並大力提倡“五會念佛”,遂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。

文殊菩薩解空第一,智慧第一,是七佛之師,不但教導人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自己也發願,往生極樂。
《觀佛三昧海經》文殊菩薩發願偈:「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國。」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,文殊菩薩列為菩薩眾中的上首,表示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,無法深信念佛法門。
您是否願意相信文殊菩薩的教法,以餘生導歸極樂,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能遇見文殊菩薩。
後記
想當年,依止聖嚴師父出家,雖曾得力於禪法,體驗空性;獲聖嚴師父印證(修行經驗),並因修禪而對「法」深具信心。佛法真實不虛,確是任何人都可以修證的。
之後不久聖嚴師父要我成立念佛會,並負責帶領念佛共修。起初開辦的佛三、佛七,是自己主動籌辦,因為那是對念佛法門產生更大的信心和願力。信眾回響很好,經師父認可,遂成為固定的佛七共修。
……雖然「此生」的修行路顛簸不已,卻始終如初心。
這一次,分享朝聖文章,發現法照大師得文殊菩薩指點修念佛法門的經歷,令我法喜踴躍。——原來,冥冥之中的機緣仍要回歸念佛,還要繼續尚未完成的功課。
生命的意義除了奉獻身心,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了!
如今,「五台山朝聖記」在此結束了,豁然身心輕快。自己挑起的功課,終於完成了,真好。
感謝您不吝時間閱讀,歡迎您不吝指教。諸位善友是我分享佛法的動力。
祝福您日日念佛,早日成佛!

(梵寫於2018.5.1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五)遇見文殊菩薩嗎

有人問:去五台山,你看到了什麼?
北台無垢文殊菩薩像
看到那麼高的山竟然有廟,有了廟,不論路途多險,仍能吸引人上山。漸漸地,人聚集則有水源,也有了樹…。這樣形容是否很顛倒,應該先有人,有水,才會有人建廟;然後有人種樹,等到廟的香火旺了,才會有人上山…。
唉呀!問你看到了什麼,竟囉嗦一堆廢話。
我說:別急,我看到什麼能算啥?先分享祖師看到的!
史傳記載,唐朝道宣律師持戒清淨,感動了天神送來供養。
道宣律師曾經來五台山朝聖。
某日,他走到中台頂,看天色已晚,便找了僻靜的地方打坐。此時忽然有一童子站到他身邊,對律師說:
我是天界童子,是帝釋天派來侍奉您的。
道宣律師遂問他:
依《華嚴經》所說,此山是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,為什麼我眼前所見,都是丘陵或草原,跟一般人住的環境沒有差別,這裡哪有聖人的境界呢?
童子說:用思惟心分別,竟妄想求知不可思議的境界,那是不可能的!想必您一定知道「一法無異,三人殊見」的道理吧!
道宣律師點頭稱是。
童子又說:所以呢,同一個境界,由於業報不同,眾生所見的外境必然不同。像我們天人所看到的清涼山(五台山),是一片清澈的琉璃寶色,各山峰之間有閃爍的寶林,每一株寶樹所放射的五彩光明,日夜不停地,熀耀相映。而這些妙境您都看不到,只能看見山脈、草甸與樹叢啊!至於文殊菩薩住的地方,更不是您與我所能看得見的。
童子說完,剎那隱身消失。
道宣律師與童子的對話,言猶在耳。
因此不要再問我看到什麼。五台山不能用眼睛看,要用心來看才是。我深信文殊菩薩就在這兒,但是,套一句台灣流行的話兒“眼睛業障重”,或許不知不覺中已經錯身大聖身影哩。

藉著大朝台,我看到自己的心,每一刻的起心動念…。來此朝聖,即便衛生條件不佳,也不敢有無明之想。因為住在這麼高海拔的山上,一切人力和物力維艱,出家人就是在這樣的氣候和條件下常年修行。何況只要一片雲飄來,隨時有可能帶著狂風大雨乃至大雪怒衝而來喔!實在佩服台頂上的僧寶,非等閒,了不起的人間菩薩。  

這座大山,就像一尊大佛,祂矗立在這兒萬萬千年了,是慈悲之母在孕育眾生。祂靜默看著來來往往的子女們。對所有人類、牛羊、馬兒、小蟲兒…等,都平等對待。
祂貼近眾生,讓我們感受生命的珍貴與祥和,提示我們生命過程的順與逆,自有其前世業緣;所有的迷惑、困境,唯有歡喜接納才能解開心結。
回憶大朝台,好似又去了一回。那白茫茫雲煙梟梟,我思,我想,隨著雲朵漂浮,佛菩薩隱身於大山,文殊菩薩無所不在,祂在哪兒——在那兒!
我與自己的心對望,大山拈花,香花撲鼻,一直在無言微笑啊!
五台山教我們返照自己,原來佛在自個兒心裡呢。每一個人出生時都已經頂著祂來過日子的,竟然不相識。
怎麼會有人譏笑信佛迷信,信不過自己才是迷呢!

想來五台山朝聖嗎?記著!路上遇到的擦鞋匠,一身汙穢,很可能是文殊菩薩化身來測試您的心喔!
哈!想多了,開您玩笑!意思是,造訪佛門聖山,可別大意損福哦。尤其名山,應跡的佛菩薩可多欸!

(梵寫於2018.4.30


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四)一次五百年修行

《文殊經》記載:「若人聞此五台山名,入五台山,取五台山石,踏五台山地,此人便有福報,積累功德,超四果聖人。」
因此,每年到五台山的人至少有500萬左右,少數人三步一拜,或一步一拜地,延路跪拜到五台山台懷鎮佛教寺廟中心;有人行腳、或自駕朝聖(小朝台),也有山友為登山而來,動機不一。
2011年,那一次大朝台,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個景象,嵌入內在最深沉,喚醒我的初心。
於往中台、西台、南台、北台及東台沿途之中,從車窗總會看見幾位結伴,或獨行者,正以徒步的方式邁上山頂,山坡斜陡,他們一步步吃力地往上爬;我心裡頭像遇到地震一樣,少見多驚。居然有人這麼精進大朝台嗄!
——想當初,四十多年前披剃後,也曾在蒲團上努力參究生死;卻從來沒有經驗過眼前這一幕,初心曾經嚮往的,以行腳方式參訪善知識,圓成修行功課。
我以羨慕的眼神覷著窗外人影。比丘、比丘尼,及居士們,人人背負行囊,接受風沙刷臉。車子錯身剎那,我看見她的眼睛瞇著,緩步向上…,想是暴風呼呼,睜不開眼吧。
真是了不起!想要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確實得有翻山越嶺的意志力。尤其五台頂的天氣忽雨忽晴,忽冷忽熱;大風吹,不先招呼的;大雪飄,更不留情面喔!才不管你的信仰有多真誠,那“大自然”從來是呼風喚雨,不聽人使喚。

——不過,真的如傳言,徒步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就相當於五百年的修行嗎?
我個人以為,有些人只是做有益身體的健走活動而已,牽扯修行就有點遠了。
假如心裡沒有信仰,目的並不在清淨三業,而在娛樂心情,不是為朝聖而走,那一時的修行都抵不上;修行在心,不在身,何況五百年的修行。
最高境界的大朝台,古德已遠,近代當以虛雲老和尚為善知識,為榜樣。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五台山,並非以“上五台”為目的。
他說:
禮拜途中,歷盡艱難,心生歡喜。每每藉境驗心,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。因此才悟古人所謂:「消得一分習氣,便得一分光明。忍得十分煩惱,便證少分菩提。」

虛雲老和尚的心志很清楚,要“藉境驗心”。他長途朝拜,遇飢寒、風雪大考驗,甚至幾度瀕臨命危,仍不變志。對文殊菩薩的信心,如此精誠專一,怎能不感應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丐者前來相救!怎能不清淨三業,轉煩惱為菩提!

行腳、朝拜(三步一拜)是佛弟子傳統的修行方法。為的是要立足當下,依境驗心。路途可能遇險,住宿可能不潔,棉被可能不暖又藏溼氣;嘴裡吃的粗食齋飯,可不是餓了就能吃到。但是,心裏卻充滿法喜,正是虛老所說:“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”。
在禪堂參究,將自己的妄心逼入絕境,方有逢生之機;行腳朝拜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;都要通過磨練放下身心,放下我執。
北台山頂
即便一次大朝台能圓滿五百年修行,是佛弟子們永久不變的心願。但是,五百年的歲月於修行佛道的人而言,其實不算久,五、六次投胎人間的生命而已。話說回來,得人身容易嗎?
佛陀曾經以「高山垂線穿針」比喻得人身的機緣。
須彌山是此界最高的山,從山頂上垂一條細長的線到山下,當細線垂下時,“恰恰好”穿進山下繡花針的針孔。
您想像看,線會隨風搖擺,成功穿線的機緣有多少?
線,喻眾生的神識,繡花針的針孔,比喻人間。
這裡說的「眾生」,不一定是人再生喔,有可能其他善道或惡道眾生,都想穿針孔擠進人間道的。
五台山佛光

現在是否明白我們“這一身”多難得啊!
難得的人身,我們可有好好利用他,為自己深植慈悲及智慧功德呢?
得人身難,來五台山朝聖也不容易。
但是,若將上五台山機緣當成炫耀自己的福報,自以為高人一等,這就損福了。須知,還沒能來的人,等著機緣成熟而已,未必無福。
人身難,朝聖難,於朝聖中能領悟佛菩薩無言的妙法更難!
每個人都有一顆虔敬的心,我們帶著他來,回去時也不忘帶著他回家。這個心,在「來、回」之中,可有變化,可有淨化。
——朝聖功德在這兒!
(梵寫於2018.4.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