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干說法(二十六)分心二用三用非精進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「六波羅蜜」第四度是精進。

野干說:「四者精進修行。道業不懈退故。」

一些學佛人做定課喜歡「貪」多。

不少老居士退休後有餘暇,早上誦普門品,念觀世音菩薩,

晚上誦阿彌陀經,念阿彌陀佛;消業障誦地藏經,開智慧誦金剛經;

既誦了地藏經,也要念地藏菩薩才好意思吧。

如此一顆心分別二用或三用四用,心裏頭好忙喔!

這樣的「精進」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。

但是卻錯解精進的意思了。

“精者,專心一意,進者,不退心。”

早上念觀世音菩薩,晚上念阿彌陀佛;光是這一點,已不符合專心一意。

定課太多,心渙散,精神不濟,想持之以恆,不容易啊。

精者,要專一,想做定課,選一部跟自己有緣的經來誦持,

或選一尊佛菩薩聖號來念,一門深入,數十年如一日,不可朝三暮四。

四大菩薩都專精一個心地法門,觀世音菩薩修大悲,文殊菩薩修大智,

普賢菩薩修大行,地藏菩薩修大願。

而佛也各有專精,藥師如來建設琉璃淨土,給予眾生(現世)平安喜樂,

阿彌陀佛建設西方淨土,接引凡夫(未來)往生極樂世界…。

一法通,萬法通,佛法是心法。

佛說「一切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

每一尊佛菩薩都兼具悲智行願的德行。

想求平安喜樂,不一定念藥師如來或觀音菩薩,念阿彌陀佛也可以;

想求生西方淨土,念藥師如來或觀音菩薩當然也可以喔!

我曾經勸一位家住卓蘭的老人家念佛。

她在客廳角落布置自己靜心的地方,

大小約四尺,天天一心念佛拜佛。

一年後遇921大地震,她家的牆壁震倒,所有的東西都七零八落,

只有她拜佛的地方完好如初,供奉佛像的壁櫃也沒有倒,

她和家人都平安無事,全家驚奇不已。

——不以交換庇佑的利益來信佛,心誠一定有感應。

精益求精,不退初心——

修持的方法可以方便多門,但是歸元不二。

現代道場辦活動,內容多元,吸引人都想參加。

假如您是念佛人。

不論是拜懺、讀誦、參禪、持咒、念佛

或持念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、南無藥師如來

最終都只迴向一個目的地—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這才是精進心。

另外,有些人家業事業都很忙,哪有時間念佛修行?

喝一盞茶,品一杯咖啡的時間總是有吧?

就拿這麼短的時間,十念法門來念佛,並不難!

十念法門——這是根據《無量壽經》第十八願施設。

首先,要深信、要發願,然後一口氣為一念,十口氣為十念,

終生十念阿彌陀佛,不間斷,亦可求生淨土。

就個人的修持而言,一心不二用,更不三心兩意。

遇急難時,脫口而出的那一尊佛菩薩名號,就是平時在念在想的,

未來要往生時,也是平時在念在想的。

心裡射出的那一聲佛名,只需要一個箭靶。

 (梵寫於2022.9.21

野干說法(二十五)生忍是行道第一步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「六波羅蜜」第三度是忍辱。

忍辱對修行人而言,是一種逆境加持力,是消融自我的良藥。

然而,當有人故意挑釁並侮辱時,很少人心裡不抗拒。

某法師出家不久,被派去負責兒童營隊的飲食,

這工作很辛苦,他卻很高興擔此大任。

跟他熟稔的戒長法師故意用揶揄口氣說:

唉喲!就是沒人可以派任了,執事只好找你去囉。

一年後,終於被審核通過可以去受三壇大戒,這是很開心的大事。

戒長法師又來考驗他:

哎呀!像你這種人也可以去受戒喔?

——有些人真的很無明,喜自損德行成就他人修行忍辱,

若能轉念看他是菩薩,他就是菩薩示現。

何謂忍辱?野干說:

遭遇逆境惡緣時,心能忍受,無報復之念,即是忍辱。

出家在家都有「道」場,專業修行、家業修行、職業修行

「道」場的修行人龍蛇混雜,有門道拚沒門道,

「不知」道者考驗知「道」者。

如何是知「道」?其實我也「不知」道。

修行在人我相處間,是要把自己的心收回來,不是向外看。

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風吹草動,時時看心,不是風動了,而是自己的心在動。

忍辱有三層次,「生忍」是忍耐眾生故意挑釁,或瞋罵杖打…等,

知道生忍是行道的第一步。

往上是「法忍」、「無生法忍」。沒有第一步,如何再往上修忍?

對修行人來說,不修忍辱就沒有功德

然而,遇到逆緣的人事時,首先想到的,並非為了修行功德而拼命忍。

功德在哪,不在他不在己身。

達摩祖師告訴梁武帝,無功德!

梁武帝做大布施,建寺、度僧、印經…,

甚至捨身到寺裡當義工,這些都是有為的福德,不是智慧功德。

但是有為的安忍能修福,能行忍者有福;

而修行人的第一關卡,必須要先修福,因為福是智慧(功德)的基礎。

有福才能增長定力,開啟智慧。

如此想來,給考題的人是“送福”來的,

若生煩惱心,豈不是驗證自己“無福”消受呢。

世間有一句話說:傻人有傻福。

傻人,針對聰明人說的;反過來說,聰明人多自損,損己福德。

自以為聰明把別人看得很透徹,但是他卻看不見自己。

有一種聰明,他喜歡撈過界,造口舌是非,排擠、嫉妒,

給別人設障礙…,這是真聰明嗎?

為何有一句話又說,聰明反被聰明誤呢?

忍辱的行為,在別人眼中看來似個傻子,修行忍辱卻一定要裝傻才好。

尤其這時代的「道」場中人,每個人都來自不同家庭,

有各自的習氣和個性,有能忍及不能忍的極限,

互相「磨」練「心」地功夫,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!

修行之鑰,不做高人才能安忍不動,雖低首屈就,但心志要高

別人怎麼看不重要,問自己是否重視此生修行路?

古今大德都提醒我們,忍辱是持戒,也是增長福慧的根本。

很多人讀過金剛經,暴君歌利王瞋心一起,無故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,

他一刀一刀割截仙人的肉…。

仙人死前仍不怨恨,告訴歌利王:將來我成佛要第一個度你。

——佛陀的前世是忍辱仙人,其弟子憍陳如尊者的前世是歌利王。

——依空性智慧修行忍辱。

“沒有殺人的王,沒有割肉的動作,沒有被殺的人”,

佛陀修行忍辱成就「三輪體空」的功德。

這就是忍辱波羅蜜,能度生死,能到達彼岸。

 (梵寫於2022.9.11

 

野干說法(二十四)順風逆風皆可聞的香味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阿難尊者獨自沉思:

世間有根香、華香和枝香,但是這三種香只能在順風中飄散,

不知道是否有順風或逆風都可以聞到的香味呢?

他百思不得其解,於是去請示佛陀。

佛陀說:當然有啊!

若有人能行十善業,能孝順父母,也能敬奉三寶,這種“戒德之香”,

不論是順風吹或逆風吹,在世間任何地方都可以聞到,

因為他的品德會被人傳頌。

「六波羅蜜」第二度是持戒。

不作惡行,是為持戒。

佛弟子皈依三寶時,並受持五戒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
然後可再隨分隨力,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。

八關齋戒即五戒以外,加受“不著香花鬘(不香油塗身)、不觀聽歌舞、

不坐臥高廣大床,及不非時食(過午不食)”。

另外,受戒期間(一日一夜)把不邪淫戒改為不淫戒。

八關齋戒是在家弟子可以隨分隨力受持的,

除了五戒非守不可,其他的可以持,亦可不持。

佛弟子受戒之後是否有犯戒的壓力呢?

佛教的戒律不是戒令。

戒令等於禁令,不持守禁令,是違背上(威權)對下的指示。

而五戒、八戒、十戒,乃至比丘250戒,比丘尼348戒,菩薩戒等,

就像戒刀、戒尺,作用是要矯正修行人驕躁之氣

戒除不良的嗜好,戒除我執、我慢。

五戒是重戒,是一切戒的根本,只要不犯五戒,其他戒也容易持守了。

然而,五戒看似簡單,其實想持清淨的五戒,並不容易。

例如近代弘一大師專研戒律,並嚴謹持戒。

他都說自己五戒不及格,尚未滿分,

至於沙彌十戒和比丘250戒,更不敢說能持。

因此,他認為自己沒資格稱比丘。

破五戒等於破根本大戒。

由於弘一大師對五戒的細微處,要求非常嚴謹,

自認難以周全持守,不夠清淨,因此說自己持戒不及格,並非破大戒。

學律持戒的大師都難以清淨持五戒,何況我們一般人。

戒律如一盆清水,不小心犯戒,這是把水弄髒了。

但是戒律(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)依然存在,只是不純淨而已。

衣服髒了可以洗淨,不純淨的水如何回復清淨呢?

佛教的懺悔法門可以使不淨的水回復清淨。

懺悔如法水,法水從心起,誠心懺悔不二犯,

可以洗清我們身口意的罪業,恢復戒體清淨。

懺悔之意,主動坦承自己的過失,願負擔責任;

並發願要改往修來,未來寧失身命,必不敢再毀淨戒。

凡夫難免犯錯,佛門慈悲,以懺悔法門使人調和身心,敬信因果;

使知錯而惶恐不安的人,不要自暴自棄。

諸位可還記得,野干菩薩墮落地獄道時,

一念真心懺悔,立即轉生餓鬼道,再一念懺悔,轉生畜生道。

戒香之德不僅能於順風吹拂——

知錯認錯,懺悔之後持守淨戒,亦能於逆風中吹拂。

(梵寫於2022.9.6

 

 

 

野干說法(二十三)成為有智慧的施主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佛菩薩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性和特質,用種種巧妙方法來教化眾生,

這些善巧的方法包括「六波羅蜜」。

第一度是布施。

一般人認為布施是在幫助別人,是這樣嗎?

以前農禪寺周日聖嚴師父的講經法會,提供午膳給聽經的信眾。

不少北投本地人溜回家,不敢留下用餐。

我問其中一位為何如此,她說:

我培福都來不及了,怎麼可以吃三寶的食物,這樣很損福。

我勸她留下用餐,說:

有人結善緣而打齋供眾,接受者也是結善緣,

你們不吃等於拒絕人家善念,如此一來,彼此的善緣都結不成。

何況,午膳是依聽經人數準備的,

你們不敢吃,那是要少數的我們吃幾頓剩菜啊!

——布施是智慧的善行,有智慧的施主會感謝接受的一方。

可惜!有此布施德行的人很少,極少。

《優婆塞戒經》是佛陀為善生長者說,以在家菩薩為中心的經典。

其中有「不得殊勝果報的布施」:

1發心多,卻事後減少。

2、特選劣物施予人。

3施後,生後悔心。

4施後,心中起疑。

5、布施時心不平等。

6、施已,喜讚己功德。

7施後,見受施者的過失。

8、施已,對受施者有所求。

關於「發心多,卻事後減少」,這種事例確實很多。

雖然真實發心,卻遇到違緣或違心之境,心裡不開心,於是反悔先前承諾。

有些人隨口說一說,不當一回事,然後毀諾;這是不明白舉心動念的因果。

事後若巧言掩飾之,而不對當事人說明或致歉,這可是欠下債果哦!

並非只是“不得殊勝果報”,開了空頭支票,等於今生負債。

因此,不要輕易承諾,承諾之後不要輕易“無故自悔”。

「施後,生後悔心。」及「施後,心中起疑。」皆要不得。

至於「施後,見受施者的過失」,而心生不滿,這種事例也很多。

只因施主心存高傲慢心,俾倪受施者,造成傷害,結下惡緣。

一個人的福禍,都決定在當下生起的善惡念,

前一念捨心布施,善念也;後一念瞋恚慳吝,惡念起;

後念推翻前念,倘若只是福報略減,還算是好的。

如果日久仍不捨瞋念,不知反省,就不只是損福的小過失喔。

布施求福,是自己的修行。

當沒有人肯成全自己的善行時,你修不動啊!

能以謙下心感恩接受你布施的人,才是具智慧的布施行;

否則飯菜酸臭,只能丟棄!

(梵寫於2022.8.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