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正的人生(十五)先苦後集

了解迷界因果之後,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苦諦,使之成為內心“正面”向上的力量。

依因果次第來說;先要有因(集諦),才會有果報(苦諦)。
但是,為何釋尊先說苦諦再說集諦呢?(苦→集)

——因為我們若先見到苦的真諦,就能看見集諦。但是,若逕自思惟集諦(因),不見苦諦(果),這種心態就很難與修行相應。

例一,我知道自己身體有病根(集諦)。但是此病尚未發作,會去服藥治病嗎?除非萬貫家財,命比黃金貴,一般人有命沒黃金,百分之百得過且過,或帶病延年囉。

增長了佛學知識的佛教行者,有誰不能如數家珍般,對集諦的內容序列說明。集諦有貪嗔癡慢疑等百八煩惱,……

然而,即便了解集諦是招徠苦報的因素,即便明白內心的貪嗔癡正在造業,又如何!
——人我爭執時,仍恨不得把對方罵死,把自己給氣死。而貪愛生起時,那情執比蒼蠅撲倒黏膠還猛,至死不離,連屍首都奉獻了。世間八苦,干我何事!
——能思惟集諦又如何!我們依然我行我素,忽視三毒水能玉石俱焚。好吧,您們脾氣很好,尤其學佛之後精進拜懺修行。然而為何面對蒙古烤肉,竟能使人現宰,邊烤邊吃還邊按讚,更上網炫耀!有人質疑問:這就是資深學佛人的慈悲心行嗎?

眾生受苦報,淪為眾生口邊肉,不都是眾生嗎?生生世世互相噉食;今生人身難得,佛弟子長了佛法知識,可別只修癡福啊!

例二,我已經生病了(苦諦),受盡病苦折磨。
一般疾病泛指疼痛、感染甚至死亡。廣義也包括受傷、自體免疫病、傳染病、功能症候群、特異行為等;影響人的生理、情緒、生活態度及人格。病情發作時,不僅要尋遍名醫治病,甚至問卜神明,也要去治。
此時的世間八苦,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」等苦,都跟自己“息息”相關了。

釋尊說:生命在呼吸之間。
………
現在,請您感覺自己的出入呼吸。靜默…,深呼吸…,當一息不來時,剎那不就是來生?

都這個時候了,我們還要浪費生命噴三毒水嗎!
釋尊說世間「一切皆苦」,表面上看似乎太負面、悲觀,厭世思想。但是請深層觀察,即便在文化進步的歐美諸國,恐怖殺手近在咫尺,不是處處充滿苦患麼?大國尚且如此,何況文明落後,或戰事頻仍的的國家,更是苦難無窮,慘不忍睹。
我們看到國外人民在戰亂中受苦,台灣沒戰爭,以為自己是平安快樂的。看到親朋好友受病苦煎熬,以為自己健康力壯,是平安,快樂的。

可世間的天災意外總是讓人防不勝防!老中青少幼,那一個年齡層不是在無常中乞討生命。
可見「死」緣藏在「生」日中,苦諦確實與自己“息息”相關啊!躲過今天,逃不過今生,是我們共同的命運。

問題是,我們觀察「無常之苦」了嗎?若已看見,怎會把「我」攀附在任何的人事物上。說:「那是我愛的,我所有的。」而為我所失去的,為了被無常逼迫的所有變化,為了美食口慾,再造惡因(集諦),再結苦果(苦諦)呢。

釋尊說法最終目的,是要我們凡夫尋求安樂之道。
而佛教的解脫過程,必須先深入思惟苦諦,若忽視苦諦,一定無法邁上究竟解脫的「道」路。
(梵寫於2017.10.26)   

一滴甘露









一聲觀世音,
心中煩惱輕;
聲聲觀世音。
安詳又清淨。


《甘露》畫冊,一滴甘露,局部。


釋果梵圖文

《普門品漫畫23》水難(七)泡沫的愛水



心懷愛欲,引來一池春水,
竟是如夢、幻、泡、影。
每個人都在說「我」,我的身體,我的心,我的一切。
如果身體真的屬於「我」,那我不想生病,不想老。
如果想念的「心」真的屬於「我」,
那我美好的幻想都能心想事成。

可現實的生命經驗不是這樣啊!
不想生病、不想醜、不想老,卻求不得。
因為生命是被業力驅使來的,業是主力。人是客。
如今身體只能客隨主便,奈何不了業。

而「心」呢?
為何變化無常,生氣、高興、憂鬱…,完全不聽掌控。
心,一會愛,一會不愛;然後再愛,再不愛。
反反覆覆,哪個心才是「我」?
愛或不愛,都是如夢、幻、泡、影。
因緣罷了!
(釋果梵圖文2017.12.26









《普門品漫畫22》水難(六)青春之戀




早戀——好像偷吃沒有成熟的果子。
您吃過還沒成熟酸澀的果子嗎?
是否立刻吐出來!
早戀的女孩兒不懂得珍愛自己,被欺負了,再被拋棄了,跟沒成熟的果子被丟棄,有何不同。
人格不成熟是一大苦因。
很多現實例子,…
一旦發現果子苦澀,才想吐出,卻已經吞下肚了。
偷食禁果之後,無法承擔責任時,能墮胎嗎?
很多人(父母)逼於現實,不得不這麼做。
婚外情的墮胎,早戀的墮胎,或其他原因墮胎,
如是「因」心,所結的果實都是一樣苦澀的。
男女孩兒,請記住!
你現在是什麼樣的性格和條件(因),
將來就會感召到什麼樣的伴侶(果)。
只等待「緣」成熟時…。
這個「緣」是你現在唯一可以為自己添加的養分,
包括孝順、自信、快樂、無憂、成熟…等善良人格的養成。
所以,目前最重要的事,為自己的未來多想一想。
——專注充實自己,努力學業成就;讓自己成為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人。
(釋果梵圖文2017.12.25


《普門品漫畫21》水難(五)見不得光的身分




見不得光的身分,地下情劫,何不早日脫身!
假如「第三」身分被對方家庭認可,和諧相處,那算是已見光,姑且了卻前世業緣。若是佛教徒,勸您一句,跌入情海勿越陷越深,當思!「心」要求出離。否則來世仍會墮落情海兜轉三人行。
如果是“見不得光”的身分呢?
——若是真心,真對人好,不會讓她(他)的心偷偷摸摸。
——若真心愛對人,若是善緣,他不會巧言海誓山盟,然後邀你一起扛下邪淫及破壞別人家庭的罪業!
人生很短,沒有多少歲月可以揮霍自已,終身活在包裝紙裡,過著物質或精神上的“包養”生活。
「包」的意思,仰人鼻息也。被妥妥包裝,禁錮著。
「養」,養育孩子,養育寵物,是以上對下的心。
物質上享受包養,生命有限,沉迷玩樂只會害自己更墮落!
精神上或傲驕,或自卑,或自憐、自棄;失去的自尊更多。
——人格成熟者,志氣者,不需別人來養。
主動把包裝紙撕毀,迎向陽光,好好地愛自己吧。
也許您只是遭遇情劫磨難。
然而,愛慾是苦海,情執是苦海,您寧願在苦海裡淹沒嗎?
一句台語說:愛到卡慘死!
連死都不怕了,何不轉身回頭上岸呢,上岸重生。
——需要觀世音菩薩幫您時,開始念觀音,祈求觀世音;
當你想要脫身的信念愈強,觀音菩薩的加持力倍增!
南無觀世音菩薩…,南無觀世音菩薩…;念念清涼,念念解脫;菩薩的聖號是您游出情海的救生圈。
一心持名,觀世音菩薩必然庇佑您早日脫身,早日上岸。
(釋果梵圖文2017.12.25




好正的人生(十三)迷界因果

何謂迷界?依佛法說,是指「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」等六凡的生命界。六凡屬六道輪迴的世界,是為迷界。
——墮入迷界的「苦因」來自「集諦」。

二是「集諦當知當斷」。
「當知」——苦因來自“有愛”。集諦如種子,苦諦為果實;兩者為因果關係。
「集」就是集起苦因,又稱苦集諦。以解脫生死的角度來看,凡夫的“我愛”是煩惱製造機,以“我”為中心,愛之則生貪念,惡之則生瞋念,不信因果而生癡念,這貪、瞋、癡「三毒」,就是「集諦」的首領。
了解集諦源頭,仍「當斷」不斷,我們凡夫就只能守著六凡的生命,繼續輪迴。

除了男女、夫妻之情,包括父子、母女的親情,朋友的友情及同胞的袍澤之情,都是情愛。
佛教認為,世人所謂的情愛——其實就是眾生的生存意欲,是為「自體愛」。這是深潛在我們內心裡最深層次的,對自我的貪愛,源於自己的“生存欲”,又名為我愛。
這個我愛很“致命”的,吸引眾生要“再來”六道投生,而墮入迷界。

臺大醫院安寧病房,有一少婦照顧癌末的母親。
女兒阻止醫護告訴母親真實病情,她擔心老母崩潰,撒手人寰。
母女倆情深啊。每一天,必互相擁抱親吻,告白:媽媽(女兒)我愛你。少婦認為,愛會讓母親活下去。
果相法師在老太太昏迷病危時,送了少婦一台念佛機,教她為母親念佛迴向。少婦跟著念佛機念了兩天佛號,老太太幽然醒過來,精神如常。於是她將念佛機退還,改讓母親只聽名歌手唱的流行歌曲,這是女兒對母親的愛呀。果相法師很無奈。

次日,果相法師為在安寧病房往生的病人助念後,再去探望母女倆。少婦不耐煩地揮手表示:「好、好了!」表示拒絕談話。她可能是迷信法師會把往生者的穢氣傳染給母親吧。主治醫師對少婦說:果相法師很想幫你們,因為你媽媽剩不到七天的日子了。

從這個故事裡,您體會了什麼?
不捨愛別離,親情相聚很快樂,幻相破滅了,仍想抓住消失的泡沫,這才會有滅絕之苦!

有苦、有樂,都是自己的「心」在作祟,無關他人和事物。
由於「心」執取了,而產生「我、我所有」的執著。
我把母親留在身邊,就有人疼愛我,我心滿意足。萬一失去母親,我則孤獨無依,懊惱痛苦。
這個痛苦,由“我愛”而生。我以愛(欲)為名,想束縛他,卻反把「我」給束縛住。
愛,哪有錯?錯在看不見自己的心被「我」束縛而痛苦萬分!錯在誤認那個人是「我的」,怎麼可以捨下「我」!
(世間情愛的痛苦模式,不都是這樣複製嗎?)

親人的大限已近,此時的我,還不肯放手!不為她點燃光明燈(佛號)指引前程,不幫助她往生佛國世界。卻選擇唱這一段“我的心欲甲你攬牢牢…,攬到來生咱們再續前緣…。”
即便是輕旅行,難道不必事先安排目的地?來生的歸宿在哪兒?再生人間只有六分之一的機會啊!

您看見了嗎,凡夫由於一念我愛(因),將於六道中輪迴不已(果)。
迷界因果,昭然如是!
(梵寫於2017.10.13)   


好正的人生(十二)有苦無諦

《涅槃經》云:「凡夫有苦而無諦,聖人有苦有苦諦。」
所謂「凡夫」,是指心靈尚未經歷一番寒徹骨的人。
佛陀說,凡夫不能究竟解脫,是因為不了解苦「諦」。

凡夫在人間所有的生命經驗,不就是苦嗎?
人生有三苦:
1.苦苦:
如佛經所說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悲惱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等八苦,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經驗的,包括飢、寒、疾、役…等與生俱來的感官之苦。
2.壞苦:
情感、健康、死亡、財富、名位、欲樂…等無常變化之苦。
3.行苦:
現象界的遷流變化,如氣候變遷;以及心理極微細的苦受,凡夫不容易覺察。

上述這些苦,我們從出生以來,感覺並不陌生。早就認定“人生是苦”。然而,誰願意牢記苦字兒,誰不是趕緊找個樂字兒來取代它,苦過境遷之後,告訴自己: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
我們為了做人上人,把吃苦當補藥,反倒是苦功夫長進了,還能「以苦作樂」。從此以後,認定了苦海是家鄉。

例舉個故事吧。
難民餓了好幾天,感受到的苦比一般人強烈,若有人送來一些飲食,吃飽了,還是覺得很快樂,忘了飢餓之苦。
某位大腸癌重症者得到治療,才剛減輕病苦,立刻偷吃炸雞漢堡滿足口慾,他忘記死魔仍在身邊覷視著呢。
一位生病的婆婆被媳婦禁吃炸雞漢堡,氣得咬牙切齒說:總比死後沒得吃好!
雖然「病從口入」這句名言印證了很多疑難雜症,但是享受美食是活著的快樂呀!

——然而,凡夫已經受種種苦,卻為何「有苦無諦」?
所謂「諦」,是正確真實、不顛倒之意。
「苦諦」的行相包括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。
凡夫「以苦作樂」,早顛倒了!總盼望以少苦來取代大苦,不只執著苦,也執著樂;執兩邊極端的,此心不顛倒亦難啊!顛倒豈能了知苦諦的行相欸。
那麼,聖人為何「有苦有苦諦」?
聖人「以苦為師」。
聖者於苦迫中看透了世間虛幻,了解樂亦無常!因此不執著世間之樂,心不顛倒故,真實體證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的「苦諦」。
聖者的心「無我」故,身苦心不苦。不避苦,亦不自討苦(樂)吃,他知道苦樂如虛空,皆無自性。
他受苦時,了知「這是苦」,但沒有「我在受苦」的想法。聖者修行是向內觀察己心,於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,皆不執不取。
這是以智慧斬欲愛,根除苦因,苦因沒了,苦果也就不生了!

相對於聖者,凡夫的心「有我」故,身心皆苦。
(我們)凡夫看不見“苦是生滅”的現象,是無常、無我,卻“執苦”以為常,因此不斷地對「苦」做出反應:
病痛時、哀傷時、憂鬱時…,離不了無數個「我、我…」。
我在受苦,我很不幸!我好苦!
重症時憤怒:為什麼是「我」!

您想一想,這不是自己把「我」推入痛苦深淵裡掙扎嗎?
以佛法來看,每一次的反應,都是與苦纏繞不休的因,這苦因反噬給自己將來會受更多的苦。
——若能轉念,是身體在痛,是它在受苦…。把「我」與「苦」切割。那麼,我們就不會因受苦而再造新的苦業。

請牢記「苦諦」!是我們人生真相之一。
佛陀說人生是「苦」——是從「一切有為法皆無常」觀察的。――學習聖者修行「有苦有苦諦」,心不顛倒。且讓這苦,就到此(生)為止吧!
(梵寫於2017.10.11)   









《普門品漫畫20》水難(四)邪淫的過失




愛慾如水難,男女花癡,愛不完…,恨不完…
臺灣目前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對夫妻離婚。
離婚率不但高居亞洲第一,甚至已躍升世界第三。
“台灣製造”!已經沒什麼光彩了。
男女「外遇」製造了不少單親的邊緣家庭,真不愧是“貪”婪之島。
多少孩子心靈迷茫,導致前途茫茫?
佛教認同正當的夫妻、及男女情愛。
但是不該貪愛的男女“邪淫”,仍應該自律。
非婚姻關係的男女情慾,稱為邪淫。
佛經說:邪淫畜生報。
包括受生於雞、鵝、孔雀、鴛鴦、鴿子等禽鳥類。
邪淫的果報在哪裡?就在起心動念的當下!
念頭生起,心念的磁波發出,造作了業行,未來果報就跟著來。
跟你信仰什麼宗教無關,沒信仰的人也一樣。
因為那是宇宙的自然規律——如是因,如是果報。
       
有家庭的人更要守好自己的本分。
是!現在沒有人能束縛你,法律也只能制於一時,
但是,您心頭上有三尺神明,那是自動式日夜監視器。
佛經說,此為「俱生神」,每個人都有俱生神,
祂只專注記錄您一生的大小善惡事“業”,專屬您一人。
狗仔抓不到您們,別高興,祂不會漏記,神得很!
(釋果梵圖文2017.12.23

《普門品漫畫19》水難(三)有情的愛河




依佛法說,人類是“有情”眾生。
“有情”故,所以古德說「愛不重,不生娑婆。」
我們因為愛,而投入這個世間。
父母、手足、夫妻、兒女、朋友等感情都是情,是愛。
然而這些情愛,都是小愛,以「我」為中心的愛。父母兄姊疼愛我,我才會敬愛父母…,以此類推,有情眾生的愛皆不出“我”個人的愛執。
世間上亦有無私的愛,那是父母對兒女唯一有的。
然而,並非天下父母都這樣。
佛教不否定愛的正面性,人間有情有愛,才能維繫家庭社會的祥和樂利。
但是佛法告誡,不該愛的,則不能超越“戒線”去愛。
因為愛的苦海——浪頭有多大,所受的苦就有多深啊!
所以佛教有一句話說: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重波。

(釋果梵圖文2017.12.20

好正的人生(十一)苦從何來

不知苦從何來,如何了苦?
《雜阿含》第九一三經,有一個故事。
有一次,佛陀到恒河北岸遊化,暫時住在小村落的樹林裡。
村長慕名而來禮敬佛陀,提了一個困擾很久的問題:
世尊!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起因,以及滅苦的方法;是否可以請您為我再說一次。

佛陀回答:假如我說你過去怎樣,未來會怎樣;你或許信,或許會更疑惑。現在我用眼前的例子說明,你要仔細聽,聽了之後要認真地想一想。
是的,世尊!

我且問你,假設村裡的任何一人被殺、被拘捕,任何一人發生痛苦的事情,你是否都會感同身受,也憂愁痛苦,甚至絕望呢?
不會,世尊!

為什麼呢?你是村長欸,理應公平關心所有的村民。  
世尊!能讓我感受到憂心痛苦,一定是我特別眷顧,我對他有欲愛的人;反之,都跟我無關。 

所以,以此類推過去、現在,乃至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痛苦,其根本原因就是眾生的欲愛。一切痛苦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。  

村長心開意解,大嘆: 
世尊!您這個比喻真是殊勝,真是巧妙啊!我有一個兒子,某日在外面過夜,隔天一大早我立刻派人去探望他,在僕人還沒回來通報的時間,我只能提心吊膽念著:希望他平安… 

佛陀再問:村長!如果當時你兒子出事了,你會不會痛苦哀嘆,甚至絕望呢?  
當然會痛苦絕望啊,世尊!   

那我再問你,在你還不認識太太之前,對她有欲愛的感情嗎?
不會的,世尊!
你是在認識她之後,才產生情愛的欲望吧?
是的,世尊! 
如果你太太被殺,或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,你會不會因此而產生憂心痛苦?  
會啊,世尊!

佛陀微笑結論:
村長,你可要好好想一想。『一切苦的生起,皆以欲為根本;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』的道理。
如果你心裡有四種愛,當四種愛念變化了,就會有四種憂苦生起;即使只有三種、兩種、一種愛念,當愛念變化時,憂苦必然會生起。
村長!心裡沒有任何執愛,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。沒有憂苦的人,好像出水蓮花一樣,潔淨超脫。

佛陀說到這兒,村長立刻得法眼淨——見法、得法;知法、入法,心裡不再有疑惑。他恭敬地合掌長跪:
世尊!我已經超越自己了。從現在起,我歸依佛、法、僧眾,終身為佛弟子,請為我見證。

見法、得法;知法、入法——見法,即證入初果,得證法眼。這是看見四聖諦,已知苦諦源頭,從此他已「正信」佛法,對佛法無迷惑,對生死亦無所畏懼了。

從這個故事裡,我們似乎已經了解苦的生起,源於欲,卻不能像村長一樣,心裡不再有疑惑,得法眼淨。
因為我們心裡頭仍藏私欲,並未如實明白苦「諦」的真義。

(梵寫於2017.10.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