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干說法(三十二)不忍眾生苦而生悲心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《賢愚因緣經》記載,梵天勸請佛陀說法。

佛陀剛成佛,即思惟:

「眾生陷於迷惑顛倒,難以教化。即便我留在世間,亦無法幫助眾生,

不如遷逝,入無餘涅槃吧。」

大梵天王知道佛陀心思,立刻從天上來到人間。

他頭面頂禮佛足,長跪合掌說:

「世尊!請您不要放棄眾生入涅槃!請您廣轉法輪。」

佛陀回答:「眾生被煩惱遮蔽,貪執世俗之樂,沒有求智慧的心。

就算我留在世間,也徒勞無益。」

梵王再次請求:

「世尊!您的功德已經圓滿,並已樹立法幢,這正是度眾生的好時機。

況且可度的眾生仍不少,為何世尊還要入涅槃,使眾生失去依怙呢?

世尊!您在過去無數劫中,為眾生採集正法妙藥,

不惜以自身、妻子、兒女來求取一偈法要。

如今為何不思前願,竟要遺棄眾生呢?

(…大梵天王例舉佛陀累劫為眾生求法的事跡。)

於是,世尊接受梵王勸請,立即到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正法輪,

因此,世間才出現「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」等「三寶」。

梵天為何要請法,佛陀為什麼要為眾生說法?

基於悲心,佛眼觀察世間。

看見眾生沈溺於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,

倘若眾生能聽聞正法,以佛法利益自己,就能長夜安樂——

以是正法因緣,是以慈心、悲心、哀愍心、欲令正法久住而說法。

什麼是悲心野干說:

深感眾生因無明熾盛而生渴愛,造下生死業緣,

於六道中流轉受苦,不能解脫,而生起悲心。

所以,我們不可以懈怠,應精勤修習智慧,早日成佛。

成就佛道後,才有能力以智慧之光照亮眾生的無明,

使他們得見光明,不再受無明束縛。

雖然現在尚未成佛,但願將所有一切善行都迴向給眾生;

助他們獲得安樂,而眾生的罪業我也願意代受。

您是否已經從修習佛法中得到法益?

如果是,那麼就能將心比心,理解“無知佛法”之苦。

——悲心所同情的對象是心苦,佛法可對治心苦。

人,都有怨念,有愛、有憎,有忿忿不平,有喜怒哀樂的情緒,

這都是「無明熾盛」,眾生心苦的表現。

夫妻感情不睦,好苦;羨慕伉儷情深的伴侶,以為感情好,彼此都會很快樂。

殊不知感情太深也很苦。

一位學佛多年的中年太太說自己很苦。

問她為什麼?

她說:先生對我太好了,從來不發脾氣,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,

自己對情感放不下而深以為苦。

這是學佛人才能細心觀察——執情之苦,生命無常之苦;

即便已經學佛,仍感受無明束縛之苦。

學佛就是為了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苦,來依靠佛陀離苦。

印順導師在《成佛之道》中說:

不忍聖教衰,不忍眾生苦,緣起大悲心,趣入於大乘。」

——不僅自己需要,親朋好友也需要佛法的甘露;

所以學佛要把佛法傳布給自己的親友,這是佛弟子的悲心所在。

(梵寫於2022.10.23

 

野干說法(三十一)慈心是務實的日常修行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野干說:

另外有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,也可以調伏內心。

帝釋天主問:怎樣修習慈心?

野干回答:

看見別人遭受災厄,應生慈心,救護協助使眾生脫困,並妥善安置之。

從語義上來看「慈」,是仁慈、善意對待他人;

佛教經典教導修習慈心,要像母親保護獨子一樣,無怨、無悔;

對眾生不瞋不害,毫無敵意,更願一切眾生都快樂。

近日收到一則抖音短頻,看了之後很感動。

標題上寫“我的恩人刪了我微信”。

中國一位大四學生,積極尋找資助自己7年,使她能完成學業的杭州飛行員。

女孩說:七年前讀高一時,偶遇徒步旅行的冰哥,

兩人閒聊時冰哥了解女孩的困難,他決定匿名幫助她上學。

七年後她是大四學生,希望跟恩人見面。

這位飛行員被找到,冰哥只是他的化名。

冰哥與她加了微信,但是婉拒見面,之後主動刪除微信。

女孩激動地表示,自己和家人只是想當面表示感謝,她不能忘記恩情。

於是,她通過媒體再找到了冰哥。

原來他同時資助七、八位孩子,其中一位考入清華大學。

他說: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!不想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,

希望他們不要受異樣的眼光,自信地面對人生。

慈——無條件的關懷眾生。

台灣八八水災後,去第一線當義工的居士說:

我們一家從北部跑去幫助災戶,感覺很挫折!

部分災戶很不近人情欸!不僅對義工們大聲吆喝、還責備掃不乾淨。

有的小地方他們可以自己清潔,卻處處依賴我們,

他們在一邊納涼還一直對我們發脾氣!

指揮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的,仍不滿意!是把我們當免費雇傭嗎…

我能體諒他們受災的感受,但是態度能不能好一點?

我問他:都是這樣嗎?

他說:不!有的人家很客氣,頻頻道謝,自己也會分勞;

感謝的神情溢於言表,讓我們覺得好窩心。

慈——是互相的交流,別人付出慈心,自己應以慈心回報。

慈是向內深化的善意,可以破除遭遇逆境的瞋念。

修習慈心的展現——無怨、無瞋,沒有負面的情緒和想法。

不羞辱或輕視他人,不因自己忿怒而生「瞋心」,而希望他人受苦。

不管別人是否善意,仍以慈心對待,這是管理自己的心,維持自己的福祉;

這福祉哪來的?當下享受無瞋無害的心境,遠離貪瞋癡,

善待自己,眼前就能利己——朝向心解脫。

他人不接受善意無損自己的慈心良善,心解脫是務實的日常修行”。

佛弟子發願: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。

這種願心很大,但是凡夫卻難以實踐,可以發願鼓勵自己,卻不務實。

如果自己都無法使心安樂,如何幫助眾生離苦?

眾生最苦的莫過於心,心苦更甚於身苦。

有些人的心承受不住苦,以自殺解決問題。

所以,先利己使心不苦,慈心對待他人是利己最方便的調心方法。

自己好了,親人也好,朋友好了,大家一起好,

祝願所有無量眾生都要好好地。

由於心裡所緣的眾生無量故,修習慈心的功德亦無量。

(梵寫於2022.10.21

野干說法(三十)如何點一盞智慧的光明燈


 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以上總結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和智慧」就是「六波羅蜜」,

即六種調伏自己,照亮黑暗的心靈,並以般若度越生死的修行方法。

——波羅蜜就是“度到彼岸”,彼岸是指沒有煩惱、不再輪迴的境界。

菩薩行者修行六波羅蜜,可以度過生死苦海。

時常聽聞佛法的人必然知道「三輪體空」的道理。

以布施為例,「三輪」是指「能施的我、受施之人,及所施財物」等三者

布施了,卻沒有布施的想念,於自、於他、於物,三體全部放下(皆空)。

佛經有一則貧女點燈的故事。

王臣貴族們用精緻香油供養佛陀的燈油,都耐不住長夜而油盡燈滅,

所有的光明燈都不見光明咯!

為什麼貧女的一盞小燈竟在寒風吹襲中仍長夜不熄?

為什麼目連尊者運用神通之力仍無法撲滅貧女的光明燈?

因為——貧女的一文錢是乞討整日才得到可以免於飢餓的救命錢。

但她卻義無反顧地,堅定要點燈供佛。

而一文錢只能買最粗最少量的油。

點燈時,她並沒有想為自己此生的貧窮苦難,祈求福報;

她想到在生死苦海中的眾生,許下心願:

「但願此燈的光明徹照十方世界,令一切眾生都能出離生死苦海,

皆得無上法樂!」

一盞小燈,發了大願心,不為己求,只為眾生祈福。

佛陀為她授記:

「二十劫後,你將得作佛,廣度眾生,名號燈光,具足十號。」

——把慳貪心(我執)布施出去,沒有「我、我所有」,沒有接受者,

這是布施波羅蜜,能到達彼岸。

當我們的心念一直想要擁有時,其實是正在失去所有。

於日常生活中是否能調伏六根,點一盞智慧光明燈?

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。

當家第二年,甫出家半年的同道突然氣沖沖找我理論:

那兩位義工是來幫我做事的,他們是我的專屬,你怎麼可以支配他們做事?

出家都不屬於自己了,怎麼還妄想擁有“我的”義工呢?

雖不認同,又不想破壞和諧,只能無言以對。

之後,常住再忙,我還真不敢找她的私人義工做公事。

於人事物上有貪染,永遠點不亮智慧的光明燈。

不貪著時,心燈點亮了,又貪染時,心燈又熄滅了。

修行是為了什麼所求?捨棄家人又來尋覓新的「家」人嗎?

學佛是為了什麼所求?為增加財富祈求健康長壽,凡有所求皆要如意嗎?

如果想要在“有上再加有”,想擁有一切如意算盤,那是走錯路進錯門。

佛門是空門啊!入了空門,空亦是空,害怕空的人請三思而後進。

六波羅蜜就是努力實踐六度,進入空門,點一盞空性智慧的光明燈。

(梵寫於2022.10.15

 

野干說法(二十九)瞎眼如何逃出火宅大門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「六波羅蜜」第六度是智慧。

修習智慧能破除無明煩惱,解脫生死,到達彼岸。

「修習智慧」是指修般若。

般若智慧與一般世間智慧不同,為避免混淆,佛法稱「般若」代之,

表示佛法出世間的智慧。

世間智慧有狂智和正智,有偏重才學,世智辯聰之流,

亦有分別邪正,品德修養之士,狂智將墮入三惡道,正智的果報在人天。

出世間智慧則能修行四諦、六度,能斷盡無明煩惱,如實了知諸法實相。

而般若是出世間上上智,是超越「有、無」的絕對智慧。

有一次,佛陀在靈鷲山說法。

說法之前,手裡拿著一顆摩尼寶珠。

祂問四大天王:

我手裡的寶珠是什麼顏色?

四大天王有的說青色,有的說黃色、赤色,或白色。

於是佛陀把寶珠收回,再攤開手問:

你們再仔細看,現在我手裡的寶珠是什麼顏色?

四大天王回答:您手裏沒有東西呀?

佛陀說:我拿世俗的寶珠給你們看,你們分別各種顏色,

如今真正的寶珠在眼前,你們卻視而不見!

摩尼寶珠譬喻佛性,佛說,眾生皆有佛性。

般若(智慧)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。

為何我們不知不覺?因為被妄想煩惱遮蔽了。

雖然眾生的佛性尚未現前,但是佛性一直都在。

我們醒著,祂在;我們睡著了,祂仍在一起。

我們尚未證得佛性之前,佛性只是理,它不可思議,

無法用語言文字契入,般若空性唯有證悟方能相應。

六度波羅蜜功德中,般若智慧最重要。

五度如盲,般若似人的眼睛,指引五度趨向解脫前進。

布施少了般若,只是世間善行,不是波羅蜜,其他亦如是,

沒有般若引導的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,

也只是世間善,無法出離世間。

外道修行禪定,缺少波羅蜜,那是世間定,無法解脫生死。

般若是佛法不共世間的智慧——以般若空慧的心觀察世間,

則世間法可以轉化為出世間的解脫法。

我們修禪定是為了成就般若波羅蜜,不是為了得神通。

多年前,曾居士分享他朋友的經驗。

30多歲婦人,精進持咒得天眼,能看見非人世界的眾生。

深夜一位善鬼造訪,她客氣請進,善鬼在門口拒絕:

不!進去會嚇到你的家人。

真的天天見鬼欸!她日夜不得安寧,身心崩潰,受不了。

於是去找佛教法師開導,這問題才解決。

原來問題在婦人持咒的心態,她念念想得天眼。

這是沒有般若(空性慧)指導,執著神通,誤入歧途。

曾居士有位學佛多年的朋友改信神教。

朋友認為每個宗教都一樣,於是去神道廟“學佛”,心有偏執故,

也很快跟鬼神眾生感應、對話,並以此炫耀。

而曾居士自己呢,他說剛開始也執著神通,後來讀誦金剛經,

並聽聞佛法,才放下執著,如今安心做義工。

屋裡著火了,要趕緊逃生啊!

但是孤獨一人瞎了眼睛,不知正確的逃生方向,怎麼辦!

——解脫生死的方向必須有眼睛(般若)來指引。

(梵寫於2022.10.6

 

野干說法(二十八)看見自己的心是纏或是禪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「六波羅蜜」第五度是禪定。

禪定,專心一意,收攝散亂的內心,不生邪念。

禪定語源來自印度,譯為思惟、靜慮;是繫心於一的三昧境界,

三昧就是修定所產生的功用。

禪定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,就是精神統一,

可透過禪修來訓練心,統一散亂的心。

「坐禪」,一般人解釋是盤腿坐著修禪。

「坐」為「結跏趺坐」,「禪」為禪那、靜慮。

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南宗禪的祖師。

某日,惠能問北宗禪神秀的弟子:

你的老師平時怎樣教導你們?

神秀弟子回答:老師說要「住心觀靜,長坐不臥。」
惠能大師說:「住心觀靜」是病,並非禪。

長坐著拘束身體,於理何益?我有一偈,且說給你聽。
「生來坐不臥,死去臥不坐,一具臭骨頭,何為立功課?」
惠能大師打破了形式框框的坐禪觀念。

他說:所謂坐禪,「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名為『坐』;

內見自性不動,名為禪』。

坐而心念不起,就是「定」;禪能明心見性,就是開「慧」。

因此,修習禪法是「以定慧為本」

日常生活中,於行住坐臥間皆可修定慧,

於一切作務皆可參禪,心要專注當下,看見自己的心。

禪修稍有定慧的人,動了粗的瞋慢念頭,能立刻覺察。

某甲臥病數日,從醫院看診回來,在走道上巧遇某乙

某乙皺一下眉頭,似乎看不慣被人扶著的某甲。

她冷冷地對某甲說:你得的是心病!

醫生說血糖太低,導致暈眩嘔吐。

她卻說心病——這不正好說中她自己的「心」?

作為旁觀者清的立場,我認為這人的心病比較嚴重啦!

她看似說他人,其實是道出自己纏心糾結的病。

凡夫誰沒有心理病,貪瞋癡慢疑…,都是心病呢。

心病要用心藥醫,佛法是心藥,禪修是佛法之一;

而我們說話可以是禪,也可以是纏;

纏,譬喻眾生的煩惱心,有八纏、十纏。

十纏包括無慚、無愧、嫉妒、慳吝、悔恨、睡眠、

掉舉、昏沉、瞋忿、掩過。

纏,有繫縛之意,我們都被繫縛在惡念往惡趣的煩惱裏。

修習禪法是「以定慧為本」。

說話也是禪修——但是需要很微細的心才能自我覺察。

說話時保持正念,知道自己為何要說這一句話;

清楚自己說話的內容,它是冷漠,或是慈悲的話;

了解對方心裏的反應,開心、受傷或鬱悶?

我們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全責。

覺察自己在日常中說了什麼話,可以不是禪話,

可千萬不要說纏話!一句話能糾纏彼此的煩惱現行,

讓別人不開心,難道自己會開心麼。

我們每一天都在說話,說給別人聽,也說給自己聽。

纏是煩惱心,禪是慈悲心,我們時時在驗證自己的心。

沒有慈悲心,就沒有使人喜悅使人自信的禪話可說。

(梵寫於2022.10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