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70)哭著來又要哭著去嗎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中,藕益大師說

如此信已,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,

而自心穢,理應厭離。

如此信理)已——既然已經信(現前一念心性)了,

全事即理故,我們投生娑婆世界當然是自己的心念感應。

本來在十法界中另有更好的清淨世界可以選擇往生。

——卻為何要來號稱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投胎?

「五濁惡世」意思是人命不足百歲,短壽的「命濁」;

還有心裡充滿貪瞋癡慢疑嫉恨煩惱濁」,

天災人禍帶來飢餓、戰爭、傳染病…等「劫濁」,

及缺乏善根,不信因果業報,道德淪喪眾生濁」,

邪見大師盛行,知見不正被邪師誤導的「見濁」。

以此一念心為因,五濁惡世為果,只好哭著來再去又來。

硬找碴不信生命輪迴?那又如何,並非不信就沒有!

2

一位美國女孩,3歲之後常常跟媽媽說不想再次長大。

她不斷地重複說﹕我不要“再一次”長大。

媽媽覺得這是克萊爾的玩笑話,不以為意。

克萊爾八歲時,媽媽準備帶她到德州去探望姊妹。

從紐約到德州必須搭飛機,克萊爾忽然抗拒,堅持不去。

媽媽覺得很奇怪,她本來要去的,怎麼改變主意了?

兩人僵持不下,克萊爾只好主動跟媽媽說有前世記憶。

她說:我前世有兩個小孩,白天在紐約的高樓上班。

有一天在工作時,突然看見一架飛機衝進辦公大樓;

辦公室瞬間被烈火燃燒,我無處可逃,之後不記得了。

媽媽驚疑問她﹕你以前辦公室的地點在哪裡?

克萊爾說﹕帝國大廈第79樓。

媽媽半信半疑,上網查詢,果然在1945728日,

一架美軍B-25轟炸機迷失方向,撞上帝國大廈第79樓;

辦公室有10名工作人員和飛機上的3個人全部喪生。

由於她描述遇難時所穿的衣著,跟當時的年代吻合。

因此,媽媽終於確信她害怕搭飛機是來自前世記憶。

此事後來被美國電視頻道LMN紀錄下來。

3

生命如夢,我們累世死了多少回,來來去去難以查考。

不論我們前世是因老朽壽終了,或因惡疾離世;

或因意外事故猝死,或餓死,或戰死…。

總之,必須明白生死的轉換就像換個新家那樣容易。

有的人升等生天,也有人轉生到更低等的生命形態;

不是祂也不是他,而是牠…,從兩肢腳變成了四條腿。

雖不勸你信生命輪迴,但請務必要相信自己的一念心。

當心念像柴薪一樣燃燒,生命的火苗就永遠不會熄滅。

來世會去哪轉生,一定是跟自己最罣礙的心念連結。

4

藕益大師提醒我們自心穢,理應厭離。

如果能看見心念不淨會招來痛苦,理該厭離才是!

但是,身處五濁惡世的我們,總認為自己的心很好;

怎麼會承認生來娑婆的原因是自己心穢不淨呢?

即使已學佛數十年,有時候也會對自己的惡念裝瞎。

所謂惡念——貪瞋癡慢疑…等,是煩惱濁,濁就是穢;

穢是不乾淨的,換言之,就是心裡收藏了千萬年垃圾。

我們前世今生累績的心靈垃圾,並非眼不見為淨喔!

而淨化內心是修行要務,至少要修到能看見自己的心。

一位打禪七的行者,第六天突然在禪堂裡放聲大哭。

我是護七師,幫扶著轉移到禪堂外面,她仍然哭不停。

她哭著說: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心這麼壞!

這是看見了暗藏在深心裡頭的垃圾,她挖到千年臭坑。

修行,就這麼回事,深挖自己的臭,不是挖別人多臭。

既看見了自心穢,是想繼續藏汙納垢或捨棄清理呢。

 (梵寫於2025.10.19

念佛人(69)老實或不老實念佛人

 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求生西方淨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?

最大的障礙是信心,成就者具信心,失敗者信心不足。

《華嚴經》云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。

佛法說的「道」,就是修行證果,證果的源頭在信心。

有了信心就會生起念佛的動力,功德是信心產生出來的!
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所說的「六信」——

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,次第分明。

念佛人真正的信心必然要六信全包,缺一不可。

具足了六信,才是真信,真信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2

為什麼要六信全包才是真信?

如果只信自己也信了他,卻不知信因果信事理;

這種信心容易陷入盲目的信仰,變成迷信了。

迷者,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才正確,只好在迷霧中亂闖。

具足信因果、信事理,信自信他的方向才能走上正道。

否則這樣的信心只要有一個違緣就能使信心喪失。

3

印光大師收到周居士的信。

大意是說他有一位親戚是佛弟子,吃素念佛聽經;

時常熱心助人,竟在行善的路途上被汽車撞死。

他心裡非常惶恐,懷疑佛經所說,念佛能消業障;

信佛能得諸佛及十方善神護佑,是真的嗎?

因此,寫信想請大師解惑﹕

一者、為何念佛行善之人也會遭遇橫禍?

二者、她被車撞死臨終很痛苦,是否能往生淨土?

印光大師回覆﹕

你對佛法的道理尚未明白,

我們無始以來所做的惡業無量無邊。

如《華嚴經》所說﹕「如果眾生所做的惡業有實體,

即使有虛空這麼大的空間都裝不下。」

如果你信佛所說,就不會跟不信者一樣產生邪見;

以為行善的人沒有善報。

因果的道理,是重疊無窮無盡的。

今天種的因還沒產生果報,但以前做的業已經成熟了!

譬如播種了稻子,是先下種的會先收成。

須知,念佛人有三寶加被,龍天護佑,

這是一定的道理,你不應該驚恐懷疑。

至於把來世的重報轉為今生輕微的果報;

其前後因果很複雜,不是我們所能明白的。

我說一個例子,印度戒賢論師一生受風濕痛折磨;

發作時像被火燒刀刺那樣痛苦,晚年要絕食自滅;

由於心念強烈而感應了觀世音菩薩現身,勸他﹕

你前世做國王時傷害很多生命,本該墮落惡道受苦;

因今生弘揚佛法,現在所受的苦是在轉未來地獄之苦;

你若誠心懺悔並忍受一切,未來必能終止苦難。

4

印光大師教導了我們什麼道理?

念佛人要「深信因果,老實念佛」。

不深信因果就不會老實念佛,根基不穩高樓也會倒塌。

有人自認老實,反過來問,修行有哪些行為不老實呢?

修行就像蓋房子不能偷工減料,房子外觀看似很堅固;

但是內部豆腐渣工程,遇到地震或強颱,會害屋宇倒塌;

不僅損失財物,連人命也賠進去了!

所以,修行人要有老實心態,不做表面功夫不好高騖遠;

應真實面對自己——念佛時制心一處,不放任心念亂想。

然而,十之八九做不到制心一處,妄念紛擾怎麼辦?

這時候要把真材實料的心態用上——念佛是為了什麼?

難道不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,期待將來阿彌陀佛來迎。

假如是為了祈求無災無病而念佛,這就是不老實的心!

以不老實的心念佛,重要時刻莫怪阿彌陀佛不來喔。

(梵寫於2025.9.21

 

 

 

念佛人(68)佛心眾生心本無差別

 
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回顧前文已說明的——

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;

這一段包含了“理法界,事法界,及理事無礙法界。”

接下來,說明“事事無礙法界”。

《要解》中藕益大師說﹕

我心徧故,佛心亦徧,一切眾生心性亦徧。」

 這個「我」是指個體的生命,代表每一位眾生。

我的心遍滿一切法界,佛心亦遍滿一切法界;

所有眾生的心性都遍滿一切法界。

因此,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不是(我)自己。

心性徧滿故,這就是「事事無礙法界」了!

但是,為何眾生心能跟佛心一樣,心性遍滿法界?

因為「心性本徧」的思想,就是在詮釋眾生皆有佛性,

心的本質相通,心性不會侷限於一,而是遍滿一切處。

在眾生皆有佛性之下,眾生心和佛心沒有高下之分;

——若有差別,那就只有迷與悟的差距。

佛心看眾生,眾生都是佛;

眾生心看佛,佛也是眾生。

修行並非想要得到什麼,而是要顯現我們本有的佛性;

修心不是向外野放,而是向內收攝,回歸到心性清淨。

2

事事無礙,是說事相與事相之間,相互通融,彼此無礙;

一事與多事,也是一多相融,一中包含多,多中包含一;

可是,這「事事無礙法界」在現實中不容易融會貫通。

《要解》中藕益大師以燈光譬喻:

「譬如一室千燈,光光互徧,重重交攝,不相妨礙。」

今以車站為例,候車站天花板上必然懸掛許多盞電燈;

一盞燈光不僅能照射所有燈,同時也攝入其他的光;

等於一光之中遍入多光,而多光中又遍入於一光;

在多光攝一光,一光中攝入多光之下,燈光相融;

您看!一中包含了多,多中又包含一;

燈光重重攝入彼此的光芒,卻不會互相妨礙。

3

那麼,大與小又如何互容,重重無盡呢。

以地球和宇宙的大小來說明。

據最新估計可觀測的宇宙星系至少有2萬億,甚至更多。

可見地球在大宇宙的世界裡只是一個小星系。

但地球卻容納了無數的大山、大海,無數的眾生…

躺在草坪上,眼望天空,宇宙有數不盡的日月星辰;

在我們心裡,地球很大,跟個別的星球相比,夠大了。

然而這麼大的地球在宇宙世界中竟只是一粒星球而已。

地球很小但也很大,它包容了無數的人、房子、國家;

所以地球雖只是一,但這個一也是多喔!

4

再從局部和全體來說明。

一盞燈是車站燈光的局部,站內所有的燈光是全體;

而一燈中含有多燈投射的光明,又是局部包含了全體。

世間萬物,哪個不是一多相即、大小互融;

哪個不是如千盞燈光,光光互徧,重重無盡呢!
所以說,一中含多,一燈含攝了全體之光——

這就是《華嚴》十玄門中“一多無礙”不可思議法門。

綜合以上所述,即是信理。

5

總結六信,藕益大師說:

「信則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。」

六信的源頭從「信自」開始,起頭很難;

但是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更難!

有些修行人先信理,重視理論,缺乏實際的行動力;

就是把終點當作起點,結果兩三下就畢業,跟佛掰掰了。

有些人雖念佛卻是三天曬網一天捕魚,缺少長遠心;

念佛一日休息三日,阿彌陀佛常常被曬在心門外邊角;

欸!不願意請阿彌陀佛長住心裡,怎能怪佛不回應;

又怎能怪與佛心的迷悟差別越來越大呢。

(梵寫於2025.9.13

念佛人(67)全他即自之念佛感應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接下來說明「全他即自」。

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指諸佛和一切眾生,自,是指自心。

——不僅我(自)的身心正報,或外在世界的依報(他);

都是自心所現,包括所感知諸佛及一切眾生的依正二報;

也是我自己的心呈現出來。

因此,他就是自,我與諸佛菩薩及眾生等,皆為一體;

全體法界(他)等於是我(自)心的境界。

「法界」有十法界,我們生於人界,看不見其他九界;

往上有天界,再往上有四聖界(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),

往下則是畜生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,每一界都是自心所現。

2

再說,這一句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還可以指誰呢?

對念佛人來說,他又指阿彌陀佛,自,則是念佛人。

念佛人,心裏呈現出來的慈悲世界也是全他即自喔!

佛教唯識學指出,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;

現在的身心(正報)及環境(依報),都是自心所變,

而且不僅目前我們所感知的身心世界是自心顯現;

包括諸佛菩薩和一切眾生,也是自己的心顯現出來。

因此,就「理」而言,我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沒有差別;

「他」與「自」不是相對待的關係,而是同一體性;

那麼,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也是我一念心性的境界。

3

以我教學佛畫為例。

全他即自故,所有的「他」皆是畫者自己的「心貌」。

教學將近二十年,批改同學作業見證了人心各如其面。

每一位學員畫同一張畫稿,畫出來的面貌沒有一張相同。

為什麼這樣呢?影印出來的佛畫法相都沒有差別呀!

除了繪畫造詣不同,根本原因來自各人“心識”的差異。

佛教的「心」和「識」,心是精神活動,識是認識功能;

心又指阿賴耶識,即第八識,包含了所有的善惡種子。

感知外境(他)的相貌、分別,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;

也就是說,學習佛畫的所有認知和感受皆由心識所造;

學畫者除了認知和感受不同,還有各自心識的創造力;

全他即自,同一張畫稿百樣佛面,就沒有可奇怪的事了。

4

我們念佛人也是如此這般——

同樣都是念阿彌陀佛,但是所念佛號的含金量各自不同;

難道阿彌陀佛對念佛人有差別,加持力因人而有增減麼?

不是喔!那是念佛的信心、誠心、願心,心識不同故。

一念心性即是理,若論理皆同一體性之理,平等不二;

若論事,則事事萬象森羅,各自有別,各有一方天地。

然而,理與事,空與有並非對立,對立則互相妨礙;

而是“事不礙理,理不礙事”,理事相即、相融。

5

想一想,我們念佛人期待的不就是臨終時佛來接引。

何以能使「佛來接引」呢?全他即自,念佛感應來的。

由於阿彌陀佛與眾生(念佛人)是同一個真如法性;

我心繫念阿彌陀佛(有感),佛必然有應,自他不二。

如此說來,我們念阿彌陀佛,不就是念自己的心麼!

一心繫念阿彌陀佛,就是把自己也念成阿彌陀佛啊!

 (梵寫於2025.8.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