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67)全他即自之念佛感應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接下來說明「全他即自」。

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指諸佛和一切眾生,自,是指自心。

——不僅我(自)的身心正報,或外在世界的依報(他);

都是自心所現,包括所感知諸佛及一切眾生的依正二報;

也是我自己的心呈現出來。

因此,他就是自,我與諸佛菩薩及眾生等,皆為一體;

全體法界(他)等於是我(自)心的境界。

「法界」有十法界,我們生於人界,看不見其他九界;

往上有天界,再往上有四聖界(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),

往下則是畜生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,每一界都是自心所現。

2

再說,這一句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還可以指誰呢?

對念佛人來說,他又指阿彌陀佛,自,則是念佛人。

念佛人,心裏呈現出來的慈悲世界也是全他即自喔!

佛教唯識學指出,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;

現在的身心(正報)及環境(依報),都是自心所變,

而且不僅目前我們所感知的身心世界是自心顯現;

包括諸佛菩薩和一切眾生,也是自己的心顯現出來。

因此,就「理」而言,我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沒有差別;

「他」與「自」不是相對待的關係,而是同一體性;

那麼,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也是我一念心性的境界。

3

以我教學佛畫為例。

全他即自故,所有的「他」皆是畫者自己的「心貌」。

教學將近二十年,批改同學作業見證了人心各如其面。

每一位學員畫同一張畫稿,畫出來的面貌沒有一張相同。

為什麼這樣呢?影印出來的佛畫法相都沒有差別呀!

除了繪畫造詣不同,根本原因來自各人“心識”的差異。

佛教的「心」和「識」,心是精神活動,識是認識功能;

心又指阿賴耶識,即第八識,包含了所有的善惡種子。

感知外境(他)的相貌、分別,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;

也就是說,學習佛畫的所有認知和感受皆由心識所造;

學畫者除了認知和感受不同,還有各自心識的創造力;

全他即自,同一張畫稿百樣佛面,就沒有可奇怪的事了。

4

我們念佛人也是如此這般——

同樣都是念阿彌陀佛,但是所念佛號的含金量各自不同;

難道阿彌陀佛對念佛人有差別,加持力因人而有增減麼?

不是喔!那是念佛的信心、誠心、願心,心識不同故。

一念心性即是理,若論理皆同一體性之理,平等不二;

若論事,則事事萬象森羅,各自有別,各有一方天地。

然而,理與事,空與有並非對立,對立則互相妨礙;

而是“事不礙理,理不礙事”,理事相即、相融。

5

想一想,我們念佛人期待的不就是臨終時佛來接引。

何以能使「佛來接引」呢?全他即自,念佛感應來的。

由於阿彌陀佛與眾生(念佛人)是同一個真如法性;

我心繫念阿彌陀佛(有感),佛必然有應,自他不二。

如此說來,我們念阿彌陀佛,不就是念自己的心麼!

一心繫念阿彌陀佛,就是把自己也念成阿彌陀佛啊!

 (梵寫於2025.8.23

念佛人(66)全修即性如水與波浪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已說明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」。

接下來,再來了解「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。

1

「全修即性」——修是修行、修德;性是性德、自性

性德是我們本來就有的(自性、佛性、本性)。

然而,性德不會因有修行而增加,也不因未修行而減少。

既然如此,我們為何需要修行、還要修德呢?

因為必須透過修德,才能顯現性德。

——性德,是每個人本來就已經俱足的清净佛性。

換言之,修德是有所覺悟,性德是本有的覺性、理體。

2

凡夫的心有所「覺」悟了,才會想要修行佛道。

「覺」有三種﹕「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」。

本覺﹕這是與釋迦牟尼佛相同一味的智慧,覺悟的本性。

雖然人人皆具本覺,卻必須在斷除煩惱之後,才能顯現

始覺﹕相對於一般人的不覺,始覺是已開啟覺悟的動力;

有了覺悟就會發菩提心,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。

究竟覺﹕從凡夫修行到成就佛果,為始覺的究竟位。

也是始覺和本覺理體相契合的覺悟,遠離微細之念;

且斷盡無明惑,通達諸法實相而成佛,稱究竟覺。

3

人人皆有的本覺,和修行者的始覺,有沒有差別呢?

始覺本來就是本覺的心體,並非兩個,就是同一個。

但未修行的本覺,像被遍滿烏雲遮蔽的太陽,不見光明。

佛教認為通過修行,即能顯現本覺的佛性;

如禪宗所說的「見性成佛」,見性就是內證本覺。

再舉前文之例,懷讓禪師開悟後又去找惠能大師。

惠能再問一次:從那裡來?

懷讓答:

說似一物即不中(說什麼都不是!)。

懷讓禪師說的是“自內證”經驗,無法用語言來表達。

惠能接著問他:還需要修證嗎?
懷讓回答:

修證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。

惠能大師很滿意,接著說:

這個不污染,即是諸佛之所護念;

你是這樣,我也是這樣。(明心見性)

——見性並非已經成佛,只是悟了本來面目(本覺)。

清淨心故,沒有人我差別,因此惠能說“你我都一樣”。

4

修行是向内觀照,深掘蕴藏在內心的佛性寶藏。

你的心還有沒有貪嗔癡煩惱在餘孽你,自己最清楚!

若有大德對你直接說﹕你已經成佛了(究竟覺)。

那麼,你會相信自己是佛嗎?

即使見性(惠能和懷讓),也不是一步登上佛果。

所謂「理上有頓悟,事上要漸修」,悟後仍要繼續修證。

回歸到我們念佛人的修德來說吧!

我們念佛人都有本覺,雖然還不悟、不見本來面目;

但是念佛行為已經開啟“始覺”這個門檻。

接受淨土法門,表示覺悟了世間無常、人命危脆;

因此,“願以信心念佛”求生彌陀淨土。

念佛之行即是始覺,所念的佛號是阿彌陀佛的究竟覺。

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等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性德理體;

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慈悲功德都在名號裏頭。

雖然本覺仍迷惑,但是本覺和始覺就是同一個。

所以,念佛人即使有妄念、妄想,並不會汙染本覺;

只要持續始覺的行為,以念佛為定課,多念佛拜佛;

則始覺之始,即已經邁向究竟覺,念佛能成佛。

5

總而言之,修即是修德,性即是性德。

倘若以水來比喻,性德如水,水的波浪就是修德。

水的波浪一旦靜止,波浪與水是一,不是二。

則修德即是性德,這就是「全修即性」。

再提醒一句﹕念佛即是成佛時,修德即是性德。

(梵寫於2025.7.24

念佛人(65)全妄即真與全真即妄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我現前一念的心性雖然微小,但是本體等同法界。

心性如鏡面,極樂世界就是鏡中出現的影像;

能呈現影像的,正是我心性之體(理法界)。

當我念佛時,極樂世界即是我心內之極樂。

而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及其他種種莊嚴事相;

也是我現前一念心性呈現出來的影像(事法界)。

以上複習「理法界、事法界」。

2

接下來,說明「理事無礙法界」。如下﹕

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

全事即理——理是空,事即是有,空與有,怎麼能無礙呢。

我們的心執著有,理與事是對立的;有了空,則無「有」。

然而,有「理」說不得,空,也不是沒有;

有,卻不是真有;這「事」這這,又該如何證呢?

開悟的人能徹底明白,但又說不出“是什麼”。

且來回顧,唐代南嶽懷讓禪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對話。

第一次,惠能問懷讓:「從那裡來?」

懷讓一時愣住,無法回答。

八年後懷讓禪師開悟,再去參謁惠能大師。

第二次,惠能重複問他:「從那裡來?」

懷讓答:「說似一物即不中(說什麼都不是!)」。

所以,任何實物都難以比擬這一念心性的理體;

這個悟性啊!開悟不增加一點,沒悟也不會減少一點。

3

我們就不在文字相裡鑽牛角尖了!

以金隱喻,金是理體,金子衍生的金器是事相;

把金製的器皿溶解還原仍然是金,所以說全事即理。

但是事相有差別相,事相也有生滅。

理體則沒有差別,沒有生滅喔。

金器放入熔爐裏,所有金飾、金佛像…,通通消失了!

而金的體性仍然如舊,完全沒有變化。

可見,金(理)與金器(事),理即事,事就是理;

彼此不相妨礙,因此而說「理事無礙法界」。

4

再來理解下一句「全妄即真」。

「介爾之心」——我們這個微小一念的心呀;

念佛時,竟廣大周遍到能把極樂世界攝入方寸的心裏。

而這個能攝的心是妄心,或者是真心呢?

妄心指妄念、妄想,以及從妄想產生的幻覺、妄境。

真心是真實的心,又稱真如、法性、空性、如來藏等。

姑且以“大海和浮漚”來譬喻真妄。(出自楞嚴經)

真心、真如、法性(理體)如大海,妄心如浮漚。

浮漚就是被風吹了卷起來的海水水泡,漂浮於水面。

大海很廣大,浮漚很渺小;這兩個差別極大。

然而,浮漚是從大海產生出來,兩個其實沒有差別。

問問自己為何仍是眾生,還要經歷多少次的生死輪迴;

因為我們「認妄為真」了!緊抓浮漚,捨棄了整片大海。

也就是說,雖僅一片浮漚(妄),也是大海的整體(真)。

這就是「全妄即真」——

等到浮漚消失,它必然回歸大海,然後與大海同一味。

5

近日一位蓮友私訊問﹕念佛時常有妄想,該怎麼辦。

我回答她﹕發現有妄想,仍要繼續念下去。

妄想的本質就是真如,並非離開妄想才能顯現真如。

真如,代表大海,顯示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。

妄想,就是海面上的浮漚。

又「全真即妄」故——

阿彌陀佛的所有真實功德就在我一念妄想裏啊!

我有了一片大海(功德海),還需要擔心浮漚(妄想)?

念佛法門跟其他通途法門不一樣喔。

我們求生淨土,是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功德海!

 (梵寫於2025.7.12

 

 

念佛人(64)極樂世界是永恆存在

 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在《彌陀經要解》中蕅益大師又說

深信西方依正主伴,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,

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;

我心徧故,佛心亦徧,一切眾生心性亦徧。

譬如一室千燈,光光互徧,重重交攝,不相妨礙,

是名信理

這一段內容在闡述華嚴經的四種法界。

我現前的一念心性,這是「理法界」。

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包括佛、菩薩、聖眾等;

皆是我一念心性之影,所呈現的影像則是「事法界」。

還記得否?上一則文章述及——

念佛時,現前一念(理)即是極樂世界之境(事)。

而極樂世界之境,此境就是包含依報和正報。

「依報」是指器世間,即眾生的生活環境和物質環境。

而「正報」則是指眾生的身心狀態。

我們都是地球人,地球人民的依報各自千差萬別。

環顧地球人的依報,再看經典描述極樂世界的依報;

相比之下,根本是一個在天,一個在地洞。

極樂世界的依報有哪些呢?例舉兩種,簡述之。

地上莊嚴﹕

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以琉璃、七寶,或以黃金為地;

而且都是透明的,地底下也敞亮,地上地下互相輝映。

地面上的建築,有八功德水、七重行樹、七寶蓮池等;

蓮池裡是金沙鋪地,另有無量的寶樓,及宮殿、樓閣。

虛空莊嚴

極樂世界的虛空中也有美麗的宮殿和遍佈的寶網;

寶網上有摩尼寶珠、鈴鐸,寶物之間的光芒相互映飾。

空中佈滿重重無盡的寶樹,清風吹動寶樹和鈴鐸時;

會發出清脆美妙的音聲。

此外,七寶的吉祥雲,及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、鸚鵡、

孔雀…等,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法音宣流,變化出來;

極樂世界的眾生聽到之後,自然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2

說到極樂世界的正報「主伴」,那是殊勝莊嚴極了。

「主」是指教主阿彌陀佛。

「伴」則是觀世音、大勢至、文殊、普賢等大菩薩;

以及無量的諸上善人等。

上次述及,極樂世界是我(念佛人)心內之極樂。

因此,我們也要深信——

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也是我現前一念心所現之影。

3

我們的地球,眼前看似存在,但是將來必然會崩壞。

即佛經描述的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後二的壞和空。

“成住壞空”是說明宇宙和生命都有一個循環過程,

「生起、存在、衰敗、消滅」,將不斷地重複變化,

世間皆無常,正是佛教對世間萬物的觀點。

近代天文學家也已證實,宇宙星球有的已經衰老;

有的已毀壞,有的正在崩解中,但是也有新的星球產生。

地球和其他世界的“未來”,將從壞而空,又從空而生;

再由成而住,住而壞、而空,一再循環不已。

我們暫時棲身一生的地球正在變遷、崩壞中…

專家們都認為是氣候異象導致,真相就是無常罷了!

4

西方極樂世界也會經歷“成住壞空”嗎?

不!超越十方法界的極樂世界將永恆地真實存在;

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代——法藏比丘已立下弘誓;

四十八願就是為了要建設一個常住不變的佛國淨土;

而且一定要超越其他十方世界,永恆長存不變。

正如《無量壽經》所云

「開廓廣大,超勝獨妙,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」

法藏比丘的理想淨土不僅要廣大,還要超越他方世界。

於是他廣植菩薩道的德行,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大劫;

終於成就“超勝獨妙”的永恆法則。

什麼樣的佛國世界能達到唯一的“獨妙”呢?

那就是其他世界都有成住壞空,但極樂世界卻常住不變。

總之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絕對是永恆的存在。

移民去極樂世界安家,不擔心有成住壞空的巨變。

(梵寫於2025.7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