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朝聖之行

2024053020240609

這一生從未想要去西藏,神山、聖湖、寺院和虔誠的朝拜者只存在書本和影片中。然而,就在莊董誠懇的「鼓勵」下,加上他曾親自帶四十多團,2020年毅然決定組團深入西藏。但因疫情來襲,此緣一等就是四年。 

來到西藏,聽到最感人的愛情故事--吐番王朝贊普「松贊干布」和「文成公主」兩國和親。在西元641年,唐太宗讓李道宗護送十六歲文成公主西行入藏,從長安出發,一路經過青海,最後到達吐蕃首都邏些城(今拉薩),前後歷經三年的時間。 

在《文成公主》實景劇中,有幾句台詞深刻表現公主西行入藏的複雜心境。剛離開長安時說:「走得到的地方是遠方,回得去的地方是故鄉」。在途中又說:「走不到的地方是遠方,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」。抵達拉薩時,文成公主說:「天下沒有遠方,人間都是故鄉」。


「札西德勒」是藏人彼此間的問候語,意寓著「歡迎」、「吉祥如意」。但有人把這句話杜撰與文成公主有關的故事,據說文成公主在入藏途中,行走於一望無際高原,思父母,念家鄕,常常會問「甲是叨位?(台語:這是那裡?)」藏族人聽不懂,以為公主在說祝福語,就變成「札西德勒」。 

文成公主一生奉獻雪域高原,將中國佛教傳入吐蕃並發揚光大。公主篤信佛教,精通經、史、詩、文和曆法等等。唐太宗為公主準備豐富嫁妝入藏,有各類穀物種子、綾羅綢緞、藥物、文房四寶、醫藥等等,以及各種生產技術的書籍,將大唐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傳入吐番。另外,派遣侍女、文士與技工數百人隨行。其中最引人注目,為一尊金銅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佛像、佛經和佛塔等等。松贊干布的另一位王妃是泥婆羅(今尼泊爾)的尺尊公主,帶來釋迦牟尼佛八歲等身佛像,兩尊佛像現今各供奉在大昭寺和小昭寺內。

小昭寺和大昭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八歲和十二歲兩尊等身佛像的殿堂,通常門口都放置鐵網,信眾只能在殿外遠觀朝拜。但是,此行有幸遇到兩殿都開放,入內朝拜,導遊教我們把頭靠在佛陀的袈裟上頂禮,右繞一匝,內心激動無比,感念佛恩深廣。 

據說觀世音菩薩見到吐蕃人民的痛楚,因而流下兩滴淚水,化身為兩位公主,成為度母,幫助吐蕃民眾解脫苦難;尺尊公主為白度母,文成公主為綠度母,而松贊干布則是觀音菩薩的化身。藏人至今非常尊崇國王和兩位王妃,在布達拉宮、青海和西藏各寺院都供奉松贊干布國王、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的塑像,還有大量壁畫,講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。 

藏人的一生都和佛教緊密相連,從取名、結婚到死亡,生活中大大小小事都離不開寺院。每位藏民一生要完成十萬大禮拜,朝拜的地方可在神山、聖湖或寺院皆可,即是「轉山」、「轉水」和「轉佛塔」的含義。藏人把這一生大部分的財物都佈施給寺院,以出家的兒子為榮。 



在西藏處處可見經幡、轉經筒、各式轉經輪、瑪尼堆等等,令一切眾生皆能受持經文、咒語,而得利益。藏人房子門口掛著一本經書,隨風飄動,隨時憶念「佛、法、僧」三寶。另外,還貼一幅醒目的「六道輪迴」圖,提醒佛弟子要修身、口、意十善業。   

對於來生,藏民並不期待到天界或佛國淨土,而是希望再回到苦樂參半的人間,投胎到有佛法的地方,這樣最方便修行成佛。所以,藏人以天葬為主,將沒有用的臭皮囊,作「最後布施」。先把大體支解,剝骨剔肉,敲碎骨頭,拌上糌粑,餵食秃鷹,這樣秃鷹就不會傷害其他生命。吃得愈乾淨,表示修行愈高。惟生前作惡多端、傳染病者等等不得天葬。

全團第二天從成都飛到海拔2800米的林芝,團員都遵守旅行社的交待,放慢腳步,慢慢說話,甚至我們只打手勢,不敢說話,就怕缺氧和高反。在林芝卡定溝的講解員就問我說:「你們這一團有什麼禁忌嗎?為什麼都不說話,只有用手比來比去?」但是,隨著天數的增加和海拔的上升,我們幾乎忘了在身處高原。在車上一有時間,團員每天在海拔三千多米、四千多米,聽《藥師經》開示與做早晚課。 

當全團抵達海拔5400米卡若拉冰川,觀賞白雪皚皚,景色十分壯觀,在此掛上全團簽名的五色神幡,祈請諸佛護念,所求願滿。接著,整團就在車上做晚課,此時團員聲音豁然開朗,放聲唱誦,傳頌著優揚梵唄聲,隨著盤山公路緩緩駛下。旅程中,有時連司機都忍不住要提醒我們:「這是高原,走路要慢一點!」甚至還說:「你們這一團,不是缺氧,而是氧太多,整天太開心了!」十一天,我們做到全團無人吸氧。 


整團井然有序行走於寺院中,我們一起右繞三匝,頂禮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,隨喜供養,燃燈供佛、經藏加持、懸掛五彩經幡、繞塔、念佛、誦經、火供、發願和回向等等。「身、口、意」三業不斷清淨,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亦不斷增長。這段旅程最美的不是風景,而是我們每個人團結、相互扶持的心。上青藏火車後,我們留下感動的眼淚,因為彼此的心緊緊依偎在一起,完成一項全員平安出藏的任務。 

    我們全團感恩諸佛菩薩加持,莊董妥善安排行程,馮導專業講解與貼心照顧,田師傅小心翼翼開車,令全團二十人可以專心禮佛誦經,與神山、聖湖和寺院融為一體,徜徉在湖光山色之中,暫時忘卻紅塵中種種憂苦煩惱,彷彿置身在人間仙境一般。 

    前世,我們許下要一起拜神山、朝聖湖和轉佛塔的諾言;來世,我們要相會於佛國淨土。 

釋果相寫於2024613

 

念佛人(41)往生是正在進行的事

 
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常慜法師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。

不論常慜法師念佛的功夫如何,他在剎那的一念;

以決定心捨身,然後一心念佛…。

這是平時已養成堅定的信念,日常中都有求往生淨土的意念;

從初發心念佛到臨終的一念,他和弟子的信願具足;

心早就決定方向,並不是臨時才抱佛腳喔!

我們回頭想想自己,在相同處境下,是否也會選擇當下往生?

其實這是在第一念就要決定了,沒有第二念,第三念…

以前聽過道源老法師說這個故事,轉述給大家聽。

一位念佛多年的老太太,念佛之後,總是向著佛像許願:

阿彌陀佛啊!您務必要來接我去極樂世界呀!

人間太苦了,我不想繼續在娑婆世界受苦;

求求您,一定要來接引我。

她每天都這樣講,十三歲孫聽了覺得有點煩,於是來個惡作劇。

某日,小孫子躲在佛桌下,等阿嬤許願之後,壓低聲音說:

好吧!你好好準備,我今晚就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。

老太太突然聽到阿彌陀佛的回應,嚇死了!

立刻搖手說:不!不要了!今天晚上太早了,我的塵世未了…

老人家的話還沒有說完,人已經嚇走了。

我們不要把這個故事當成笑話,出爾反爾,正是一般人的通病。

要知道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」是求生西方淨土的基本條件。

你不厭離娑婆,等於是貪戀娑婆,既然貪戀娑婆;

捨不得放下擁有的一切,就不會有欣求極樂的決定心。

厭離心很重要,念佛人不厭離娑婆, 如何跟生死輪迴打戰啊!

三心兩意,不厭離娑婆就是沒有決定心喔。

《西方要決釋疑通規》說:

「雖聞彌陀淨土,發意願生,進退未恒;

心不決定,判為少善,不生淨土也。」

聽說彌陀淨土的殊勝功德了,於是發心要求生彼國;

雖然有此意願,但是往生很好,不能往生也可以;

這種模稜兩可的心就是還沒有下決定,既沒有決定心;

就只有極少的善根,根本無法往生西方淨土。

有些人念佛兩三年乃至數十年,心念總是搞不定;

進進退退,可能一年變卦幾次,念十天停半個月;

停了感覺不安心,於是又念。

你都不能搞定自己的心,如何能搞定生死大業呢!

如果你這樣想:

反正還年輕,現在還很健康,等將來老了,等臨終時再來念佛吧。

你沒聽過「孤墳多是少年人」這句話嗎?

死神會等人老嗎,死亡,分分秒秒正在進行中;

我們沒有人能逃過無常追索命債,命債就是業債;

福報用盡時,業報已了時,就是在娑婆世界的命盡時刻。

我們希望往生淨土,不是以後臨命終時的事;

而是現在進行式,分秒正在進行中…。

再回想常慜法師的故事,一念決定,立即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。

現在就用這個決定心來念佛吧! 

(梵於1999年彌陀佛七講述,寫於2024.6.13

念佛人(40)不造善不造惡者易生
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有一部分佛教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但是對自己沒有信心;

總認為自己業障深重,善業不夠多,又沒有能力多行布施;

於是積極做義工,想要多累積善業,這樣往生淨土才沒有障礙。

這種觀念對不對呢?

欸!阿彌陀佛來迎,還得先計算這人有多少善業嗎?

我們要接引人信佛,是否要先知道這是善人有很多家產;

是有錢人才接引,沒錢(沒善業)的要靠邊站,是嗎?

現在再重複一遍,提醒大家。

往生西方淨土的關鍵不是靠你有多少善業(存款)!

《西域求法高僧傳》有一則捨命念佛的故事:

唐朝常法師,他虔修念佛法門,發願寫般若經一萬卷。

之後,他帶隨從弟子去印度朝聖,計畫從南海搭商船往蘇門答臘;

然後再轉往中印度。

商船有很多人搭乘,途中遇到大風浪;

由於貨物太重超過負載,船進水之後漸漸往下沉。

這時候大家都想轉搭小船逃生,船主緊急請法師搭小船。

常慜法師看很多人爭先恐後焦急想要逃命,每個人都想搭上小船。

他堅定地說:我不搭船了,把位子留給其他人吧!

常慜法師說完,立即雙手合掌念阿彌陀佛,沉入水裡。

而隨從的弟子們也跟常慜法師一樣,合掌念佛沉入水裡。

得救的人把這件事傳開,並記錄此事。

捨命救人是慈悲心,是很大的善業;

常慜法師和弟子是依此善業求往生淨土嗎?

我們先來了解智者大師在《淨土十要》中的開示:

「不造善不造惡者易生,念能一故。」

不造惡業者容易往生西方淨土,可以理解。

為什麼“不造善業的人也容易往生淨土?”

因為往生西方淨土跟自己的善業沒有直接關係!

造善業有善的執念,造惡業也有惡的執念,都是有漏業。

有漏的意思是有煩惱,執善或執惡都是煩惱心。

當我們臨命終時一念念及自己的善或惡,那就被善惡業擺布了!

諸位!還記得上次說﹕人生最後一念決定(來世)生處。

如果你最後一念生善念,當下往生善道,生惡念往生惡道;

這樣一來,根本來不及感應阿彌陀佛來迎喔!

不造善不造惡易生,就是“不思善不思惡易生。”

所以,藕益大師才說:「念能一故。」

這個念,是說佛念,一心念阿彌陀佛,念念相續。

信、願、行,才是往生西方淨土的關鍵。

由於常慜法師及弟子平時即虔修念佛,已經有信有願有行;

決定捨身時,必然是至心念佛。

所謂至心,那是絕無二念,唯存一念念阿彌陀佛;

阿彌陀佛是他們的最後一念。

不造善,是指臨終時不起善念,不造惡,是不可生惡念;

執著善惡念,都是輪迴娑婆世界的業因。

因此,並非學佛念佛的人不能行善;

重點是要將功德迴向西方淨土,迴向後就不要再惦記善業了。

諸位!念佛人的安樂就當如此——

我們向常慜法師學習,生時大安樂,死也大安樂。

今晚每一句佛號都要具足信心,每一步經行都有願心;

念念相續,步步生蓮花。

南無阿彌陀佛…

(梵於1999年彌陀佛七講述,寫於2024.5.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