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64)極樂世界是永恆存在

 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在《彌陀經要解》中蕅益大師又說

深信西方依正主伴,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,

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;

我心徧故,佛心亦徧,一切眾生心性亦徧。

譬如一室千燈,光光互徧,重重交攝,不相妨礙,

是名信理

這一段內容在闡述華嚴經的四種法界。

我現前的一念心性,這是「理法界」。

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包括佛、菩薩、聖眾等;

皆是我一念心性之影,所呈現的影像則是「事法界」。

還記得否?上一則文章述及——

念佛時,現前一念(理)即是極樂世界之境(事)。

而極樂世界之境,此境就是包含依報和正報。

「依報」是指器世間,即眾生的生活環境和物質環境。

而「正報」則是指眾生的身心狀態。

我們都是地球人,地球人民的依報各自千差萬別。

環顧地球人的依報,再看經典描述極樂世界的依報;

相比之下,根本是一個在天,一個在地洞。

極樂世界的依報有哪些呢?例舉兩種,簡述之。

地上莊嚴﹕

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以琉璃、七寶,或以黃金為地;

而且都是透明的,地底下也敞亮,地上地下互相輝映。

地面上的建築,有八功德水、七重行樹、七寶蓮池等;

蓮池裡是金沙鋪地,另有無量的寶樓,及宮殿、樓閣。

虛空莊嚴

極樂世界的虛空中也有美麗的宮殿和遍佈的寶網;

寶網上有摩尼寶珠、鈴鐸,寶物之間的光芒相互映飾。

空中佈滿重重無盡的寶樹,清風吹動寶樹和鈴鐸時;

會發出清脆美妙的音聲。

此外,七寶的吉祥雲,及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、鸚鵡、

孔雀…等,都是阿彌陀佛為了法音宣流,變化出來;

極樂世界的眾生聽到之後,自然會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2

說到極樂世界的正報「主伴」,那是殊勝莊嚴極了。

「主」是指教主阿彌陀佛。

「伴」則是觀世音、大勢至、文殊、普賢等大菩薩;

以及無量的諸上善人等。

上次述及,極樂世界是我(念佛人)心內之極樂。

因此,我們也要深信——

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也是我現前一念心所現之影。

3

我們的地球,眼前看似存在,但是將來必然會崩壞。

即佛經描述的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後二的壞和空。

“成住壞空”是說明宇宙和生命都有一個循環過程,

「生起、存在、衰敗、消滅」,將不斷地重複變化,

世間皆無常,正是佛教對世間萬物的觀點。

近代天文學家也已證實,宇宙星球有的已經衰老;

有的已毀壞,有的正在崩解中,但是也有新的星球產生。

地球和其他世界的“未來”,將從壞而空,又從空而生;

再由成而住,住而壞、而空,一再循環不已。

我們暫時棲身一生的地球正在變遷、崩壞中…

專家們都認為是氣候異象導致,真相就是無常罷了!

4

西方極樂世界也會經歷“成住壞空”嗎?

不!超越十方法界的極樂世界將永恆地真實存在;

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代——法藏比丘已立下弘誓;

四十八願就是為了要建設一個常住不變的佛國淨土;

而且一定要超越其他十方世界,永恆長存不變。

正如《無量壽經》所云

「開廓廣大,超勝獨妙,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」

法藏比丘的理想淨土不僅要廣大,還要超越他方世界。

於是他廣植菩薩道的德行,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大劫;

終於成就“超勝獨妙”的永恆法則。

什麼樣的佛國世界能達到唯一的“獨妙”呢?

那就是其他世界都有成住壞空,但極樂世界卻常住不變。

總之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絕對是永恆的存在。

移民去極樂世界安家,不擔心有成住壞空的巨變。

(梵寫於2025.7.2

念佛人(63)極樂是我心內之極樂

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除了信事,在《要解》中藕益大師說「信理」:

信理者,深信十萬億土,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;

以吾現前一念心性,實無外故。

所謂信理——「一念」心性就是理體,含容整體法界。

換言之,一念心很微小(介爾),但是心體跟法界一樣大。

如《維摩詰經》中說:「須彌納芥子,芥子納須彌」。

須彌山很大,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,要容納介子沒問題;

但是「芥子納須彌」——芥子是芥菜的種子,種子極小;

極小的芥子竟然能容納極大的須彌山?

若以凡夫情見來推想,即便想破頭仍覺得不可思議!

2

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請教智常禪師:

佛經說「芥子納須彌」,我實在想不通。

一粒小小的芥子,怎麼可能容納巨大的須彌山?

智常禪師反問他:您一定讀過萬卷書吧,它們在哪呢?

李渤指著自己的腦袋回答:都在這裡囉。

智常禪師詫異地問:

咦!你的頭這麼小,如何能置入萬卷書在腦袋裡?

李渤一瞬間毛塞頓開,笑著頂禮禪師開示。

——李渤讀萬卷書,是事;心儲存了,是理。

事,是生活上的實踐力,譬如念佛行為可以增長信心。

理,就是真心、實相,是眾生身心的本體,全部法界。

3

「心」即是「理」,而「境」就是「事」。

上一則已闡明事,極樂世界存在的事實——即是境。

此「心」無窮無盡故,因此所現的「境」也不可窮盡。

說境,極樂世界的十萬億土,離娑婆世界有多遠?

十萬億佛國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看似距離遙遠;

其實都在我們的一念心裡。

而我們一念的心「性」雖然很渺小;

但是心「體」卻廣大周徧,因為它沒有內外之分。

所謂心性,肉眼看不見,手又觸摸不著,祂是什麼呢?

依佛教觀點,每個人皆有清淨無染的本質,也就是心性。

心性不因個人的種族、性別、身分、信仰及文化差異;

不因身分標籤而有所高低。

李渤不會因為讀了萬卷書籍,心性比不識字的文盲高;

老阿婆只念佛,但心性跟宗門教下的大德平等無差別。

心性是一種清淨的本質,祂像太陽日照一樣地光明。

我們都有的純淨心性,但是被貪嗔癡三毒煩惱遮蔽了;

如烏雲掩蓋太陽,一時看不見光明。

而我們念佛就是為了親見自己清淨的心性。

4

現前一念的心性像虛空一樣無邊際;

一念心性等於法界(理體),法界在一念之內;

當我們念佛時,現前一念即是極樂世界清淨之境,

心性既不是外在的,因此極樂世界也是我心內之極樂。

佛法說「心即是境,境即是心」。

當心與境合一時,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即在我心內。

5

極樂世界在自己一念間,念佛人不要向外尋佛;

只需向著自己心裏尋,心即是境;

不必問佛來不來接引,境即是心。

當我們百年來臨…,

準備離開人世的最後時刻;

只需要求自己:心與境合一否?

 (梵寫於2025.6.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