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29)念佛心態決定是否能生淨土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(佛七講述)

峨嵋山/千佛寨千佛岩/林景維居士攝影

雖然打佛七期間,只需要激勵大家用功,不適合多說理論徒生分別心。

但是念佛的心態很重要,你是自力念佛或是他力念佛;

或許很多人也不清楚自己是什麼心態念佛。

所以,今晚要簡單跟大家說明自力和他力的差異。

只能大概說明,至於有關個別的念佛思想,沒辦法在這裡細說。

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是東晉慧遠大師

他主張往生淨土除了靠阿彌陀佛的願力,更要靠念佛人的自力。

慧遠大師以觀想念佛為主,坐禪入定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;

主修念佛三昧於定中見佛,以作為往生淨土的依據。

雖然說是自力但沒有否定他力,因為他力(佛力)確實存在;

慧遠大師曾經三次在定中見佛。

所以,慧遠大師側重於禪觀念佛,自力多於他力;

這方法只有少數的「上根者」能修行,又稱為實相念佛。

直到北魏時,曇鸞大師出現了。

他是中國第一位提倡“仰仗佛力、帶業往生”觀念的人。

可以說曇鸞大師就是淨土宗「他力本願」的始祖。

曇鸞大師依《無量壽經》所說,強調彌陀願力的重要;

並且積極倡導「他力本願」說。

這個理論對後世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影響很大。

他說:

「如果不是佛力加被,

如果念佛人不是仰仗念佛的增上緣往生淨土;

那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同虛設。」

曇鸞大師以第十八願所說:

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

若不生者不取正覺…。」

這個本願的內容在昨天已經跟大家解釋了。

第十八願很重要,是「他力本願」說的根源。

之後,隋朝道綽大師,私承曇鸞法脈延續——

「自力難行、他力易行」的本願思想,提倡持名念佛。

道綽大師將佛陀教法分判為兩種:

一聖道門,二淨土門。

這個分判是在教理上確立淨土法門的地位。

此外,他也積極勸人捨棄聖道門,改修淨土法門

後來道綽的弟子善導大師更創立了淨土宗;

此時淨土門才正式成為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。

創立之後,善導大師到長安大力弘揚淨土法門。

據《念佛鏡》中說﹕

善導大師在長安西京寺內,與金剛法師辯論念佛法門的勝劣。

善導大師說:

如果念佛往生淨土是真實的,這堂內的諸多佛像當立即放光;

如果是虛妄的,就讓我直接墮入地獄!

說完,堂內的佛像果然都放出光明。

此事轟動長安,因此受他感化專修淨土法門的人非常多。

到了唐宋,中國佛教開始流行禪宗。

禪門是自力的修行,禪和子也念佛,但是念佛目的只是為了求開悟。

出家人的志願也多數熱衷參禪,喜歡做禪和子

宋永明延壽禪師提倡禪淨雙修,他說:

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帶角虎」。

此後,禪宗不離淨土,參話頭以「念佛是誰」為首。

說到這裡,諸位注意到了沒?

禪行者參究的心態是「佛來佛斬」,與念佛仰仗佛力相反;

當禪淨的方法融合之後,禪行者的自力心態,

與念佛人的他力心態,路徑完全相反。

不論是禪淨雙修,或由禪門轉入念佛,

如果有自力修行的心態,很難與「他力」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;

不能與佛願相應,又如何能往生淨土?

若有,至少要像慧遠大師一樣當生自力證念佛三昧喔!

否則來世一樣擠入六道去投生。

請諸位檢討自己念佛的心態,念念求生淨土;

是自力多於他力,或雖然信仰他力但也參雜自力;

或者純粹只想要通身靠倒阿彌陀佛?

現在念佛的心態決定是否能往生西方淨土。

時間到了,下次再補充說明。

我們念佛吧!

(梵寫於2023.10.26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