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1
我現前一念的心性雖然微小,但是本體等同法界。
心性如鏡面,極樂世界就是鏡中出現的影像;
能呈現影像的,正是我心性之體(理法界)。
當我念佛時,極樂世界即是我心內之極樂。
而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,及其他種種莊嚴事相;
也是我現前一念心性呈現出來的影像(事法界)。
以上複習「理法界、事法界」。
2
接下來,說明「理事無礙法界」。如下﹕
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
全事即理——理是空,事即是有,空與有,怎麼能無礙呢。
我們的心執著有,理與事是對立的;有了空,則無「有」。
然而,有「理」說不得,空,也不是沒有;
有,卻不是真有;這「事」
開悟的人能徹底明白,但又說不出“是什麼”。
且來回顧,唐代南嶽懷讓禪師與六祖惠能大師的對話。
第一次,惠能問懷讓:「從那裡來?」
懷讓一時愣住,無法回答。
八年後懷讓禪師開悟,再去參謁惠能大師。
第二次,惠能重複問他:「從那裡來?」
懷讓答:「說似一物即不中(說什麼都不是!)」。
所以,任何實物都難以比擬這一念心性的理體;
這個悟性啊!開悟不增加一點,沒悟也不會減少一點。
3
我們就不在文字相裡鑽牛角尖了!
以金隱喻,金是理體,金子衍生的金器是事相;
把金製的器皿溶解還原仍然是金,所以說全事即理。
但是事相有差別相,事相也有生滅。
理體則沒有差別,沒有生滅喔。
金器放入熔爐裏,所有金飾、金佛像…,通通消失了!
而金的體性仍然如舊,完全沒有變化。
可見,金(理)與金器(事),理即事,事就是理;
彼此不相妨礙,因此而說「理事無礙法界」。
4
再來理解下一句「全妄即真」。
「介爾之心」——我們這個微小一念的心呀;
念佛時,竟廣大周遍到能把極樂世界攝入方寸的心裏。
而這個能攝的心是妄心,或者是真心呢?
妄心指妄念、妄想,以及從妄想產生的幻覺、妄境。
真心是真實的心,又稱真如、法性、空性、如來藏等。
姑且以“大海和浮漚”來譬喻真妄。(出自楞嚴經)
真心、真如、法性(理體)如大海,妄心如浮漚。
浮漚就是被風吹了卷起來的海水水泡,漂浮於水面。
大海很廣大,浮漚很渺小;這兩個差別極大。
然而,浮漚是從大海產生出來,兩個其實沒有差別。
問問自己為何仍是眾生,還要經歷多少次的生死輪迴;
因為我們「認妄為真」了!緊抓浮漚,捨棄了整片大海。
也就是說,雖僅一片浮漚(妄),也是大海的整體(真)。
這就是「全妄即真」——
等到浮漚消失,它必然回歸大海,然後與大海同一味。
5
近日一位蓮友私訊問﹕念佛時常有妄想,該怎麼辦。
我回答她﹕發現有妄想,仍要繼續念下去。
真如,代表大海,顯示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。
妄想,就是海面上的浮漚。
又「全真即妄」故——
阿彌陀佛的所有真實功德就在我一念妄想裏啊!
我有了一片大海(功德海),還需要擔心浮漚(妄想)?
念佛法門跟其他通途法門不一樣喔。
我們求生淨土,是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功德海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