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陀洹初果稱為「入流」,入聖者之流,聖人已無身見,不認五蘊(身心)為永恆不變。沒有「我」和「我所有」,走到生死邊際;亦「無所入」——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”,不分別六塵外境。
佛經說:「五下分結盡」。
「五下分結」就是將眾生結縛於欲界的五種煩惱,是初果所斷的「我見、戒禁取見、疑見」等見惑;加上「欲貪、瞋」思惑,稱為五下分結。
「欲貪、瞋」為思惑,思惑能使眾生感召欲界的生死。(終於抓到了!我們輪迴生死的根源。)因此,初果雖斷了見惑,仍有思惑未斷,還需要往返人天接受七次生死。
思惑是什麼?
「思」就是心的煩惱。
我們的心裡有哪些煩惱呢?未學佛的人“不知亦不覺”。
已學佛的人較少嗎?那可不一定,煩惱水突襲氾濫時,極可能一瀉千里。
以佛教術語來說,思惑是情感上的,與“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”等相應的心理。所有我執引起的情緒、愛惡、衝動、掙扎…,包括貪愛五欲、貪求禪定、貪求神通、貪求神鬼境界,貪名車名牌名位等,都是思惑煩惱。
對照初果聖者無所入,不執五蘊,凡夫則“執著”身心五蘊的「我、我所」,稱為我執。
名字是「我」的代言人,我的家人、存款、房產…從屬於我所有。好事是我做的,我的功勞,沒有我,你和他們什麼都不行。
為了「我」這個老大(我最大),而與人對立,一秒翻臉。
——您的“我”是否能感同身受?這就是我呀!
——典型的思惑煩惱。思惑又稱為修惑,是修道時需要斷除的煩惱,因此又稱修所斷煩惱。
修行,就是“修正”自己,舉智慧刀向這個「我」,不是拿無明刀砍那個「他」。檢視自己,修對“方向”了沒有?搞錯方向是造惡業的。
二果「斯陀含」,梵語意譯為「一來」。
初果進修至二果,餘惑漸少,未斷的「欲界九品思惑」中,斷盡前六品煩惱,剩下的後「三品思惑」,只能滋潤宿業(前世的善惡業,善得福報,惡有厄報),死後則生在欲界,於「人、天」界中各受生一次,之後便可以證羅漢果。
三果「阿那含」亦為梵語,意思是「不來、不還」。
進修至三果「阿那含」時,已斷盡後三品思惑,斷了欲貪,就不染男女欲。即使在家弟子證此果位,亦不會想念男女色欲。因此,阿那含死後不生人間(欲界),而是生到上界(色界、無色界)。
生到上界的阿那含,等聖道現前時,三果聖者立即“斷惑究竟”,證入阿羅漢果,直接在上界入涅槃了。
※
——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表現方式:為中國人物寫意畫法。半礬紙。
落筆在紙上的水墨,快速滲開,臨時簡化衣紋線條,反而另有一番簡樸道氣。
很喜歡這種專心一意,隨機應變,挑戰變化之美。
(梵畫/梵寫於2018.11.21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