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干說法(三十五)四無量心的思惟次第

 

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
如野干所說(白話經文):

實踐慈悲喜捨,名為四無量心。

眾生無量無邊,所以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捨心,

也都是無量無邊,因此稱為四無量心。

此四,加上前面六度,稱為十波羅蜜。

十波羅蜜包含一切菩薩道的修學。

慈、悲、喜、捨,又譯為「四梵住」;

佛教行者將這四種心境向外擴展,大至無邊無際。

所謂「無量」之心,是無限量擴展的慈悲喜捨;

不限親疏之別,不可得少為足,亦不能中途而廢。

我們為什麼需要實踐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

因為我們都需要善待自己

“對人不慈心,冷眼看他苦,念念生瞋嫉,不捨我所有。”

不慈、不悲、不喜、不捨,卻是我們自己在受苦欸!

氣死了!煩死了!憋死了!去死啦…,結果是自己先上路。

為何要入佛門修行?為何要誦經拜佛?

有人說不敢妄想解脫生死,但求減少煩惱,增長福德

福德多的人,煩惱較少。

有福報者不一定有道德,有德之人也不一定有福報。

德,是內心之功;福德圓滿俱足,唯佛而已。

所以,佛教行者不只修福,亦必要修德。

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若欲得大福德者,為說四無量心。」

假若能長遠發四無量心,其福德愈廣。為什麼呢?

一者,修四無量心可對治煩惱,由於普緣無量眾生故,而增長無量的福德。

一般人信佛偏重祈福,佛陀卻教導我們,與其向外祈求,不如“自求多福”

二者,依四無量心可修四禪定,心緣眾生而擴大心量,依心修定者,

可感來色界大梵天的果報,因此稱為四梵住。

——可在靜坐時思惟,先一到十,再十而百,思惟的對象漸漸增加,

若能達到無量無邊,四無量心就修行成就了,當下可入慈心三昧(定)。

修四無量心,以慈心觀為入門。

修習慈心當以親疏好惡的關係漸進,先親眷朋友,再中立者及怨敵者。

如此修習慈心,如《清淨道論》所說「一切有情如己」,而不生分別心。

修習慈心的次第如下:

1先以自己為所緣,再以親愛者為修習對象。

2、然後對傷害我,造謠、辱罵我者作為修習對象。

3、再對以暴力傷害我,以石塊擲我、以木杖鞭打;

或以刀斫傷我者,作為修習對象。

4、甚至對以利器欲取我命者,作為修習對象。

接下來的“悲、喜、捨”,亦如是次第修習。

而最重要的是將四無量心融入日常生活,

當自己生了貪心瞋心害心時,正好保握修行機會。

當知,慈心的功用是以“利益、取悅”眾生為目的。

倘若彼此不愉快,慈心之德一旦破功;

則悲心喜心捨心,也修不成了。

(梵寫於2022.11.11

 

 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