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38)臨命終時的三種執愛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故事。

這是作家施叔青女士發表的文章,令人印象深刻。

一位女子因先生外遇而離婚,之後得憂鬱症,情怨很深。

她晚年得絕症,好多次在主治醫師通知病危時,都能掙回一口氣活下來。

很奇怪,病情每況愈下,竟還能堅忍最後那一口氣。

家人不明白她是求生,或是命大,或嚥不下心怨情仇?

後來經朋友提醒,她的女兒終於了解母親不願撒手原因。

於是女兒不顧家人反對,把父親找來,勸父親跪在母親病床前懺悔。

他看她病苦的模樣,當下真誠的流下眼淚,告訴她:

我對不起你……。

就這一句道歉,助她下一秒安詳嚥氣。

恨之深,愛亦切;任何心念都是兩面刃,一念恨意,

另一念就是折磨自己的心刀。

人對情感的執著好像在一團火焰裡再加一束薪柴,

繼續燃燒生命(輪迴),又好像在火上澆石油;

任由熱滾滾的意念佔滿心靈,帶到來生。

此生最後一念的「無明」會帶她往哪兒找「再生」呢?

所謂「無明」,是指黑闇愚痴迷惑的心,渾沌不明。

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臨終有心,必定起愛。」

“無明與愛”是流轉生死的原因,二者沒有先後。

人在臨終時,會生起三種執愛:

一、境界愛:對丈夫妻兒眷屬,家產及周邊人事物所引生出來的執愛。

二、自體愛:惜愛身體,即使被病苦折磨,已經不成人形,仍愛戀此身。

三、當生愛:期待來世,對自己“當來生處”生染愛;

莫名貪愛現前的幻境,然後就投胎了。

亡者為何會貪戀現前的幻境?

命終後,依然存在的“無明”就是延續今生行為(業)的力量;

幻境則依亡者今生的善惡業緣現前。

因為這一生行為的影響力不會隨死亡消失;

善惡業就是轉動下一個生命體的勢能。

至於來生會得到什麼形態的生命體;

將依亡者“最後的那一念來決定”。

注意了!我們將來也都是這樣啊!小心人生的最後念。

反過來看自己,是不是也有難解的千千結

從年輕到老,不順心的事一樁樁,家醜不想外揚;

梗在心頭竟悶出病根,這些心思藏著掖著;

等到人生最後可能會冒出來結算喔!

看別人,想自己——臨命終時一個意念牽纏;

尚且走得這麼痛苦,何況是貪愛不捨,或瞋怨入心呢?

沒有斷煩惱的我們,必然會被自己的煩惱反撲!

總結:

阿彌陀佛早就看透凡夫煩惱不斷,臨命終時顛倒錯亂。

所以,祂告訴我們:

煩惱心結不用剪也不必理,平時可借用衪修行的功德;

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聖號來「轉」煩惱。

「轉」不是斷,我們把斷不了的煩惱,轉向依靠阿彌陀佛;

以念佛求生淨土的願力來轉自己的業力。

我們要問自己﹕

此生要依願力往生淨土,或者是依業力去六道輪迴?

(梵於1999年彌陀佛七講述,寫於2024.5.11

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