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佛修行(十七)張家樣凹凸技法


除了顧凱之,我們也來了解「張家樣」另類的佛畫風格。
張家樣是指梁朝張僧繇,他的繪畫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,後人將他與顧愷之、陸探微並列為六朝三大家。 
他筆下的人物畫,不論朝衣野服,都能畫出人物的特定身份。所謂“殊方夷夏,皆參其妙”,每一位被畫的人物形象,其民族特徵皆各有風貌,今古不失。
據傳,梁武帝非常思念被派駐在外的諸位王子,於是令張僧繇去諸王子的封地畫像。如武陵王蕭紀遠在益州,他遠至蜀地,摹寫蕭紀的畫像,梁武帝看畫像如見其人,思念之心頓減,可見張僧繇人物畫的技巧和功力。

張僧繇對佛像人物用功最深,而且獨樹一格。他畫佛像最大的特色是「凹凸技法」。
這是他吸收天竺(印度)僧人所傳的佛畫技法,轉移到中國人物畫,他因此創立了嶄新的繪畫風格。
圖一:魚籃觀音

如圖二:張僧繇畫五星二十八宿神形之一。土星古稱鎮星,圖為膚色黝黑的老者,還騎了一頭黑牛。
張僧繇為一乘寺畫藻飾,就是畫出“天竺法”強調立體感效果的「凹凸花」,一方面呈現立體效果,另一方面融入中國傳統畫法。遠望花朵暈染如凹凸,近看才知是平面,似有浮雕效果。因此畫作故,一乘寺又稱為凹凸寺。
所謂凹凸畫法,就是現代所說的明暗、透視法,這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本來沒有的。若以陰陽說明,背光陰面為凹,受光的陽面為凸,在畫面上分別凹凸,可以呈現立體的空間效果。用在人物畫上,層層敷染使衣摺分出明暗,並且藉色彩的暈染分出衣紋的線條,與中國傳統畫先以水墨勾勒線條大異其趣。
 如圖三:

凹凸技法使中國佛畫創新視野,展現另一種異於傳統的畫法;中國畫後來出現“沒骨法”,即與凹凸技法有關。
沒骨的「沒」為「沒有」之意,而「骨」字,一般中國畫以墨線作為描繪物像的骨架,所以「沒骨」畫法,是指捨棄了墨線的骨架,而直接用彩色畫出物像的畫法,只畫「顏色」是絕對條件。這是後來興起的一種中國畫技法。
其實“沒骨”這種技法最早是見於山水畫上,初創者正好是張僧繇;他曾經用青、綠、朱、赭、白等色彩,暈染出層層山巒和樹石。這樣的畫法在敦煌的經變圖中還可以看到。

張僧繇所處的時代恰好佛法盛行,不少名畫家們流行畫佛像。張僧繇之前,所畫的佛像都是平塗顏色,沒有凹凸之分,而張僧繇自創新法,他所畫的佛像呈現“面短而豔”的「張家樣」式,與顧凱之等人物畫的秀骨清像造型,差異甚大,因此風格獨特。
例如《行道天王圖》、《定光佛像圖》等,都是色彩鮮艷,人物的形體豐盈。南北朝後期到隋代以前,很多畫師受其影響,紛紛學習張家樣的畫風。

張僧繇傳世作品只有《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》,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。如圖四、五:


總之,中國佛畫的源頭來自天竺(印度)。
印度佛畫傳來中國,反而變成“中國畫”的養分。張僧繇用凹凸技法,開創沒骨山水,凹凸花卉(沒骨花卉),是善於汲取異邦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繪畫,不僅提高自己的繪畫藝術,也給中國畫注入新的面貌,成為中國畫的主流。
張僧繇是開創“中國佛畫”的先驅,他使中國佛畫的發展更加“中國化”。
(梵寫於2018.12.3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