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接下來,再來了解「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。
1
「全修即性」——修是修行、修德;性是性德、自性。
性德是我們本來就有的(自性、佛性、本性)。
然而,性德不會因有修行而增加,也不因未修行而減少。
既然如此,我們為何需要修行、還要修德呢?
因為必須透過修德,才能顯現性德。
——性德,是每個人本來就已經俱足的清净佛性。
換言之,修德是有所覺悟,性德是本有的覺性、理體。
2
凡夫的心有所「覺」悟了,才會想要修行佛道。
「覺」有三種﹕「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」。
本覺﹕這是與釋迦牟尼佛相同一味的智慧,覺悟的本性。
雖然人人皆具本覺,卻必須在斷除煩惱之後,才能顯現。
始覺﹕相對於一般人的不覺,始覺是已開啟覺悟的動力;
有了覺悟就會發菩提心,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。
究竟覺﹕從凡夫修行到成就佛果,為始覺的究竟位。
也是始覺和本覺理體相契合的覺悟,遠離微細之念;
且斷盡無明惑,通達諸法實相而成佛,稱究竟覺。
3
人人皆有的本覺,和修行者的始覺,有沒有差別呢?
始覺本來就是本覺的心體,並非兩個,就是同一個。
但未修行的本覺,像被遍滿烏雲遮蔽的太陽,不見光明。
佛教認為通過修行,即能顯現本覺的佛性;
如禪宗所說的「見性成佛」,見性就是內證本覺。
惠能再問一次:從那裡來?
懷讓答:
說似一物即不中(說什麼都不是!)。
懷讓禪師說的是“自內證”經驗,無法用語言來表達。
惠能接著問他:還需要修證嗎?
懷讓回答:
修證即不無,污染即不得。
惠能大師很滿意,接著說:
這個不污染,即是諸佛之所護念;
你是這樣,我也是這樣。(明心見性)
——見性並非已經成佛,只是悟了本來面目(本覺)。
清淨心故,沒有人我差別,因此惠能說“你我都一樣”。
4
修行是向内觀照,深掘蕴藏在內心的佛性寶藏。
你的心還有沒有貪嗔癡煩惱在餘孽你,自己最清楚!
若有大德對你直接說﹕你已經成佛了(究竟覺)。
那麼,你會相信自己是佛嗎?
即使見性(惠能和懷讓),也不是一步登上佛果。
所謂「理上有頓悟,事上要漸修」,悟後仍要繼續修證。
回歸到我們念佛人的修德來說吧!
我們念佛人都有本覺,雖然還不悟、不見本來面目;
但是念佛行為已經開啟“始覺”這個門檻。
接受淨土法門,表示覺悟了世間無常、人命危脆;
因此,“願以信心念佛”求生彌陀淨土。
念佛之行即是始覺,所念的佛號是阿彌陀佛的究竟覺。
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等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性德理體;
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慈悲功德都在名號裏頭。
雖然本覺仍迷惑,但是本覺和始覺就是同一個。
所以,念佛人即使有妄念、妄想,並不會汙染本覺;
只要持續始覺的行為,以念佛為定課,多念佛拜佛;
則始覺之始,即已經邁向究竟覺,念佛能成佛。
5
總而言之,修即是修德,性即是性德。
倘若以水來比喻,性德如水,水的波浪就是修德。
水的波浪一旦靜止,波浪與水是一,不是二。
則修德即是性德,這就是「全修即性」。
再提醒一句﹕念佛即是成佛時,修德即是性德。
(梵寫於2025.7.24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