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佛人(67)全他即自之念佛感應

——念佛人的大安樂

1

接下來說明「全他即自」。

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指諸佛和一切眾生,自,是指自心。

——不僅我(自)的身心正報,或外在世界的依報(他);

都是自心所現,包括所感知諸佛及一切眾生的依正二報;

也是我自己的心呈現出來。

因此,他就是自,我與諸佛菩薩及眾生等,皆為一體;

全體法界(他)等於是我(自)心的境界。

「法界」有十法界,我們生於人界,看不見其他九界;

往上有天界,再往上有四聖界(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),

往下則是畜生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,每一界都是自心所現。

2

再說,這一句「全他即自」的他,還可以指誰呢?

對念佛人來說,他又指阿彌陀佛,自,則是念佛人。

念佛人,心裏呈現出來的慈悲世界也是全他即自喔!

佛教唯識學指出,這個世界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;

現在的身心(正報)及環境(依報),都是自心所變,

而且不僅目前我們所感知的身心世界是自心顯現;

包括諸佛菩薩和一切眾生,也是自己的心顯現出來。

因此,就「理」而言,我與阿彌陀佛的心性沒有差別;

「他」與「自」不是相對待的關係,而是同一體性;

那麼,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也是我一念心性的境界。

3

以我教學佛畫為例。

全他即自故,所有的「他」皆是畫者自己的「心貌」。

教學將近二十年,批改同學作業見證了人心各如其面。

每一位學員畫同一張畫稿,畫出來的面貌沒有一張相同。

為什麼這樣呢?影印出來的佛畫法相都沒有差別呀!

除了繪畫造詣不同,根本原因來自各人“心識”的差異。

佛教的「心」和「識」,心是精神活動,識是認識功能;

心又指阿賴耶識,即第八識,包含了所有的善惡種子。

感知外境(他)的相貌、分別,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;

也就是說,學習佛畫的所有認知和感受皆由心識所造;

學畫者除了認知和感受不同,還有各自心識的創造力;

全他即自,同一張畫稿百樣佛面,就沒有可奇怪的事了。

4

我們念佛人也是如此這般——

同樣都是念阿彌陀佛,但是所念佛號的含金量各自不同;

難道阿彌陀佛對念佛人有差別,加持力因人而有增減麼?

不是喔!那是念佛的信心、誠心、願心,心識不同故。

一念心性即是理,若論理皆同一體性之理,平等不二;

若論事,則事事萬象森羅,各自有別,各有一方天地。

然而,理與事,空與有並非對立,對立則互相妨礙;

而是“事不礙理,理不礙事”,理事相即、相融。

5

想一想,我們念佛人期待的不就是臨終時佛來接引。

何以能使「佛來接引」呢?全他即自,念佛感應來的。

由於阿彌陀佛與眾生(念佛人)是同一個真如法性;

我心繫念阿彌陀佛(有感),佛必然有應,自他不二。

如此說來,我們念阿彌陀佛,不就是念自己的心麼!

一心繫念阿彌陀佛,就是把自己也念成阿彌陀佛啊!

 (梵寫於2025.8.2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