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涅槃經》云:「凡夫有苦而無諦,聖人有苦有苦諦。」
所謂「凡夫」,是指心靈尚未經歷一番寒徹骨的人。
佛陀說,凡夫不能究竟解脫,是因為不了解苦「諦」。
凡夫在人間所有的生命經驗,不就是苦嗎?
人生有三苦:
1.苦苦:
如佛經所說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悲惱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等八苦,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經驗的,包括飢、寒、疾、役…等與生俱來的感官之苦。
2.壞苦:
情感、健康、死亡、財富、名位、欲樂…等無常變化之苦。
3.行苦:
現象界的遷流變化,如氣候變遷;以及心理極微細的苦受,凡夫不容易覺察。
上述這些苦,我們從出生以來,感覺並不陌生。早就認定“人生是苦”。然而,誰願意牢記苦字兒,誰不是趕緊找個樂字兒來取代它,苦過境遷之後,告訴自己: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
我們為了做人上人,把吃苦當補藥,反倒是苦功夫長進了,還能「以苦作樂」。從此以後,認定了苦海是家鄉。
例舉個故事吧。
難民餓了好幾天,感受到的苦比一般人強烈,若有人送來一些飲食,吃飽了,還是覺得很快樂,忘了飢餓之苦。
某位大腸癌重症者得到治療,才剛減輕病苦,立刻偷吃炸雞漢堡滿足口慾,他忘記死魔仍在身邊覷視著呢。
一位生病的婆婆被媳婦禁吃炸雞漢堡,氣得咬牙切齒說:總比死後沒得吃好!
雖然「病從口入」這句名言印證了很多疑難雜症,但是享受美食是活著的快樂呀!
——然而,凡夫已經受種種苦,卻為何「有苦無諦」?
所謂「諦」,是正確真實、不顛倒之意。
「苦諦」的行相包括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。
凡夫「以苦作樂」,早顛倒了!總盼望以少苦來取代大苦,不只執著苦,也執著樂;執兩邊極端的,此心不顛倒亦難啊!顛倒豈能了知苦諦的行相欸。
那麼,聖人為何「有苦有苦諦」?
聖人「以苦為師」。
聖者於苦迫中看透了世間虛幻,了解樂亦無常!因此不執著世間之樂,心不顛倒故,真實體證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的「苦諦」。
聖者的心「無我」故,身苦心不苦。不避苦,亦不自討苦(樂)吃,他知道苦樂如虛空,皆無自性。
他受苦時,了知「這是苦」,但沒有「我在受苦」的想法。聖者修行是向內觀察己心,於苦、樂、不苦不樂受,皆不執不取。
這是以智慧斬欲愛,根除苦因,苦因沒了,苦果也就不生了!
相對於聖者,凡夫的心「有我」故,身心皆苦。
(我們)凡夫看不見“苦是生滅”的現象,是無常、無我,卻“執苦”以為常,因此不斷地對「苦」做出反應:
病痛時、哀傷時、憂鬱時…,離不了無數個「我、我…」。
我在受苦,我很不幸!我好苦!
重症時憤怒:為什麼是「我」!
您想一想,這不是自己把「我」推入痛苦深淵裡掙扎嗎?
以佛法來看,每一次的反應,都是與苦纏繞不休的因,這苦因反噬給自己將來會受更多的苦。
——若能轉念,是身體在痛,是它在受苦…。把「我」與「苦」切割。那麼,我們就不會因受苦而再造新的苦業。
請牢記「苦諦」!是我們人生真相之一。
佛陀說人生是「苦」——是從「一切有為法皆無常」觀察的。――學習聖者修行「有苦有苦諦」,心不顛倒。且讓這苦,就到此(生)為止吧!
(梵寫於2017.10.11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