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佛修行(十六)以形傳神的美學


中國繪畫一向是線條的藝術,尤其人物畫很重視線條之美的表現。想要完美漢式佛畫,需先了解中國人物畫家如何開創線條的美學。
前文述及,晚唐之後,卷軸式的佛畫取代了大型壁畫。原因是朝野的宗教意識薄弱了!

唐朝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、華嚴宗、法相宗、淨土宗和禪宗。禪宗分為南北二宗,北宗是神秀,主張漸悟說。南宗是慧能,主張頓悟說。
而唐武宗採取高壓滅佛,史稱會昌滅法,除了禪宗的南宗等少數宗派外,其他佛教宗派皆一蹶不振。
從此佛教藝術開闢了另一支佛畫潮流——
佛教藝術流入民間,形成卷軸式的佛畫。朝野不再建造石窟或寺廟壁畫,而是流通方便觀賞、信仰禮拜的卷軸式佛畫。如此一來,佛畫成為人物畫中的主流,而且畫家紛以佛畫為專題,代代傳承延續。

卷軸型態的漢式佛畫應以什麼為美學標準?
佛畫第一人曹不興有弟子名衛協,衛協有一弟子顧愷之。
在魏晉時,中國人物畫已經成為獨立的畫科。而東晉顧愷之的畫,以及他的美學思想影響了中國藝術,而且是我們認識東方美學的基石。
衛協的老師曹不興用筆粗獷豪放,而顧愷之雖師承衛協的細膩工巧,卻另有“新意”。他勾勒人物輪廓和衣服的線條,如春蠶吐絲般,線條連綿不斷、又如悠緩的流水自在,節奏流暢而生動,充滿藝術魅力。


從顧愷之流暢連綿的線條中,有人說他受篆書影響。其運筆勁挺,以凝重的細線勾勒人物,又不失柔靭;給人圓潤均勻的美感。時人稱為「高古游絲描」。
 他說:凡畫,畫人物最難;山水畫次之,花鳥再次之。
對於人物畫,他主張:
「四體妍蚩,本無關於妙處,傳神寫照,正在阿堵之中」。
這句話是說,人物畫中的身體、四肢,畫得美不美(妍蚩)都沒有關係,不會影響畫面;但是人物是否傳神,就有了影響,而傳神的關鍵在「眼睛(阿堵)」。
這個「以形傳神」的理論對當代及後代的審美都很有影響力。
——顧愷之主張透過形象去表現“人物所蘊藏的神”,
品論人物畫(佛畫),全在畫中人物的眼神。這種觀念很快就讓當代名流、士人所接受,並影響魏晉南北朝的美學理念。
自此之後,中國人物畫出現了一個新的觀念「傳神」。
畫中人物的性格和氣質皆以此為準繩,傳神與否,成為中國人物畫的最高境界。
而他在設色方面,善於淡墨暈染,以增強人物質感,並不暈染粧飾的物品,只以艷彩稍微點綴一二,再輔以傳神的表情,所畫出來的人物無不神采飄逸、出塵脫俗。
顧愷之著名的傳世作品有《洛神赋》及《女史箴圖》。
《洛神赋》

《女史箴圖卷》



此圖卷呈赭石暖色調,絹本由於年代太久而色沉,變成深赭色。先用墨線勾勒,再用水色局部渲染層次,之後罩色平塗;《女史箴圖卷》其用色簡約,勾勒的線條細長而柔,但神氣卻十足,作品很有生命力。
自古以來,顧愷之的畫被很多畫家臨摹。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两卷。可惜他的佛畫《維摩詰像》已流失,連後人的摹本都沒有保存下來。
《列女仁智圖》

(梵寫於2018.12.25

梵畫(十四)阿羅漢境界



人間的阿羅漢依佛陀三轉法輪教導的「四聖諦」修行,以慧力斷盡一切無明煩惱。
阿羅漢聖者尚未捨報之前,雖然他的色身仍受世間有漏法限制,無常、苦、不淨;其內心卻是自由自在,不受雜染的人事物所影響;就像蓮花生於汙泥中,不受染污,聖人的品德微妙香潔,無塵無欲。
您是否發現已證阿羅漢的聖者,大隱於世間?
他跟我們一樣行住坐臥及待人接物。但是除非自己也證阿羅漢,否則不知誰是阿羅漢。
那些自稱已經證果,且幫人印證菩薩位,或是自稱已經成佛的在家人,使迷途中的人更迷更盲。只因為迷者不知什麼是煩惱障,什麼是解脫慧,而盲從駕航一生。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告訴諸比丘 :
世間有八法,所謂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」
這八法出於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卷第三十八。
八法又名八風,世人常被八法煽動,又愛又憎,隨它起風徒生煩惱,所以稱為八風。


蘇東坡賦詩: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」。這句「八風吹不動」就是阿羅漢的境界。
八風如下:
利:當人生運途「順利通達」時,身心自然感到滿足。
衰:運勢走下坡,事業家庭衰敗等逆緣打擊,難免使人心志頹喪。
毀:聽聞「背後有人說『我』壞話」時,或氣憤難消,或暗結嫌隙,甚至有的人想要報復、反擊。
譽:當聽到有人在「背後讚嘆『我』時」,心裡不免竊喜,洋洋得意。
稱:有人「當面稱讚『我』時」,總是掩不住喜形於色。
譏:當對方「當面責備謾罵『我』時,或覺得那是極限的羞辱,而感到無地自容。
苦:被各種貪瞋癡等內在煩惱,或不順遂的外緣逼迫得快瘋了,深感人生太苦,生命無趣。
樂:古人說人生有四大樂事,包括“久旱逢甘霖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。” 這對於現代人來說,顯然都過時了。
由於阿羅漢聖者已斷煩惱,無貪無欲無瞋,「世間八法」對他來說,逢現代之樂亦如蚊子叮鐵牛,心水平靜,不會漣漪波動。
現代人有哪些樂事?
有人認為“異於常人”之樂才算有本事,譬如擁妻妾、住豪宅,駕名車…不一而足。
有號稱解脫證果的現代佛,因名車被損,患得患失而露出 “本性”罷了。會被八種順逆外境的微風輕拂,吹得團團轉,肯定是凡夫!
佛畫教學示範作品——
此圖為工筆硃砂白描,臨摹自明朝丁雲鵬居士的羅漢畫。臨摹是為了薰陶古畫衣紋布局的美感和人物氣質。古人大袍的衣紋線條,真是美!
雖然是臨摹之作,但是羅漢的表情仍不離自己的習性,喜歡畫禪悅的羅漢。

(梵畫/梵寫於2018.12.1

好正的人生(二十四)覺知語言


佛弟子常常念誦讚佛偈。
例如讚歎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”:
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;
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

每個人都喜歡被稱讚,被肯定,佛菩薩也不例外。然而,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需要我們的讚歎嗎?
並非諸佛菩薩需要,而是我們需要——讚美別人時,自己也能歡喜,是我們需要表達感恩之情。佛弟子讚嘆諸佛,表示將諸佛菩薩視為生命的依怙。
作為凡夫的我們,聽到別人讚美,會有什麼反應呢?
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,這是心靈的慰藉和鼓勵。

因果是佛教最看重的,假如您相信因果,當我們想求一個完美的果實,是不是應該先播下一粒好的種子。通過讚美之詞,這就是一個善的種子;好言善語是良田的因,收穫的果實必然美好殊勝。
佛經說,釋尊與人說話,言辭柔軟,不論誰聽了都很喜悅。十法界眾生的心,皆被釋尊的善言軟語攝受。而這也是釋尊累劫修行,播下愛語的因。

語言的因果——心存好心,說好話,這是向著宇宙發射美好善良的磁場,磁力回饋,必會收到美好的回報。
反之,如果我們喜歡扮演「易怒魔人」,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呢?
被人惹惱的滋味如何,從對方怒目相視或受傷的表情,當下可見證這是惡因反彈給自己的果。
以怒不能止怒。但最壞的因果就是如此,結下惡樑子,上不正下樑歪,孩子們正在默默學習呢!

有一位三歲孩童,大聲讚美家人“好話”:
我爸爸的脾氣非常好,他從來不會罵我,是世界上最好、最好的拔拔。
而另一位相同年紀的小孩,則私下說:
我爸爸媽媽常常吵架,脾氣都很壞!爸爸心情不好就罵媽媽,媽媽被罵也怪我們,我和哥哥都好倒楣喔!
聽!他們才三歲欸,孩子怎知怎會分別什麼話該說,什麼隱私不該說,可見父母的語言身教對孩子影響頗深。

語言是一個人內心的流露。
身為佛弟子,於日常中,如何說「正語」?
「正心、誠意」之下說出來的話,即是正語。
誠,誠心;意,語意要明確;才能表達「正」字思惟。
這裡說誠心,不是以誠實解釋正語
因為有時候誠實的話很傷人,明知不是好話,那就最好能“誠心不說”。為對方著想故,是為誠心。
若以自己的立場發言,不誠、虛假;必然會引起口舌之災。
例外地,雖說好話,若來自諂媚心態,暗藏心機算計人的話,這可不是善言良語吽!

想一想,我們的舌根能為自己做什麼善業?
首先,保持覺知。
心有覺知!男女不會賣弄口舌爭搶「長舌婦」的鋒頭。
心有覺知!說任何應該說的話,必然舌燦蓮花,令人歡喜!
心有覺知!會保護自己,不讓佛心從口邊溜走!
心有覺知!每一句話都是「正語」。

有正見及正思惟的人,其口業必正,因為已經了然清楚語言的重要;不做造惡口業的奴隸。
我們現學現檢點,每天都在說話,都說了些什麼內容呢?
說一句好話,如口吐蓮花;我們何不日日植蓮,年年累積百千萬萬朶心蓮善語。
蓮語種植在自己心底裡,不開心,說不出好話時,就說一句阿彌陀佛!祝福對方無量壽、無量光明。

(梵於2018.12.21








梵畫(十三)六羅漢之四



見惑與思惑,合稱為「煩惱障」。
前文說明:
初果聖者斷見惑,破了五蘊身心的我執,剩下七次生死。
二果聖者斷思惑前六品,往返受生欲界,人、天各一次。
三果聖者則斷後三品思惑,不必生欲界,轉生於上二界(色界、無色界)。

請回想:三果聖人為何不必再來「欲界」受生?
請回想:思惑主要內容是什麼?
請記住這句:
欲貪是「三界」眾生的煩惱,瞋心則專屬欲界。
——意思是瞋心比貪心更容易往下墮落。
瞋心重的人留在欲界(天、人、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。)
三惡道就在欲界下層裡。
——惡脾氣的人,往上難登天,往下就像溜滑梯!
沒有扶手可止住,快速直墮!
佛弟子平時要觀照自己,瞋念勿停留!覺察之,秒速閃離。
這就是修行。
眾生的「欲貪」,害自己停留在三界中。
所謂三界,就是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生死輪迴的世界。

四果阿羅漢,斷盡色界、無色界的思惑,已經出離三界了。
以上這四種聖者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,及阿羅漢;是隨着個人修持的深淺而證得「果位」,類似現代的學位。
初果是見道位,二果、三果是修道位,至阿羅漢則是“無學位”,已經了盡生死,不需要再學習了。

有的人在一生之中由證初果而漸漸證入四果,有的人在一生中只證到初果、二果或三果,之後便無法再往前深入。
居士是否能證阿羅漢果?居士若證此果位,證果當天一定會立即出家。所以阿羅漢全是出家人。

——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表現方式:為中國人物寫意畫法。生宣紙。

雖非專業畫家,而能一直保持作畫的動力;對我來說,教學佛畫是自習的功課。為了教而不得不畫,為了教而保持學習心態,因此多年來還能留守佛畫淨土。
這是我的宿業,今生歡喜還願來的。

(梵畫/梵寫於2018.12.8


好正的人生(二十三)口德積福

我們每天都在說話,可有回想、反省,高興的不高興的,每一句話都像潑出去的水,難以回收。
秘密——
我跟你說一個秘密,……但是你可不能對別人說哦!
(其實,很可能別人還未傳話,自己就跟另一個人說了。
然後不忘叮嚀:你不要對別人說…。)
如果我們無法主宰自己兩片唇,又如何管制自己的心呢?

邀功——
某人主動為道場化緣,友人歡喜答應,兩位的善緣就要成熟了,不料他轉了一句話:我已經先跟法師說你要供養了。
為此,友人生氣了,不理她。兩人從此冷戰變陌路。
他不知反省過失,反而牽拖法師之過。於是再轉去向法師抱怨:如果沒有“這件事”,我跟某某人不會決裂。
法師說:我自始至終並沒有請你去“做這件事”呀。
如此這般,三方的道情皆輸給兩片唇,好厲害的舌!
一切問題都是為了“我”要邀功。
古德說:有功不必邀盡,留三分餘地與人,留些謙讓給自己。

好心——
或許有人抱冤叫屈:我明明是好心的,真不可理喻。
其實,說話的語氣、態度和內容,都在表達自己的性格;為何好意卻引人不高興呢?
也許打從心底就不懷好意,騙自己罷了!現代人不是傻蛋,你幾句話就被看穿心底隱藏什麼意思了。
人家寶寶不說,立判雙方的修養高低。遇到半斤八兩的,就直接跟你吵。
然而,在言語上爭鋒頭,吃暗虧的人會是誰?

態度——
說話的內容重要,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。不要說道場是學道的場所,即便在職場或家庭;其實也是修心道場,處處有道可修。
這個道字,可不是指念佛禪修才是道。
一個家庭長幼有序,媳婦尊敬奉養婆婆,女人心中有道;說話的語氣必然和顏婉轉,令長者歡喜。這是修行,修福亦修慧,才是有智慧的主婦。
如果是惡婦,兩三句話就能嗆倒老人,可能不是她說了什麼惡言,而是老人先被媳婦的態度傷透心,之後再反覆思維,兩分不善變成百分惡了。唉!不生兒子是否就沒有今日的逆媳呢?其實,老人只能怪自己沒把兒子教好,不孝順的兒子自然娶來不貼心的媳婦兒。

德行——
很少聽到媳婦讚嘆婆婆,背後盡說婆婆好話,我聽過不只一回,善女人孝心,令人感動。關鍵是老人的兒子也孝順,符合“一家之主”尊稱,主動引導家人報親恩,累積一家人的「福德」。
所謂「德」行,有道是「慈悲口,方便舌,有錢無錢都是德。」
請記住這句話,很管用的。

福報——
有錢不知報一切恩,那是無福之人;無錢寡恩,那是往下沉淪(墮落)之人。即使擁幾千億萬家產,福盡的人守不住。

如何才能累積「福」報呢?
除了積極行善布施濟貧,有口德就有福德。
所謂「言由心生」,心有德,說出的話就存口德;婆媳之間最能考驗晚輩德行,用言詞刻薄老人最為損德,老人家為家庭勞苦一生,難道不值兒孫孝敬嗎。
——因果就藏在家庭瑣事裏!
福德是緣起法,是因緣和合而生,家有老人正好給晚輩積福養德,因為孝敬是正能量的體現。對長輩心存敬心,這福德就是從心裡生出來的;反之,晚輩以自私為考量,損福也是從心發射出去呀!
現代人都說子女是甜蜜的負擔,疼愛下一代,正常父母誰不會,而正常子女視奉養老人為甜蜜負擔,才是稀有動物呢。
為何現代人福薄,不肯做稀有動物的人太多,太多了!
讓老人傷心,即是令自己的未來命運傷心,因果如是。

想要感應宇宙慈悲的正能量,累積福德,或無明感應惡業的負能量,損福減福過一生?
任君選擇——
因緣果報之理,並非佛陀發明,乃大宇宙的真理和軌則。
(梵寫於2018.12.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