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惑與思惑,合稱為「煩惱障」。
前文說明:
初果聖者斷見惑,破了五蘊身心的我執,剩下七次生死。
二果聖者斷思惑前六品,往返受生欲界,人、天各一次。
三果聖者則斷後三品思惑,不必生欲界,轉生於上二界(色界、無色界)。
請回想:三果聖人為何不必再來「欲界」受生?
請回想:思惑主要內容是什麼?
請記住這句:
欲貪是「三界」眾生的煩惱,瞋心則專屬欲界。
——意思是瞋心比貪心更容易往下墮落。
瞋心重的人留在欲界(天、人、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。)
三惡道就在欲界下層裡。
——惡脾氣的人,往上難登天,往下就像溜滑梯!
沒有扶手可止住,快速直墮!
佛弟子平時要觀照自己,瞋念勿停留!覺察之,秒速閃離。
這就是修行。
眾生的「欲貪」,害自己停留在三界中。
所謂三界,就是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生死輪迴的世界。
四果阿羅漢,斷盡色界、無色界的思惑,已經出離三界了。
以上這四種聖者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,及阿羅漢;是隨着個人修持的深淺而證得「果位」,類似現代的學位。
初果是見道位,二果、三果是修道位,至阿羅漢則是“無學位”,已經了盡生死,不需要再學習了。
有的人在一生之中由證初果而漸漸證入四果,有的人在一生中只證到初果、二果或三果,之後便無法再往前深入。
居士是否能證阿羅漢果?居士若證此果位,證果當天一定會立即出家。所以阿羅漢全是出家人。
※
——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表現方式:為中國人物寫意畫法。生宣紙。
雖非專業畫家,而能一直保持作畫的動力;對我來說,教學佛畫是自習的功課。為了教而不得不畫,為了教而保持學習心態,因此多年來還能留守佛畫淨土。
這是我的宿業,今生歡喜還願來的。
(梵畫/梵寫於2018.12.8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