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人掌花/果相法師種植/攝影
※
佛菩薩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性和特質,用種種巧妙方法來教化眾生,
這些善巧的方法包括「六波羅蜜」。
第一度是布施。
一般人認為布施是在幫助別人,是這樣嗎?
以前農禪寺周日聖嚴師父的講經法會,提供午膳給聽經的信眾。
不少北投本地人溜回家,不敢留下用餐。
我問其中一位為何如此,她說:
我培福都來不及了,怎麼可以吃三寶的食物,這樣很損福。
我勸她留下用餐,說:
有人結善緣而打齋供眾,接受者也是結善緣,
你們不吃等於拒絕人家善念,如此一來,彼此的善緣都結不成。
何況,午膳是依聽經人數準備的,
你們不敢吃,那是要少數的我們吃幾頓剩菜啊!
——布施是智慧的善行,有智慧的施主會感謝接受的一方。
可惜!有此布施德行的人很少,極少。
※
《優婆塞戒經》是佛陀為善生長者說,以在家菩薩為中心的經典。
其中有「不得殊勝果報的布施」:
1、發心多,卻事後減少。
2、特選劣物施予人。
3、施後,生後悔心。
4、施後,心中起疑。
5、布施時心不平等。
6、施已,喜讚己功德。
8、施已,對受施者有所求。
※
關於「發心多,卻事後減少」,這種事例確實很多。
雖然真實發心,卻遇到違緣或違心之境,心裡不開心,於是反悔先前承諾。
有些人隨口說一說,不當一回事,然後毀諾;這是不明白舉心動念的因果。
事後若巧言掩飾之,而不對當事人說明或致歉,這可是欠下債果哦!
並非只是“不得殊勝果報”,開了空頭支票,等於今生負債。
因此,不要輕易承諾,承諾之後不要輕易“無故自悔”。
「施後,生後悔心。」及「施後,心中起疑。」皆要不得。
至於「施後,見受施者的過失」,而心生不滿,這種事例也很多。
只因施主心存高傲慢心,俾倪受施者,造成傷害,結下惡緣。
一個人的福禍,都決定在當下生起的善惡念,
前一念捨心布施,善念也;後一念瞋恚慳吝,惡念起;
後念推翻前念,倘若只是福報略減,還算是好的。
如果日久仍不捨瞋念,不知反省,就不只是損福的小過失喔。
※
布施求福,是自己的修行。
當沒有人肯成全自己的善行時,你修不動啊!
能以謙下心感恩接受你布施的人,才是具智慧的布施行;
否則飯菜酸臭,只能丟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