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迷界因果之後,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苦諦,使之成為內心“正面”向上的力量。
依因果次第來說;先要有因(集諦),才會有果報(苦諦)。
但是,為何釋尊先說苦諦再說集諦呢?(苦→集)
——因為我們若先見到苦的真諦,就能看見集諦。但是,若逕自思惟集諦(因),不見苦諦(果),這種心態就很難與修行相應。
例一,我知道自己身體有病根(集諦)。但是此病尚未發作,會去服藥治病嗎?除非萬貫家財,命比黃金貴,一般人有命沒黃金,百分之百得過且過,或帶病延年囉。
增長了佛學知識的佛教行者,有誰不能如數家珍般,對集諦的內容序列說明。集諦有貪嗔癡慢疑等百八煩惱,……
然而,即便了解集諦是招徠苦報的因素,即便明白內心的貪嗔癡正在造業,又如何!
——人我爭執時,仍恨不得把對方罵死,把自己給氣死。而貪愛生起時,那情執比蒼蠅撲倒黏膠還猛,至死不離,連屍首都奉獻了。世間八苦,干我何事!
——能思惟集諦又如何!我們依然我行我素,忽視三毒水能玉石俱焚。好吧,您們脾氣很好,尤其學佛之後精進拜懺修行。然而為何面對蒙古烤肉,竟能使人現宰,邊烤邊吃還邊按讚,更上網炫耀!有人質疑問:這就是資深學佛人的慈悲心行嗎?
眾生受苦報,淪為眾生口邊肉,不都是眾生嗎?生生世世互相噉食;今生人身難得,佛弟子長了佛法知識,可別只修癡福啊!
例二,我已經生病了(苦諦),受盡病苦折磨。
一般疾病泛指疼痛、感染甚至死亡。廣義也包括受傷、自體免疫病、傳染病、功能症候群、特異行為等;影響人的生理、情緒、生活態度及人格。病情發作時,不僅要尋遍名醫治病,甚至問卜神明,也要去治。
此時的世間八苦,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」等苦,都跟自己“息息”相關了。
釋尊說:生命在呼吸之間。
………
現在,請您感覺自己的出入呼吸。靜默…,深呼吸…,當一息不來時,剎那不就是來生?
都這個時候了,我們還要浪費生命噴三毒水嗎!
釋尊說世間「一切皆苦」,表面上看似乎太負面、悲觀,厭世思想。但是請深層觀察,即便在文化進步的歐美諸國,恐怖殺手近在咫尺,不是處處充滿苦患麼?大國尚且如此,何況文明落後,或戰事頻仍的的國家,更是苦難無窮,慘不忍睹。
我們看到國外人民在戰亂中受苦,台灣沒戰爭,以為自己是平安快樂的。看到親朋好友受病苦煎熬,以為自己健康力壯,是平安,快樂的。
可世間的天災意外總是讓人防不勝防!老中青少幼,那一個年齡層不是在無常中乞討生命。
可見「死」緣藏在「生」日中,苦諦確實與自己“息息”相關啊!躲過今天,逃不過今生,是我們共同的命運。
問題是,我們觀察「無常之苦」了嗎?若已看見,怎會把「我」攀附在任何的人事物上。說:「那是我愛的,我所有的。」而為我所失去的,為了被無常逼迫的所有變化,為了美食口慾,再造惡因(集諦),再結苦果(苦諦)呢。
釋尊說法最終目的,是要我們凡夫尋求安樂之道。
而佛教的解脫過程,必須先深入思惟苦諦,若忽視苦諦,一定無法邁上究竟解脫的「道」路。
(梵寫於2017.10.26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