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家姓許的女孩,相貌莊嚴,年紀輕輕的,竟來農禪寺求出家。
聖嚴師父要她先過父母那一關。
他的父親納悶地問她:你的性格那麼開朗,朋友又多,天天笑不離口,為什麼要去出家?
這個結「果」,實在說不出任何理由,能說出來的,都不是理由。若不是前世就播下種子,無「因」地,今生哪有出家的果實回收。
她以行者(帶髮修行)身分,隨眾作息,學習和僧人共事,除了僧眾執事觀察她,她也要於其中內觀自己,是否能適應團體生活,是否適合出家。
經過一年,她通過執事及自己的審核。期間,若僧執不認同她,或自己三心兩意,隨時可以回家。
落髮之後,換成沙彌尼的身分,仍留在大寮(廚房)學習。
大寮的工作日復一日,重複再重複。在這裡要學著把單調的撿切菜,用輕鬆外樂的心情完成。其實說起來很累人的,體力要健,心力也得時時提起正念。僧人初修行,是內外交迫的考驗。
然而,每個人的性格與生俱來,在俗時那樣,出了家仍是那個樣,他愛開玩笑,常常笑呵呵,止不住呢。
有一天,他低頭挑揀菜葉,葉上布滿小蟲,只能一隻一隻挑起來。正專心挑著,聽到熟悉的聲音說:這還要挑蟲啊?
他抬起頭,原來聖嚴師父站在旁邊看。
聖嚴師父常常在早上來大寮關心大家在忙甚麼。
他回答:是呀!當然要把這些蟲挑起來。
師父笑著指點:我在當小和尚的時候,那菜葉的蟲才多,又肥又大,蟲很營養的,牠們是蛋白質的來源,我都是把菜蟲一起吃下肚!
他驚訝回答:嗄!師父,原來您早就開葷了?
聖嚴師父深深瞪他一眼,立刻沉著臉,閃走。
這個人,回長輩話不知修飾言詞,還真是直白,不怕一年後,聖嚴師父不讓他受比丘尼戒哩。
他就是“正應果相”法師。
認識他多年,前幾日才聽說這故事,換我笑捧肚子,笑出淚。
(梵寫於2017.11.18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