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每年到五台山的人至少有500萬左右,少數人三步一拜,或一步一拜地,延路跪拜到五台山台懷鎮佛教寺廟中心;有人行腳、或自駕朝聖(小朝台),也有山友為登山而來,動機不一。
——不過,真的如傳言,徒步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就相當於五百年的修行嗎?
2011年,那一次大朝台,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個景象,嵌入內在最深沉,喚醒我的初心。
於往中台、西台、南台、北台及東台沿途之中,從車窗總會看見幾位結伴,或獨行者,正以徒步的方式邁上山頂,山坡斜陡,他們一步步吃力地往上爬;我心裡頭像遇到地震一樣,少見多驚。居然有人這麼精進大朝台嗄!
——想當初,四十多年前披剃後,也曾在蒲團上努力參究生死;卻從來沒有經驗過眼前這一幕,初心曾經嚮往的,以行腳方式參訪善知識,圓成修行功課。
我以羨慕的眼神覷著窗外人影。比丘、比丘尼,及居士們,人人背負行囊,接受風沙刷臉。車子錯身剎那,我看見她的眼睛瞇著,緩步向上…,想是暴風呼呼,睜不開眼吧。
真是了不起!想要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確實得有翻山越嶺的意志力。尤其五台頂的天氣忽雨忽晴,忽冷忽熱;大風吹,不先招呼的;大雪飄,更不留情面喔!才不管你的信仰有多真誠,那“大自然”從來是呼風喚雨,不聽人使喚。
——不過,真的如傳言,徒步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就相當於五百年的修行嗎?
我個人以為,有些人只是做有益身體的健走活動而已,牽扯修行就有點遠了。
假如心裡沒有信仰,目的並不在清淨三業,而在娛樂心情,不是為朝聖而走,那一時的修行都抵不上;修行在心,不在身,何況五百年的修行。
最高境界的大朝台,古德已遠,近代當以虛雲老和尚為善知識,為榜樣。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五台山,並非以“上五台”為目的。
他說:
禮拜途中,歷盡艱難,心生歡喜。每每藉境驗心,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。因此才悟古人所謂:「消得一分習氣,便得一分光明。忍得十分煩惱,便證少分菩提。」
虛雲老和尚的心志很清楚,要“藉境驗心”。他長途朝拜,遇飢寒、風雪大考驗,甚至幾度瀕臨命危,仍不變志。對文殊菩薩的信心,如此精誠專一,怎能不感應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丐者前來相救!怎能不清淨三業,轉煩惱為菩提!
行腳、朝拜(三步一拜)是佛弟子傳統的修行方法。為的是要立足當下,依境驗心。路途可能遇險,住宿可能不潔,棉被可能不暖又藏溼氣;嘴裡吃的粗食齋飯,可不是餓了就能吃到。但是,心裏卻充滿法喜,正是虛老所說:“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”。
在禪堂參究,將自己的妄心逼入絕境,方有逢生之機;行腳朝拜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;都要通過磨練放下身心,放下我執。
即便一次大朝台能圓滿五百年修行,是佛弟子們永久不變的心願。但是,五百年的歲月於修行佛道的人而言,其實不算久,五、六次投胎人間的生命而已。話說回來,得人身容易嗎?
佛陀曾經以「高山垂線穿針」比喻得人身的機緣。
須彌山是此界最高的山,從山頂上垂一條細長的線到山下,當細線垂下時,“恰恰好”穿進山下繡花針的針孔。
您想像看,線會隨風搖擺,成功穿線的機緣有多少?
線,喻眾生的神識,繡花針的針孔,比喻人間。
這裡說的「眾生」,不一定是人再生喔,有可能其他善道或惡道眾生,都想穿針孔擠進人間道的。
現在是否明白我們“這一身”多難得啊!
難得的人身,我們可有好好利用他,為自己深植慈悲及智慧功德呢?
得人身難,來五台山朝聖也不容易。
但是,若將上五台山機緣當成炫耀自己的福報,自以為高人一等,這就損福了。須知,還沒能來的人,等著機緣成熟而已,未必無福。
人身難,朝聖難,於朝聖中能領悟佛菩薩無言的妙法更難!
每個人都有一顆虔敬的心,我們帶著他來,回去時也不忘帶著他回家。這個心,在「來、回」之中,可有變化,可有淨化。
——朝聖功德在這兒!
(梵重寫於2018.4.27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