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畫(二十二)祖師西來意


中國有名的龐居士,一家四口都是悟道的人。
他們悟禪經過都不是參加禪修,
也不是師生傳授或研讀經文得來。
龐居士佛學造詣頗深,他用了很多參悟方法,仍難以安心。

最後他去參謁馬祖禪師,
問:「什麼是祖師西來意?」

馬祖禪師怎麼回答呢?
他說:「等你一口把整個西江的水喝下去,我再告訴你。」
龐居士立刻就悟了!
這是為什麼?

問了什麼話,答的又是什麼?
直指人心,這就是禪。
不思佛法名相,不用意識,饒舌、文字強解義理,
到底“西來何意”,干自己啥事!

佛性不離我們眼前當下的心性。

——佛畫教學分享
既然修禪,很想表達禪畫。
禪畫是什麼?
一定要用漢式工筆畫或寫意畫來詮釋禪畫嗎?
落入思惟,先入為主之見,非禪也。
您若要問,這一尊是達摩像,是禪畫嗎?
套一句「祖師西來意」,
這一張圖是不是禪畫,關您啥事呢。

畫了這一張之後,夢見達摩。
他瞪眼逼問:祖師西來意…是什麼!
我豁然醒來。

(梵畫/梵寫於2019.2.20

東方淨土(十二)如何求果子吃


《藥師經》是顯密雙修。藥師如來十二大願,以及長行經文所述的各種修福,及求治病、求長壽、求富貴、求得子等儀軌,都是顯教法門。
這「求」的意思是提醒您,今生耕耘福田了沒有?
不捨,就不得;因地不種植,哪有果子吃。

有的人羨慕親朋,總覺得別人都過得比她幸福,有可觀的財富支配,也有好丈夫依靠,夫妻關係和諧相愛。反觀自己,一切都不如意,因此很不快樂。

如此分心關注別人的幸福,好似看著人家吃滿漢大餐;卻不見自己手裡也有一個足以飽腹的便當,較量心、分別心,連便當的美味也嚐不到了,如此一來,豈不是失去更多。

把好心情也給丟落了,這輩子果然是得不償失啊!如果說這是業障使然,也說得過去。業從心起,心裡的想法左右人一生,作繭自縛,自苦也。

日日苦惱,能使自己變得快樂,能使自己擁有更多嗎,假如沒有,何不調整自己,從今日起,重新再活下半生精彩。每一天都是嶄新的生命,現在不改變想法,更待何時,歲月不饒人呦。
從來不接觸宗教的人,多在遭遇困境時尋求宗教依靠。佛法最為實用——什麼力量在影響自己前世今生的福報,佛法以因果業力明確給您答案。

深信佛法的因果觀,就不會羨慕他人。別人的善果並非佛菩薩另眼相待,而是他們前世努力耕耘,今生收穫的成果。反觀自己,對今生不滿意,肯定前世不曾,甚至不肖去栽種福田。
佛法說,可生福德的田有三種——敬田、恩田、悲田。
一者敬田
佛經說,「佛為大福田,最勝福田。」
所謂「有佛出世龍天喜,無僧說法鬼神愁」。佛寶是眾生的眼目,釋尊雖不住世了;但世間仍有佛像、佛法、僧寶——僧寶住持佛法、傳承佛法,因此尊崇和供養三寶,福報很大的。

二者恩田
佛經說,父母是三界內最勝的福田。
您報答父母恩了嗎?用什麼態度報答?長大了,不甩父母、大聲吆喝、沒有好口氣,或者相應不理?
您的人生,從對自己父母的態度來決定。——福報興旺,或每下愈況呢?
長輩是自己的福田,孝心耕耘最有福。為人媳婦的,順心孝養自己父母,最難得把夫家父母也“視如父母”,他們生養兒子一世辛勞,當兒子能回報時,已漸漸老去。您關懷到了沒有?不是自己的親父母,難免隔心、疏離,賢婿孝媳這門德行很難修,卻是做人最需要種植的福田。
不只父母,師長也是恩田,有教誨之恩。知恩、報恩,福德不小。

三者悲田
對急難、貧窮、孤苦、鰥寡及幼兒,能悲憫救濟他們,大善心有大福德。擁有億萬家財,布施千萬不算多;小康之家,布施一錢不算少。世人只知多存幾個零,將來都帶不走,不知存入福德銀行,來世還能提領。——現在成為別人稱羨的對象。

因果不會負人,只有自己的心在負自己福德!
與其羨慕他人,不如低頭享用現在的便當,幸福的美感總是在知足時。

(梵寫於2019.1.26





梵畫(二十一)哪個心?


我們有機會驗證明心見性嗎?
有心求法,肯用心,就有機會。
禪宗二祖——慧可禪師是一位精通儒教及佛法的學者,三十歲出家。四十歲時到嵩山跟著達摩祖師學習禪法。

慧可禪師請求達摩祖師開示:
諸佛傳承下來的法印是什麼?
達摩祖師說:「諸佛法印不是由別人那裏學得來的。」
慧可禪師不明所以,聽這一番話,更茫然了。
於是又問:
「弟子的心不曾安寧,乞求師父為我安心。」
「你把心拿出來,我就為你安心。」
慧可禪法師當下迴光返照!
「啊!找不到我的心。」
「那麼,我已經為你安好心了。」
慧可禪師聽達摩祖師的回答,立即豁然大悟!
——原來並沒有一個“實在的心”可得。
二祖慧可禪師的悟禪經過,就是這麼直接簡單——
「明」心不可得。

這個公案,修禪的人幾乎都知道。
透過禪的方法,很多行者在禪堂用功,終於看見自己的心。
有一位哭著懺悔:
我的心怎這麼壞,我不是好人,不是好人啊!
我將她從禪堂扶出來,就聽她反覆訴說這一句話,只能默默陪伴,等她淚水流乾,身心累了,心情自會平靜。

密集七日的修行,有的人透過哀哭痛嚎,釋放情緒。有的人則是狂妄自以為得到了什麼大體驗,顯出不可一世的模樣。而哈哈不已。
我們在禪堂護七,要眼明手快,忙著把反應特別大的人請出禪堂,幸好這樣的人不多。多數安然靜默,不動如山。

四十餘年前,聖嚴師父在中華文化館辦禪七,期間封閉,不準閒雜人等闖進來。因為,那一位大哭,這一位笑鬧,不知究理的人會謗法。

這是怎麼回事呢?
我們在修禪的過程中,專注於方法,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全然放下,此心漸漸凝向於一。雖不用五根,但向隅定中的意識(心)仍細長遷流,此時的心好似一條河流,不急不徐,心湖漸漸沉澱,行者看到心水漂來一片片殘花枝葉(妄念)…。
啊!於是乎,我們執著虛幻的妄念以為真實,將殘花撿拾而自憐;過往情境浮出心湖,自己先受不了,那是我?不!我不要那個我。
不肯將流動不羈的妄念放水流去,執著虛幻的心當成自己,所以我們被世間迷惑了。

達摩為何要來中國呢?
為的是,要尋找不被迷惑的人。
不受世間紅塵迷惑的人進入佛門修行,做一名菩薩行者。
走入禪門的行者,於調心過程中,卻常常被自己的心迷惑。

為何修行仍被自己迷惑呢?
原因只一個,執著自己。
在禪定過程中身體產生氣動,行者執著氣脈的流動,把身心當成真實。調心階段,只不過收服散心,可能在專心,而未達一心時,就執虛幻的妄念以為實,認為那個心就是我,我就是那個人。
相較於二祖慧可禪師,他找不到心,達摩祖師卻說,已經為他安心了。
所以,參禪有一個陷阱,想抓住,想得到認可,而自我暗示的那個“我的心”,其實是煩惱心。
那一位,仍然是被自己迷惑的人。

——佛畫分享
這一幅達摩,畫於三十餘年前,用生宣紙,寫意。
第一次畫的達摩像被聖嚴師父當禮物送人,這是第二次學著畫達摩。當作棒喝自己,不再割愛。
達摩永遠是這樣一號表情麼,當然不是。這是依循傳統印象畫的,似乎不這樣瞪眼,就不是達摩。
(梵畫/梵寫於2019.2.18





梵畫(二十)明心見性是啥?



前文說,我們的心虛幻莫測,根本看不見自己真實的心。
修禪的人都希望能「明心見性」。
不明心,如何見性呢?

那麼見性的「性」又是什麼?
性是心的根源,心的作用。
用現代語言形容,是心的能量;無此能量,我們的心對外境不能產生任何反應。

例舉之,見性的性,如電。
我們的眼睛看不見電,然而電真實存在;電的熱能確實產生動力,使電動車有了作用。
颱風天停電了,無電可照明;電動車缺電也不能發動。此時電廠如何修復電力呢?肉眼見不著,手也抓不到;可是修復者有辦法使電恢復運作。

看不見的並非不存在,觸電的剎那,我們才相信處處有電,電是體;啟動電力就能照明、炊煮…,這是用。電是理,電力是用。電與電力(作用),不一,亦非異。

我們的心能思考、創作、工作等各種動能,這是性在作用。
佛法稱見性的性是體,心是用;性是理,心是事。心與性,不一,亦非異。
見「性」在佛教的名相有“佛性、真如、真心、一真法界、自性清淨、如來藏…”等,這是指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,光明的「如來藏性」。

但是眾生的心無始以來活在黑暗中(無明),拼命攀緣虛擬世界,以致迷惑煩惱;善多則升,惡多則墮;似頑童玩翹翹板,不亦樂乎!
我們就是這樣“無明”地落入輪迴不已的宿命。

眾生心被煩惱覆蓋,看不見光明;不知道行住坐臥之間,我們的佛性從未離開過,如電的存在。
電修復後,可照明,正如修行可以明心見性。因為我們心性的光明一直都在!

眾生形容佛,是祂,不知祂原來就是自己!祂,無所不遍,但卻被我們分別善惡的心念阻隔萬重山。
祂朝朝暮暮都跟自己黏在一起,比親人更親膚貼心。然而我們不曾察覺祂的存在,這是為什麼呢?
因為我們失去本心。

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跟六祖惠能說:
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
因此,修行想「見性」,必須要從「明心」入手,從有形相心的作用,才能把顛倒迷亂的心導「正」,看到無相的本性理體(空性)。
——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您看,本來半張圖,現在變幻成一張圖。
此圖幾十年之後,新紙會漸漸氧化成老紙;若收藏不當,可能乾裂碎了,也可能濕潮撲面,讓紙上的黑斑搶走達摩風采,則彼達摩就不再是此達摩了。

達摩畫像因緣(緣起)而現,其實祂本無自性(性空)。
從本來無相(性空),空白的禪翼宣紙畫了達摩像,這整個繪畫的過程(緣起)就是修行。
畫佛像,要從有像之處下手。
而明心,則從起心動念之處(有),觀察那個本性(空)。

(梵畫/梵寫於2019.2.14










梵畫(十九)心,是什麼?



菩提達摩東來,對當時中國佛教的作用並不大。
然而,他傳法之後發展開來的中國禪宗,其影響力卻非常深遠。
達摩播下了一粒禪的種子,使它在中國漸漸茁壯,最後終於成長為一顆禪慧大樹,庇蔭學佛人。

他是中國禪宗初祖,所傳授的入道方法,有兩種。
——入道就是趣入菩提道,首先要「見道」。
還沒見道的人,站在禪門外,好奇探頭往裡面瞧,只見一片黑烏烏,看不見什麼。
而已見道者,才發現禪原來就是無門的!全是戲論!

一般形容“悟禪”是為「明心見性」,即悟入真如諦理。
所謂明心,「心」是什麼?
佛法說「集起為心」——心就是我們對著外境生起來的所有念頭和思想。比如您現在看到這些文字,引生了其他的想法,也許嗤之以鼻;也許相應,或存疑;這就是心的作用。
由於引生的念頭是心與外境集合起來,才另外生出的,並非自己片面生起,因此說集起為心。

每個人閱讀同一件社會新聞,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千差萬別,當分別心生起後,通常我們都會執著自己的觀念和思想,認定這就是“我的心”。
愛一個人,說自己是真心對待;可是當他外遇生出小三、小四,也都發誓說自己是真心對待。
真心在哪?其實凡夫看不見真心是什麼,今日掏心掏肺,明天可能變狼心狗肺。

因外境對象生出的種種心念隨時會改變呀!
心只是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落謝的影子!凡夫卻指影為我,有誰見過影子是真實不變呢。

由於我們攀緣領受了色等六塵外境,認識、分別;而產生愛與嗔、取與捨等種種心行,所以我們的心是虛幻不實的。
然而我們對這念念生起的心,卻誤以為是真心,不知它是虛幻,並非實心。
例如…
當「緣生」起——有條件的存在,讓我們自以為可以眼見的形相是真實不變。可是當「緣滅」時——所有一切產生變化之後,我們的心立刻被自己綁架,而執著痛苦。
因此,佛法說「緣起性空」故,條件變化了,唯一的真相只是夢幻泡影…,只是過往雲煙。
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——中國工筆人物畫「達摩像」。
比如您觀賞這一幅達摩畫像,一定會引生您的想法,這圖怎麼只有一半…?

注意了沒有?您隨著我的文字看到六塵之一的色塵幻相,心念數數生起。對您我來說,半張畫真實地在眼前,我真的貼了半張,而您也看到了!我們並沒有做白日夢呢。

這半張達摩像看似真實地在您眼前(緣起有)出現,其實它無自性(性空)。
您用手機看,關了手機,畫像存入意識,抓不著、取不得;
只是留個影像在心底而已。
請閉目回想,關心「看」一下自己的「心」吧!
它,到底是什麼…,參!


(梵畫/梵寫於2019.2.7


東方淨土(十一)持誦的四種方法


一心祈願消災延壽的人,不管是為己或為他,若掌握持誦要領,一則修行定力,二則增長福慧,三則消除業障。
首先,持誦時要利用念力的聲波效應。
一、出聲念
順著自己的出入呼吸,一息一息地,出聲念咒(念佛),耳根聽入心,聽得明明白白。持續…,心會漸漸寧靜安定。念出聲,不一定要大聲,自己要調節聲量,聲音從丹田出來,不要扯著喉嚨大聲念,這樣念不會持久,也會傷氣。

二、微聲念
收回眼根,返聽自己微小的聲音(只自己聽見),專注聽入心!句句分明,漸漸進入內在的聲波,越念身心越輕安,心愈靜寂。假如一手掏著念珠嘴裡喃喃念著南無阿彌陀佛…南無阿彌陀佛,眼睛一邊覷著看人家在做什麼,掛保證絕對不能專心,更別說能入靜寂之地。

三、金剛念
舌頭在嘴裡打轉著念咒,但嘴唇不張開,牙齒不露,舌頭輕微隨咒音抖動。似有聲又無聲,聲從丹田發出,耳根返聽那個音聲,不論念佛或持咒,念越久,這一口氣就越長,真能消災延壽的。但是並非要你故意憋氣。

四、默念
又稱瑜伽念。於大眾場合,或不方便出聲念時,可用這個方法。用心念來持咒,耳根返聽念力的心音,此時,眼根視而不見外境,只攝念歸於一,持久念之,或能如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說的“都攝六根”, 而“淨念相繼”了!

這四種方法可隨時互用,出聲念得疲了,改為微聲念、金剛念,或默念。
當進入念而無念時,聽無聲之聲,這是“返觀”音聲的觀音法門,於靜寂中聽內在音聲…。若能更上層樓,則不用耳根,而是「返聞聞自性」——向內聽聞「自性的聲音」。自性,是眾生本具的空性(佛性)。可以達到身心統一的禪定之境,亦能增長智慧。
即使不能入禪定,也能體驗法喜,消除業障。心,更柔軟、包容,更快樂了。

持咒正念修行,心念寂靜,了知身心皆無常,消融我執,這不也是念佛、持咒的最大感應嗎。

至於持誦時,您要用椅子坐姿,正身挺背;或者盤腿打坐的姿勢,都很好,適己為要。
1.不管任何坐姿,凡是彎腰駝背一定會妄想紛飛,氣息不順。氣不順,則心力渙散。
2.女眾若以禪坐姿勢持誦,請注意,不要把念力之氣強入丹田。年長則可。

(梵寫於2019.2.1


僧家日常——小女孩的供養



果相法師種植/拍照


後天就要過春節了。
今天社區一位女孩,忽然對果相法師說:
我已經準備好紅包了,要包給你們兩位師父。
剎那間,我們跌破眼鏡!
才三歲欸…

晚上要過除夕了。
下午,她等在精舍門前,巴望著果相師父為她開門。
她帶著兩位兄姊,表情靦腆地,兩手將紅包捧過來。
我感動地摸摸她的頭髮,說:
祝福你,快快樂樂長大。
三位姊弟紅著臉龐,高興極了,手足跳躍地離開。

紅包內放了六個十元一個五元銅板。
問她哪來的錢?
原先她不說。……之後,才斬釘鍛鐵回答:
那是我的錢,那是我的!
(原來她蓄意很久了。)

紅包內也放了兩張貼圖紙。
果相法師知道貼紙是她最愛的寶貝。
於是,再問她:
你怎麼捨得把它給我們呢?
她想了一下,回答:
捨不得…(看表情也知道確實捨不得)。
不過,她又補充一句:
捨不得,也是要送給師父的!

好一句“捨不得也是要送”。
三歲孩兒把單純的,虔誠供養的真心,
推到最高,最高的境地。

孩子的心最純真,
但是純真的孩子不一定有佛緣。
而有佛緣的孩子,可真的是有福;
因為福從心地生。
最上的供養就是——
「心香一瓣,遍滿十方」。

註:供養之意
供養就是布施,如對佛、菩薩、聖人,乃至僧寶、師長、長輩、父母等,有恭敬、報恩、親近、奉獻的想法,且付諸行動,就是真正的供養。

(梵寫於2019.2.5

梵畫(十八)放下



小時候過春節最深刻的記憶,是正月初一,我家一定要吃素。出家之後才了解,原來這一天是彌勒菩薩聖誕日。
但是,我的家人並非佛教徒,這似乎是很多台灣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,因為民間信仰的緣故?

彌勒,意譯為「慈氏」,名為阿逸多。
他曾經發願:
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,不食眾生肉,直到成佛。

在《高僧傳》裡有彌勒菩薩的記錄。
宋高宗時,彌勒菩薩出現在奉化,浙江。
他每天背著布袋出外化緣,把信施供養的東西都放在布袋裡,因此大家都稱他布袋和尚。
由於身材很胖,耳朵很大,日日笑容滿面,大人小孩都很喜歡他。
彌勒是補處菩薩,未成佛之前住在兜率天的兜率內院,等待天壽四千歲滿,將下生人間,出家修行,最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,繼釋尊之後成佛。因此,他被尊稱為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」。

彌勒菩薩示現人間,用行動詮釋如何修行佛法。
他說:
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﹔
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
唾在我面上,隨它自乾了﹔
我也省力氣,你也無煩惱。
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﹔
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

學習彌勒菩薩,時時「放下」自己,廣結善緣。
都說過新年要除舊佈新,環境如此,我們的心境更要如此,放下去年乃至陳年種種的人事物,再重新出發——放下舊包袱,扛起新包袱,一生一世的包袱,怎能放下,這是人生責任欸!
——佛畫教學示範作品
中國水墨人物畫,生宣紙。是八年前的舊作。
這一張圖本來是以工筆畫示範,後來嘗試寫意,才發現更喜歡在生宣紙上畫寫意。含有白描意趣的寫意畫,墨線較工筆畫靈活,真是有趣多了,每一筆都必須先放下,再提起;放下舊思,才能提起挑戰自己的心筆。
此圖雖然還算不上有大寫意的墨趣,作畫過程卻多了一分自由的,忘我的禪心。
(梵畫/梵寫於2019.2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