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朝聖記(二十三)修行在我中登頂

 
一般朝拜五台山的僧人和信眾,必登黛螺頂。譚居士與其友人,每次來五台山,一定在半夜朝禮黛螺頂。但是通常只宿一夜,來去匆忙,可惜沒有朝拜五台頂。
黛螺頂和五台頂有什麼不同呢?
黛螺頂在五台山的地位非常重要。但是,許多人千里迢迢來此,最想朝禮的則是五台頂。 
據說乾隆帝來五台山,就是想登「五台頂」禮拜五方文殊;但是每次都遇風雨阻路,令他非常失望。懊惱之餘,遂指名住持青雲和尚想辦法。
乾隆帝說:我五年後再來,到時候一定要登頂,並且一次要朝拜五方文殊,你看著辦吧。
為了實現帝王朝拜的心願,青雲和尚果然辦到了。
五年後,乾隆帝再來進香,果然如願,一次朝拜了五方文殊。他非常高興,立即親筆題詩,刻在黛螺頂碑記後面。
原來青雲和尚在黛螺頂正殿內供奉五尊文殊菩薩像,象徵五個台頂。這五尊菩薩像,即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。所以這裡的正殿又稱「五文殊」。
於是人們稱黛螺頂為「小朝台」。
「小」是針對「大」說的。有些人覺得不把五座台頂朝拜一遍,難以表達虔誠心意。所以,登五台頂朝拜文殊菩薩,稱為「大朝台」。
如今徒步挑戰大朝台的人漸少。別說老弱者難以跋涉,即便壯年人都不一定能成行。因為不僅需要充足的時間和體力,還必須看老天爺臉色;要三天時間,而且日日晴朗。
乾隆之後,黛螺頂的朝山客絡繹不絕,時間及體力有限的僧人和信眾紛紛來此滿願,單拜黛螺頂只須半天。
黛螺頂別稱大螺頂,又名青峰,古時稱為佛頂庵,創建於明朝成化年間。
登頂之後,我立即被黛螺頂的木牌樓和石獅吸引。木牌樓後方,有青峰頂三個大字。我們在青峰頂牌樓下留影紀念。心想:幸好有生之年來此,真是太幸運了。

活於現代,比起古德有更多方便,只費一點力及時間,就能到達千萬里外的道場。然而,今人之福德比不上古人,智慧亦遠遜莫及
古德修行容易成就,在於心志專精,無紛雜瑣事來干擾思緒。粗食淡飯,少量即足;生活非禪悅即誦讀,道業自然增進!五台山上的僧眾雖龍蛇混雜,深信亦有“古德”埋生修行,世人不識爾。
悠然思古,不禁想起這時代的“古德”。我出家前常偕道友參謁的新莊耆宿長老。
他曾經說:我這一生是第十八世當和尚了,此生最後一世,之後要往生常寂光淨土。
常寂光淨土分三三九品——上三品、中三品、下三品,上品是諸佛所依,寂滅、光明的佛土。此界是戒、定、慧具足,明心見性,已大開圓解的菩薩所生,成佛之處。

我出家後,聽說聖嚴師父也曾拜謁老和尚請法。
可惜!當初不識大修行人在眼前。我們幾位未婚男女,只會請示佛學的小問題,如今回想,真錯過了大善知識!
寺裡的住眾說,老和尚長年修忍辱,而成就他忍辱的是出家弟子。也是喔!若是“外人”,關係疏遠,哪有機會藉境修心。
修行人,即便是多年的老參學,面對“我的心”都覺難辦——要如何辦他!他就是我,我的心最大!
您看看,可有聖人自述,我最大!你證果,可還是我最大!
不放下我,奢談修行!
——修行人,是在“我”之中登頂,一路坎坷,斬荊棘,砍自己最難!——忍辱最難修,從最難處下手,開啟的智慧門會越來越大,乃至全部敞開
忍辱用現代詞形容,就是包容力,而且是無限制級的包容力;無限包容……,我就消失了。老和尚十八世修行“內”功,真是強大啊,今生終於成就。
所以登峰之後的造極,極處無我亦無人。

慧三長老連續十八世的修行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?
修行人的內心功夫,非一生即能成就。長老累世發願出家修行,可見願力不虛,有願必成啊!而且老和尚雖自知成就,卻不招搖惑眾。開示的內容平淡如水,修內心功夫,原來就在尋常日用中。
日常中,我們是否時常錯過修忍辱的機會?別提忍耐那些名譽財產的事,“我”是否更常常計較生活中的芝麻綠豆小事呢。
(梵重寫於2018.3.12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