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大乘佛教的諸菩薩中,則以文殊菩薩為智慧第一。
佛法所說的智慧是畢竟空,不可與世間智慧混淆。
一般人常讚美:你好有智慧哦!
其實這是凡夫立足在我執上的聰明才智,不是小乘聖者“出世間”的智慧,更不是大乘菩薩“世出世間” 的智慧。
小乘聖者證人空,得以解脫,遠離世間入涅槃;大乘菩薩既證人空,亦證法空,得解脫,但不離世間,這才是佛法的空性智慧。
師公東初老人曾說:口袋裡有錢,但是心裡不要有錢。
世間人不論口袋裡有錢沒錢,心裡頭總是裝滿了好多錢。從有的狀態下要體悟空無所有,並不容易。就算體驗了空無所有,但是能不執著空無嗎?
若執著空無,墮入頑空,這是大邪見,必然墮落!
文殊師利菩薩一向以「畢竟空」教化眾生。
祂是智慧的化身,重第一義諦,以無所差別的法門;單刀直入地,演示諸法如幻如化。
文殊菩薩的利劍,簡潔銳利!
有一次釋尊正要說法時,文殊菩薩搶先一步,舉起鍵錘敲打“叩、叩、扣”幾聲,然後止靜。
台下所有的法眷都不知所從,沒有人了解文殊菩薩是什麼意思。
靜默之後,文殊菩薩才緩緩地說:
「諦觀法王法,法王法如是。」
——我仔細觀察法王(即釋尊)的法,佛法就只是這樣啊!
佛法既然只是這樣(空性),釋尊只好止語,什麼都不要說了。
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就是這麼瞬間切入核心,讓行者的心無處遁逃!
──因此印順長老說:文殊師利法門與釋尊傳統的大乘佛法,在應機開示,以及表達佛法的方法上,明顯有所差異。文殊師利法門不像釋尊那樣,依眾生現前的身心活動──蘊、處、界、緣起等,次第引導趣入,次第修行;而是依文殊菩薩自己體悟的勝義,作直捷的開示,使行者也能剎那悟入空性智慧。
經云:「佛說一切法,為度一切心;我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
佛經說了千言萬語,不過是要我們明白自己的心。
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,釋尊就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。
累劫以來被妄心遮蔽的我們,該如何返本還源,發現自己的真心?
須知妄無本體,有定力就無妄心,所以修習禪法是基礎功。
初學禪法,法師指導你:
身體在哪,心就在哪。要你意念專注每一個動作,以全身的覺知為心。
當行者跑香快走時,心在哪?盤腿止靜時,心在哪?過堂、出坡,心又在哪?
心在哪?
佛法說:心遍一切處,它無時不在,無處不在。
但它卻無形無相,肉眼不能見。
沒有修行的人以情感、情緒,以煩惱為心。修行人以能知(煩惱)為心,這能知之心是妄心。
初學佛,想得功德和福報。
老參學人,則渴求智慧求開悟。
這個“能知”,是能分別能執著,有迷有悟的差別心,都是妄心。
因為,佛法說:「能知之心,不可得。」
所以在《如幻三昧經》中,文殊菩薩同樣以智慧劍揮砍一切如來。他並非要砍真實如來,而是要破眾生對如來的執著,引導眾生找到自己心裡的自性如來(真心)。
真心是宇宙的本體,無相而不生滅,故稱為真。
我們一直隨無明妄心起惑造業,有形之相會變,但是佛性不變。
妄心變化莫測,真心卻恆常如是。
妄心(迷)與真心(悟)是同一個心,都了不可得。
而這就是文殊菩薩在《如幻三昧經》裡執劍砍一切如來的用意。
一者,劈掉眾生對迷悟的執著心!
二者,劈掉眾生無止盡的煩惱心!
日常生活中,當我們的身心有了罣礙時,正好用文殊法門來調整。看著那個令自己罣礙的身心,問他:
畢竟空性之中,煩惱在哪兒?
(梵重寫於2018.3.1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