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在台灣推廣的佛畫教學,分別有中國傳統佛畫,膠彩佛畫,及唐卡佛畫等。或者有其他的畫風,筆者不知。
個人的佛畫風格是中國式傳統佛畫,只能分享自己所知的一點皮毛。
了知前人之路,可作為畫佛人的借鏡,更期待台灣畫佛人不要忘本,襄助中國傳統佛畫在台灣繼續傳承下去。
以下簡單介紹中國歷史上的佛畫傳承。
佛畫起源很早,最早的壁畫阿旃陀(Ajante)石窟壁畫在印度,現在仍保存。
阿旃陀石窟中的第一座洞窟中,有一幅《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》的壁畫。此畫描繪了一位頭戴珠寶飾冠,身上綴滿華貴首飾,手持蓮花的菩薩像。菩薩的身體呈現“三屈彎式”,體態柔和優美、極富節奏美感,這是古印度菩薩像中常見的造型法則。此畫為笈多王朝(五世紀)時繪製,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壁畫。
印度壁畫《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》圖
至於中國繪畫,在佛教尚未傳入前,已經自具中國畫獨特的風格。佛教傳入中國,同時把印度的佛像繪畫引進,中國畫受此外來佛畫影響,遂發生了不少變化。
據《高僧傳》記載,東漢蔡愔自西域請回釋迦畫像,供奉在洛陽。又云:「明帝並命畫工圖佛,置清涼台顯節陵上。」漢明帝下詔令,要中國畫家依樣描繪佛像。於是中國有了第一幅佛畫。
在漢朝時代,已有畫家開始畫佛像,但是擅長作佛畫的人很少,不普遍故,並沒有流傳起來。
直到六朝時期(孫吳、東晉、劉宋、南齊、南梁、南陳),佛畫才成為中國人物畫最重要的題材。凡是有作畫能力的人,幾乎都能畫佛像。
另有一說,指中國佛像畫始於三國時期。
當印度高僧康僧會到建業傳教(即南京);孫權為他開創了建初寺,並令此寺要設像行道。因此,名家曹不興繪製佛像畫、或將佛畫裱軸以供大眾禮拜,或在建初寺壁作畫,以莊嚴道場。
據說,曹不興的佛像畫,是根據康僧會攜來的佛教畫樣本;康僧會是西域康國人,即現在的中亞細亞。曹不興受西域佛畫影響,所畫的佛教人物非常傳神,因此畫名滿天下,被尊稱為佛畫始祖。他影響很多名家開始繪畫佛像。
《歷代名畫記》記載曹不興的佛畫:
「連五十尺絹畫一像,心敏手運,須叟立成,頭面手足肩背,亡遺尺度,此其難也,曹不興能之。」
畫大尺寸的佛像,佛身比例要勻稱很不容易。曹不興的佛畫雖已失傳,但是他創立的畫風,卻傳於後世。
曹不興有一大弟子名衛協,他改變了傳統粗獷豪放的風格,發展細膩工巧的畫法。他曾經畫了七佛圖,久久不敢點睛。
衛協曾經有“吾國畫佛家”的稱譽,可見他的佛畫與曹不興從西域學來的畫風不同,他不受西域佛畫影響,或許他才是開啟中國佛畫的第一人呢。
弟子竟斗膽改變師承的畫風,可見中國佛畫也是可以走自己的新路。中國式的佛畫示現了無常之筆,這不就是藉心中之想以創新麼!
當時沒有人規範必須依照經典。
一者,中國無此儀軌的經典。
二者,很可能作為範本的印度佛像亦本無規範可循。
(梵寫於2018.10.6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