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三)念念是來生縮影

五台山有一句流行語:
“東台看日出,西台賞明月,南台觀山花,北台望雪景,站在中台頂,伸手摸星星”。
最後一句,讓我想起中台的印象,真的很奇妙欸。果然藍天離地不遠,天與人間氣息很接近;站在中台,確實感覺天不在“邊”;仰頭望天,用“天花板”來形容它更為貼切呢。
而西台則是風捲龍雲,站著打妄想時,冷不防就被暴力風突襲,它總想板倒人似地,很不友善。所以,那一句“西台賞明月”對不喜歡跟大風較量的人來說,不僅毫無詩情畫意,甚至令人卻步。
而我,當然也不做這個白日夢,那月娘,白天並不露面的。何況跟團上山,精算時間點,明月高掛的時候,我們已說再見。
南台觀山花,我們九月初大朝台,恰好錯過南台的群花爭妍,只能看到零星躲在草叢裡的小野花。
至於北台,我們來得太早,若計畫賞雪玩雪,則必須等十月過後。雪,於我而言,美得太冷;太絕情了,向來避之惟恐不及。
至於東台……東台和北台是同一個方向,路途捷徑,轉眼就到了。
東台美景 

東台頂名為「望海峰」。遠望平視,山形猶如一隻站著的巨象。若由上環視,則像一個特大的龜甲背。這樣形容,實在提不起興緻往心裡裝入巨象影子,更別說龜甲背。
台頂寺名為「望海寺」。倒是“望海”兩個字,較有意境,應該是指觀雲海。據說東台的地勢比華北平原高,因此在這裡觀日出或看雲海,景色非常美麗、壯觀。
東台大雄寶殿前

東台的文殊殿是平頂的磚房,卻頗有特色。其東西兩邊各有三間石窯洞,也供奉石雕文殊像。其中一間供四臂文殊像,這個造型在漢傳少見。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的形象很多,有二臂、四臂、六臂等,各有其象徵意義,對此我並不瞭解。
四臂文殊像

望海寺內供奉的「聰明文殊菩薩」,為新塑銅鑄的,全身金碧輝煌,這造型也是藏傳佛像。
東台聰明文殊菩薩像

意外在正殿側邊巧遇這一尊,是漢傳文殊菩薩像。哎呀,祂驚醒了我的心,眼睛要緊貼菩薩像了欸!法相如此莊嚴,令人剎那攝心!
古文殊菩薩像

文殊菩薩示現的童子相貌,眉目低垂,竟傳神表達慈悲氛圍;祂三分鳳眼,卻銳利如智慧劍;提醒行者要留七分觀照自己,斬斷心執。
佛菩薩藉形象在說法,世人可意會否?
文殊既以菩薩之身教化人間,自能圓滿凡夫心;其右手結施與願印,表示眾生若有祈願,文殊皆能順應所求,慈悲施予。然而,予願之餘,文殊菩薩的願力是什麼,我們可要認真思惟之。
當我把眼光移向菩薩的坐騎,瞬間被那呆萌的,可愛的青獅子吸引,那直愣愣的眼神童趣十足,這造型與童子文殊真是絕配極了。古銅金身,藍色青獅,好閃!古人塑的佛像,法相柔和莊嚴是一大絕響。

想要等著在東台看日出嗎?
昨日已過,明晨未至;不可能在此過夜,只能把握現在。
每一天一時一分一秒一剎那的現在一直飛逝中,我在人間的歲月剎那倒時,抓不住現在,但是每一個虛幻的現在成就了一生。“現在”不過是隨著業緣,像個跑馬燈閃爍不已,然後業盡,熄燈。
——業盡熄燈時,如日暮,亦必然有日出時,沒解脫,生死將無盡期。
人命的出生,如日初昇,死亡,如日薄暮;最精彩的學習與成長,並非過去與未來,而是在此刻的現在,現在想什麼,做什麼…,分秒累積成為一日,日日積功累德,或者積過失累人怨,都不離當下現在的一念!現在不可得,但空性中因果宛然,現在的心行記錄一生,怎能輕忽!
東台大鐘

鐘聲響,清晨起跑,日暮休憩,終於要結束一日大朝台的功課。
總是這樣,人生總是這樣重複;日出、日暮,一再地重複不已…,縮小看看這一生,眼看就要走到盡頭。再濃縮些,此刻之懸念不就是未來生命的縮影麼。
東台石牌坊

我們都是一日過客啊!來去匆匆。
車子通過東台望海寺的牌坊,我回頭再看一眼。那牌坊建造得非常大氣,兩旁的獅子威嚴鎮守著。這是中國才有的民族特色。我此生流淌的血源和法源,與中國一脈相連。
(梵重寫於2018.4.25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