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朝聖記(三十五)蕎麵塑文殊真容

離開菩薩頂之後,依旅遊簡章的圖示,直接走到殊像寺。

殊像寺規模不大,什麼因緣吸引我們參訪呢?
真的是道聽途說而來——
此寺有一尊特殊的“蕎麵頭文殊菩薩”像。
乍聽之下,不敢置信這一尊文殊菩薩像的頭竟是藝匠臨時起意,用蕎麵塑成的真容像,就是祂嗎?
我們懷抱著虔敬及好奇心來朝禮的。
殊像寺的牌樓如一座城門拱立,氣勢宏偉。步行階梯而上,寺門小巧,處處以藍底金色烘托出古雅風格。寺內園林疊砌假山,種植松樹,為典型的漢傳佛教寺院。

 
入寺門,楹聯寫著:
“大肚能容包色相,開口便笑指迷津。”
彌勒菩薩都先笑了,我們能不笑嗎?環視朝禮的人群,個個微笑進入寺門…。
哈!哈!看文的您,也來笑一個!入佛門要多薰習,把笑字深入八識田裏頭。——含笑面對今生課題,一笑解千愁!
殊像寺沒有大雄寶殿,只有大文殊殿,位於殊像寺正中間,是寺內的主要建築。殿前古木參天、石碑如林, 萬曆年間所立石碑有五通,上面刻有重修該寺的碑記:此外,還有康熙、乾隆年間的御製石碑二通,道場的氛圍極為肅穆。
殿內供奉蕎麵頭文殊菩薩騎狻猊像,全高9.87
——金閣寺有五台山最高的千手觀音聖像,而殊像寺則有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像。
回溯歷史,殊像寺始建於東晉唐代重建,後毀於大火。再於明代修建,這一尊像塑於明代
據說,藝匠把佛身塑好後,再塑文殊的頭像時,總是大小不合身,五官也不端嚴。大家正束手無策時,一位揉著蕎麵做飯的藝匠,無意間仰頭看見天空中突然出現彩雲,仔細一瞧,發現雲中閃現文殊菩薩的真容。
於是,藝匠就用手中的蕎麵依空中影像塑成文殊頭像。說來真奇!塑好之後,雲彩中的文殊菩薩才消失。
藝匠試把蕎麵頭像與已塑好的佛身比量,竟然大小吻合,且法相莊嚴,大家好不驚嘆一番!
塑像完成之後再貼上一層金,遂稱此像為蕎麵頭文殊。
——且由於有此“文殊真容像”而得名“殊像”寺。
《清涼山誌》於明代萬曆三十六年(1608)撰寫,在〈重修殊像寺碑記〉中,有這樣的句子:
「寺有古殿,供奉文殊大聖真像,故以名殊像。」
文殊菩薩的真容像,獨具大智特質!
端坐狻猊背上的文殊菩薩,頭戴五智寶冠,面容圓滿;低眉三分眼,細長宛如彎月;右手執持長如意,身上披著袈裟;一腿彎曲,一腿垂下,安於蓮花寶座之上。
這是漢傳塑像的造型,寶相莊嚴,果然是藝匠誠心,菩薩感應。難怪名聞遐邇!來五台山朝聖,怎能錯過瞻仰文殊應化真容的機會呢! 
文殊菩薩所騎狻猊像,其造型生動傳神,在五台山所有文殊菩薩的座騎中,就這一隻塑得最鮮活傳神。
古人稱獅子為狻猊;牠昂首豎耳,張開大口,圓睜的眼球,炯炯有神。這是現代人形容的電眼吧?再看牠四蹄蹬地,威風神氣,似乎要奔騰起來了。狻猊與文殊菩薩,一動一靜,儼然活脫生氣,真令人讚嘆!

您我都是有福之人,看到了文殊菩薩的真容像。不要小看圖片的影響力哦!
這麼莊嚴的法相已經與您印心了,不是嗎。
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!
(梵重寫於2018.4.9

  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