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朝聖記(二十六)松說苦空啟悟境

黛螺頂的大雄寶殿位在後殿,是第三座殿堂,懸立於山頂上。大雄寶殿,即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殿堂。
寶殿台階下植有一松一柏,樹圍約一丈左右,非常粗壯。
我站在大松樹旁邊說:這麼高大的樹,他的年齡該超過數百年吧?
果相法師沒有回答,我轉頭,看他已走到對面拿起相機拍下大柏樹。我遂跟著過來。
喔!這一株柏樹也好壯,好美。
遊客只能隔著鐵闌,看著他們被劃地自限,好可惜。不過,為了保護松柏不受無知的人刻字踐踏,也只好這樣了! 

我坐下再次翻閱旅遊簡章。發現當年乾隆帝到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時,曾經作詩紀念,其中有一句詩:階下千年不老松。原來他們活了千年以上!
那——他們的身體裡面,可有住著樹神?
更好奇了,再次趨近分別仔細仰觀,一松一柏兄弟倆,長的俏立拔挺,仰望有如戟指藍天,青綠蓊翠。千年來,他們必然看盡人來人往,死死生生。

 大松樹還隱藏一個“修行人”的故事哦。
根據《清涼山志》記載,唐朝有一位僧人,名釋法念,是最早在此地建小廟獨修的人。
這廟前面種植了一株大如房舍的松樹。
法念比丘常常在樹下禪坐思惟。
某日,他禪坐時,於似定非定之間,恍忽看見一位老比丘站在面前,為他演說“苦空無常”的法義,法念比丘聽了之後,豁然開悟。

真開悟,是開啟了無漏的智慧。
也就是——打「開」了封閉的心,領「悟」了生命的真相。
世間所有的聰明才智學問等,無法解鎖心靈密碼,都不能解決「生命」問題。——煩惱從哪來,我有財有業有美滿家庭,我的心怎麼了?仍如此困頓不安,「我」死了將會去何處?
世間知識的累積,一切都是為了我,處處執著,以自我為中心,有煩惱故,而有無盡的生死,稱為有漏法。
那麼,無漏的智慧是什麼?
這是「無我」——徹見空性,沒有自我的般若智慧。
悟境——好似在暗室中從鑰匙孔中瞧見了光明,亦似於暗夜中看見電光一閃,這光明,本來如是啊!每個眾生都原本具足,不假外求的。
——所以,開悟之後的行者,“需要”印證自己在哪個階位,你在哪個次第,是嗎?
這不是本末倒置麼!用有為法的文字來印證無為法的悟境?以有次第的階位來印證無次第的悟境?
請記住這段開示。黃檗禪師說:
學道人迷自本心,不認為佛;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,依次第證,歷劫勤求永不成道。
又云:「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,即是次第,無始已來無次第佛。
「…但悟一心,更無少法可得,此即真佛。」

真正開悟的人,有自信圓滿的性格。
他有自信!已經看見生命的真相,無畏地面對一切。
他已圓滿!在世間,他只看到整體,他在整體中存在,包容一切,因為「一切即一」,是悟者存在的生命世界。
聖嚴師父說:開悟之後希望得到更多肯定,這是在追求自我中心的膨脹,這是愚痴,不是真的開悟。

松說「苦、空」,是生滅法,有為法,將永無止盡。
空,是擁“有”的魔術;有了變空,完全空了之後,再現有。——世間不變之法是無常,唯有無常是「常」法。因此,從無常的角度來看,大至國土山河,小至個人的身心與生死,哪個不與苦空相應呢。
松說苦空,是心法,學道人,當反觀自心。

由於每逢深秋時節,松樹迎風,引來瑟瑟作聲,引人悲切之情,所以法念比丘禪悟的地方被後人稱為「苦空壘」。
至今真有一塊“松說苦空”的古碑保存下來,它證明黛螺頂的歷史從唐朝就開始了。
我與祖師同樣站在松樹下,此期間,佛燈相續;他們葉落歸土,卻留下修行的心法及懿德風範。仰望高齡的大樹,覺得自己好渺小哦!
(梵重寫於2018.3.1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