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六〜完結)文殊教導念佛人


我不知道您貴庚多少?對自己的未來是否已經穩操勝算,有把握不受累世業障支配,掌握在心了嗎。因為世間人多數心不由己,隨著業緣和習氣團轉,轉不出六道輪迴。
而佛弟子呢,我們能自轉,或是不能?

不管您年輕或中年,或與我一樣老朽;我們在世間的歲月越來越少,活一天少一天。佛教警策大眾說,命亦隨減,“斯有何樂”!
不!佛教有一個安樂法門,學習這個,立刻“斯有極樂”!
現在跟您分享古德“轉輪迴”的法門,與文殊菩薩有關連喔。

百年前大聖竹林寺磚塔

唐朝法照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。(另一說,第四代)
以下是法照大師真實的傳記:
某日用齋時,忽然在缽裡看見聖境,高山之中有一間寺院,名為「大聖竹林寺」…。
同道聽他描述,說:那就是五台山。
於是他千里跋涉來到五台山,在佛光寺掛單。
某日,他帶八名弟子朝聖東台,一路上雪花霏霏,五彩的圓光照遍山谷,異象奪人。
此時,天空中飄來朵朵白雲,而雲裏竟是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,非常清晰,所有的人都看見了!
次夜四更,忽然有一道光明射入法照大師安單的僧寮,他遂循著光明往前走,發現有兩位童子等著他。
童子帶他進入「大聖竹林寺」。
——眼前寺廟的景象,正是他在缽裡所見的,琉璃諸寶裝飾殿堂,金光燦爛,寶樹也放射七寶光明…。
童子引他入室,說:這裡是講堂。
他跟著進入講堂。文殊菩薩坐在西單,普賢菩薩坐東單,其周圍有無數的菩薩圍繞著,正在聽兩位大菩薩演說妙法。
他在講堂聽了一座經,頂禮之後問:
末法時代將要來了!眾生根基不一,弟子請求開示,這時候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快速得力?
文殊菩薩說:
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之中,都比不上念佛。如我自己,在過去劫中因為念佛故,而得“一切種智”(佛智)。我是因為念佛而成佛,你可要知道「諸佛正遍知海,皆從念佛而生」啊!
法照比丘再問:那要如何念佛呢?
文殊菩薩說:
這個世界的西方,有阿彌陀佛,祂的願力不可思議。你只要不間斷地念“阿彌陀佛”,命終之後,就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兩位菩薩同時伸出金色右手,摸他的頭,說:
現在跟你授記,你將會以念佛因緣,證得無上菩提。不只是你哦,其他也想要出離六道輪迴的人,亦當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淨土。
法照比丘法喜踴躍,再三頂禮。
兩位童子送他出寺,法照才回首,整座寺院竟消失了!
於是他在一堆石頭上做記號,幾年後就在這裡建「大聖竹林寺」。並寫下奇遇,流傳後世。
現在大聖竹林寺磚塔

唐朝以前,多數人自許為上根,以參禪為榮。認為念佛法門是下根人所修,不屑一顧。法照比丘原本也是修禪,遇此法緣之後,他就專修念佛法門,並大力提倡“五會念佛”,遂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。

文殊菩薩解空第一,智慧第一,是七佛之師,不但教導人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自己也發願,往生極樂。
《觀佛三昧海經》文殊菩薩發願偈:「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國。」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,文殊菩薩列為菩薩眾中的上首,表示如果沒有真實的智慧,無法深信念佛法門。
您是否願意相信文殊菩薩的教法,以餘生導歸極樂,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能遇見文殊菩薩。
後記
想當年,依止聖嚴師父出家,雖曾得力於禪法,體驗空性;獲聖嚴師父印證(修行經驗),並因修禪而對「法」深具信心。佛法真實不虛,確是任何人都可以修證的。
之後不久聖嚴師父要我成立念佛會,並負責帶領念佛共修。起初開辦的佛三、佛七,是自己主動籌辦,因為那是對念佛法門產生更大的信心和願力。信眾回響很好,經師父認可,遂成為固定的佛七共修。
……雖然「此生」的修行路顛簸不已,卻始終如初心。
這一次,分享朝聖文章,發現法照大師得文殊菩薩指點修念佛法門的經歷,令我法喜踴躍。——原來,冥冥之中的機緣仍要回歸念佛,還要繼續尚未完成的功課。
生命的意義除了奉獻身心,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了!
如今,「五台山朝聖記」在此結束了,豁然身心輕快。自己挑起的功課,終於完成了,真好。
感謝您不吝時間閱讀,歡迎您不吝指教。諸位善友是我分享佛法的動力。
祝福您日日念佛,早日成佛!

(梵重寫於2018.5.1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五)遇見文殊菩薩嗎

有人問:去五台山,你看到了什麼?
北台無垢文殊菩薩像
看到那麼高的山竟然有廟,有了廟,不論路途多險,仍能吸引人上山。漸漸地,人聚集則有水源,也有了樹…。這樣形容是否很顛倒,應該先有人,有水,才會有人建廟;然後有人種樹,等到廟的香火旺了,才會有人上山…。
唉呀!問你看到了什麼,竟囉嗦一堆廢話。
我說:別急,我看到什麼能算啥?先分享祖師看到的!
史傳記載,唐朝道宣律師持戒清淨,感動了天神送來供養。
道宣律師曾經來五台山朝聖。
某日,他走到中台頂,看天色已晚,便找了僻靜的地方打坐。此時忽然有一童子站到他身邊,對律師說:
我是天界童子,是帝釋天派來侍奉您的。
道宣律師遂問他:
依《華嚴經》所說,此山是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,為什麼我眼前所見,都是丘陵或草原,跟一般人住的環境沒有差別,這裡哪有聖人的境界呢?
童子說:用思惟心分別,竟妄想求知不可思議的境界,那是不可能的!想必您一定知道「一法無異,三人殊見」的道理吧!
道宣律師點頭稱是。
童子又說:所以呢,同一個境界,由於業報不同,眾生所見的外境必然不同。像我們天人所看到的清涼山(五台山),是一片清澈的琉璃寶色,各山峰之間有閃爍的寶林,每一株寶樹所放射的五彩光明,日夜不停地,熀耀相映。而這些妙境您都看不到,只能看見山脈、草甸與樹叢啊!至於文殊菩薩住的地方,更不是您與我所能看得見的。
童子說完,剎那隱身消失。
道宣律師與童子的對話,言猶在耳。
因此不要再問我看到什麼。五台山不能用眼睛看,要用心來看才是。我深信文殊菩薩就在這兒,但是,套一句台灣流行的話兒“眼睛業障重”,或許不知不覺中已經錯身大聖身影哩。

藉著大朝台,我看到自己的心,每一刻的起心動念…。來此朝聖,即便衛生條件不佳,也不敢有無明之想。因為住在這麼高海拔的山上,一切人力和物力維艱,出家人就是在這樣的氣候和條件下常年修行。何況只要一片雲飄來,隨時有可能帶著狂風大雨乃至大雪怒衝而來喔!實在佩服台頂上的僧寶,非等閒,了不起的人間菩薩。  

這座大山,就像一尊大佛,祂矗立在這兒萬萬千年了,是慈悲之母在孕育眾生。祂靜默看著來來往往的子女們。對所有人類、牛羊、馬兒、小蟲兒…等,都平等對待。
祂貼近眾生,讓我們感受生命的珍貴與祥和,提示我們生命過程的順與逆,自有其前世業緣;所有的迷惑、困境,唯有歡喜接納才能解開心結。
回憶大朝台,好似又去了一回。那白茫茫雲煙梟梟,我思,我想,隨著雲朵漂浮,佛菩薩隱身於大山,文殊菩薩無所不在,祂在哪兒——在那兒!
我與自己的心對望,大山拈花,香花撲鼻,一直在無言微笑啊!
五台山教我們返照自己,原來佛在自個兒心裡呢。每一個人出生時都已經頂著祂來過日子的,竟然不相識。
怎麼會有人譏笑信佛迷信,信不過自己才是迷呢!

想來五台山朝聖嗎?記著!路上遇到的擦鞋匠,一身汙穢,很可能是文殊菩薩化身來測試您的心喔!
哈!想多了,開您玩笑!意思是,造訪佛門聖山,可別大意損福哦。尤其名山,應跡的佛菩薩可多欸!

(梵重寫於2018.4.30


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四)一次五百年修行

《文殊經》記載:「若人聞此五台山名,入五台山,取五台山石,踏五台山地,此人便有福報,積累功德,超四果聖人。」
因此,每年到五台山的人至少有500萬左右,少數人三步一拜,或一步一拜地,延路跪拜到五台山台懷鎮佛教寺廟中心;有人行腳、或自駕朝聖(小朝台),也有山友為登山而來,動機不一。
2011年,那一次大朝台,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個景象,嵌入內在最深沉,喚醒我的初心。
於往中台、西台、南台、北台及東台沿途之中,從車窗總會看見幾位結伴,或獨行者,正以徒步的方式邁上山頂,山坡斜陡,他們一步步吃力地往上爬;我心裡頭像遇到地震一樣,少見多驚。居然有人這麼精進大朝台嗄!
——想當初,四十多年前披剃後,也曾在蒲團上努力參究生死;卻從來沒有經驗過眼前這一幕,初心曾經嚮往的,以行腳方式參訪善知識,圓成修行功課。
我以羨慕的眼神覷著窗外人影。比丘、比丘尼,及居士們,人人背負行囊,接受風沙刷臉。車子錯身剎那,我看見她的眼睛瞇著,緩步向上…,想是暴風呼呼,睜不開眼吧。
真是了不起!想要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確實得有翻山越嶺的意志力。尤其五台頂的天氣忽雨忽晴,忽冷忽熱;大風吹,不先招呼的;大雪飄,更不留情面喔!才不管你的信仰有多真誠,那“大自然”從來是呼風喚雨,不聽人使喚。

——不過,真的如傳言,徒步走完五台山的五座山峰,就相當於五百年的修行嗎?
我個人以為,有些人只是做有益身體的健走活動而已,牽扯修行就有點遠了。
假如心裡沒有信仰,目的並不在清淨三業,而在娛樂心情,不是為朝聖而走,那一時的修行都抵不上;修行在心,不在身,何況五百年的修行。
最高境界的大朝台,古德已遠,近代當以虛雲老和尚為善知識,為榜樣。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五台山,並非以“上五台”為目的。
他說:
禮拜途中,歷盡艱難,心生歡喜。每每藉境驗心,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。因此才悟古人所謂:「消得一分習氣,便得一分光明。忍得十分煩惱,便證少分菩提。」

虛雲老和尚的心志很清楚,要“藉境驗心”。他長途朝拜,遇飢寒、風雪大考驗,甚至幾度瀕臨命危,仍不變志。對文殊菩薩的信心,如此精誠專一,怎能不感應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丐者前來相救!怎能不清淨三業,轉煩惱為菩提!

行腳、朝拜(三步一拜)是佛弟子傳統的修行方法。為的是要立足當下,依境驗心。路途可能遇險,住宿可能不潔,棉被可能不暖又藏溼氣;嘴裡吃的粗食齋飯,可不是餓了就能吃到。但是,心裏卻充滿法喜,正是虛老所說:“愈辛苦處,愈覺心安”。
在禪堂參究,將自己的妄心逼入絕境,方有逢生之機;行腳朝拜,也有異曲同工之妙;都要通過磨練放下身心,放下我執。
北台山頂
即便一次大朝台能圓滿五百年修行,是佛弟子們永久不變的心願。但是,五百年的歲月於修行佛道的人而言,其實不算久,五、六次投胎人間的生命而已。話說回來,得人身容易嗎?
佛陀曾經以「高山垂線穿針」比喻得人身的機緣。
須彌山是此界最高的山,從山頂上垂一條細長的線到山下,當細線垂下時,“恰恰好”穿進山下繡花針的針孔。
您想像看,線會隨風搖擺,成功穿線的機緣有多少?
線,喻眾生的神識,繡花針的針孔,比喻人間。
這裡說的「眾生」,不一定是人再生喔,有可能其他善道或惡道眾生,都想穿針孔擠進人間道的。
五台山佛光

現在是否明白我們“這一身”多難得啊!
難得的人身,我們可有好好利用他,為自己深植慈悲及智慧功德呢?
得人身難,來五台山朝聖也不容易。
但是,若將上五台山機緣當成炫耀自己的福報,自以為高人一等,這就損福了。須知,還沒能來的人,等著機緣成熟而已,未必無福。
人身難,朝聖難,於朝聖中能領悟佛菩薩無言的妙法更難!
每個人都有一顆虔敬的心,我們帶著他來,回去時也不忘帶著他回家。這個心,在「來、回」之中,可有變化,可有淨化。
——朝聖功德在這兒!
(梵重寫於2018.4.27



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三)念念是來生縮影

五台山有一句流行語:
“東台看日出,西台賞明月,南台觀山花,北台望雪景,站在中台頂,伸手摸星星”。
最後一句,讓我想起中台的印象,真的很奇妙欸。果然藍天離地不遠,天與人間氣息很接近;站在中台,確實感覺天不在“邊”;仰頭望天,用“天花板”來形容它更為貼切呢。
而西台則是風捲龍雲,站著打妄想時,冷不防就被暴力風突襲,它總想板倒人似地,很不友善。所以,那一句“西台賞明月”對不喜歡跟大風較量的人來說,不僅毫無詩情畫意,甚至令人卻步。
而我,當然也不做這個白日夢,那月娘,白天並不露面的。何況跟團上山,精算時間點,明月高掛的時候,我們已說再見。
南台觀山花,我們九月初大朝台,恰好錯過南台的群花爭妍,只能看到零星躲在草叢裡的小野花。
至於北台,我們來得太早,若計畫賞雪玩雪,則必須等十月過後。雪,於我而言,美得太冷;太絕情了,向來避之惟恐不及。
至於東台……東台和北台是同一個方向,路途捷徑,轉眼就到了。
東台美景 

東台頂名為「望海峰」。遠望平視,山形猶如一隻站著的巨象。若由上環視,則像一個特大的龜甲背。這樣形容,實在提不起興緻往心裡裝入巨象影子,更別說龜甲背。
台頂寺名為「望海寺」。倒是“望海”兩個字,較有意境,應該是指觀雲海。據說東台的地勢比華北平原高,因此在這裡觀日出或看雲海,景色非常美麗、壯觀。
東台大雄寶殿前

東台的文殊殿是平頂的磚房,卻頗有特色。其東西兩邊各有三間石窯洞,也供奉石雕文殊像。其中一間供四臂文殊像,這個造型在漢傳少見。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的形象很多,有二臂、四臂、六臂等,各有其象徵意義,對此我並不瞭解。
四臂文殊像

望海寺內供奉的「聰明文殊菩薩」,為新塑銅鑄的,全身金碧輝煌,這造型也是藏傳佛像。
東台聰明文殊菩薩像

意外在正殿側邊巧遇這一尊,是漢傳文殊菩薩像。哎呀,祂驚醒了我的心,眼睛要緊貼菩薩像了欸!法相如此莊嚴,令人剎那攝心!
古文殊菩薩像

文殊菩薩示現的童子相貌,眉目低垂,竟傳神表達慈悲氛圍;祂三分鳳眼,卻銳利如智慧劍;提醒行者要留七分觀照自己,斬斷心執。
佛菩薩藉形象在說法,世人可意會否?
文殊既以菩薩之身教化人間,自能圓滿凡夫心;其右手結施與願印,表示眾生若有祈願,文殊皆能順應所求,慈悲施予。然而,予願之餘,文殊菩薩的願力是什麼,我們可要認真思惟之。
當我把眼光移向菩薩的坐騎,瞬間被那呆萌的,可愛的青獅子吸引,那直愣愣的眼神童趣十足,這造型與童子文殊真是絕配極了。古銅金身,藍色青獅,好閃!古人塑的佛像,法相柔和莊嚴是一大絕響。

想要等著在東台看日出嗎?
昨日已過,明晨未至;不可能在此過夜,只能把握現在。
每一天一時一分一秒一剎那的現在一直飛逝中,我在人間的歲月剎那倒時,抓不住現在,但是每一個虛幻的現在成就了一生。“現在”不過是隨著業緣,像個跑馬燈閃爍不已,然後業盡,熄燈。
——業盡熄燈時,如日暮,亦必然有日出時,沒解脫,生死將無盡期。
人命的出生,如日初昇,死亡,如日薄暮;最精彩的學習與成長,並非過去與未來,而是在此刻的現在,現在想什麼,做什麼…,分秒累積成為一日,日日積功累德,或者積過失累人怨,都不離當下現在的一念!現在不可得,但空性中因果宛然,現在的心行記錄一生,怎能輕忽!
東台大鐘

鐘聲響,清晨起跑,日暮休憩,終於要結束一日大朝台的功課。
總是這樣,人生總是這樣重複;日出、日暮,一再地重複不已…,縮小看看這一生,眼看就要走到盡頭。再濃縮些,此刻之懸念不就是未來生命的縮影麼。
東台石牌坊

我們都是一日過客啊!來去匆匆。
車子通過東台望海寺的牌坊,我回頭再看一眼。那牌坊建造得非常大氣,兩旁的獅子威嚴鎮守著。這是中國才有的民族特色。我此生流淌的血源和法源,與中國一脈相連。
(梵重寫於2018.4.25





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二)無垢文殊大靈應

小巴士車在窄路上奔馳。司機神情輕鬆,竟放心讓車子快跑,而且一路上既不揚塵,又不顛簸。奇怪咧!北台的路這麼特別?之前往中台、西台和南台的路可都是塵土飛揚,或是泥濘糾纏…。疑念閃來,倏忽間又被那一望無際的碧綠野草給洗滌清淨了。
沿途風光絕好,眺望遠處深山,山坡下有駿馬悠閒的吃著青草,牛羊則曬在滴翠的草甸上,生靈與大自然合體,和諧美好,這就是佛國世界啊。
石塑文殊像
到了目的地,身體的觸感忍不住緊縮,好冷冽的空氣!每個人一下車都包緊緊。這裡最高頂,果然也是最冷。
古文殊菩薩像
北台「葉鬥峰」,山峰呈現馬鞍形狀,佛教比喻像一身兩個頭的共命鳥。
它不僅是五台山群嶺中最高,也是華北最高峰,有“華北屋脊”之稱——以“異常寒冷”來形容最貼切了。
異常就是反常咯!北台每一年山頂向陽處9月就飄雪,到4月才解凍,而背向陽光的山峰則有暑熱都融化不了的冰雪,稱為「萬年冰」。這夠“反”了吧。如此冰凍的天氣,生靈如何生存呢?
北台山谷雲霧

其四周的山嶺一年四季雲霧繚繞,不見天日;有山,但不見山;偶爾會出現五彩的半橢圓光圈,人稱“五台佛光”,看到的人直呼幸運。
每到夏季,群山漫天雪花,在這兒可不是新聞喔!

北台頂的寺廟為「靈應寺」,創建於隋代,寺內置石碑記載了歷代修建靈應寺的史蹟。
靈應寺重新修葺時,可能為了抵禦海拔三千公尺的大風和寒冷,全部改用石料建造;正殿有三間石洞,也都以磚石為基,結構頗為堅實。
文殊殿右側

文殊殿左側

此寺供奉「無垢文殊菩薩」。文殊菩薩位居菩薩之首,故稱法王子。其實文殊菩薩早已成佛,為了利益眾生,倒駕慈航。未來文殊菩薩還會在“無垢世界”成佛,號「普現如來」。
無垢文殊菩薩像

兩千多年以來,五台山文殊菩薩感應的事跡很多,有人以為是古人訛傳之說,不足採信。
那麼,現在給您說個現代人的感應故事,之一。
真人實事發生在2004年。
當年富士康集團盧副總裁夫婦相偕來五台山朝聖。到北台頂時,開車的司機提醒:你們若有什麼願望,可以跟無垢文殊菩薩祈求,無垢文殊非常靈驗的。
他們聽進去了。遂虔誠求願。
夫妻倆祈求什麼呢?事業、家庭皆如意,但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。——曾經用盡現代人想到的各種方法,仍無好消息。
不可思議地,祈願之後,無垢文殊果然“靈應”。他們在三年內連生兩子。
盧副總裁遂出資修舖北台路。這條嶄新的石板路,費時十五個月,於2005年完工,善款人民幣一千四百多萬。司機們口耳相傳,都向朝聖者說:這條路是台灣人建的喔!
北台文殊殿前留影

無垢文殊菩薩——無垢,清淨心也。什麼是清淨心?一落言詞或思惟,就不清淨了。以現前這一念,不思善,不思惡;當下即與佛菩薩“感應道交”。道交,以法相會之意。文殊法門不著空不著有,稱「不二法門」。“二”是分別心。我們的心態不離“有人、有我、有眾生”的分別相,反此道,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,是為不二法門,即遠離空有二邊的中道。
(梵重寫於2018.4.21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一)南台魅力在花會

五台山的五個台頂,全部掌握在如來的手掌心。
五兄弟,恰似人的五指手掌。
手掌向上翻,五指併攏,瞬間就能清楚五個山峰的高低:
食指是東台,中指是北台,無名指是中台,小拇指是西台,這四個台頂是起伏連綿一氣的,而大拇指是南台,屬另一條覆盆狀的山峰,五峰中海拔最低的。

小巴士車往南走,車子一直向下盤旋;山路彎呀彎,我們要彎到另一個山頭去。去南台的路非常漫長。當然囉!因為我們要從小拇指向大拇指呢。

從西台到南台的中途,我們下車到獅子窩文殊寺參拜。
據佛門史書《清涼山志》記載:
久遠前,文殊菩薩駕乘獅子經過此地,獅子忽然吼聲不斷,不肯再向前走。菩薩有感:這裡是弘揚佛法的好地方。於是點化一座道場,取名「獅子窩」。
獅子窩,古稱大護國文殊寺。此寺珍貴的歷史文物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洗劫一空,僅剩下一座破損的空塔。
愚痴人破壞佛寺,總會出現善根深厚的人發起修建;即便贊助一磚一瓦,亦功不唐捐。
文殊寺新塑佛像

十三層琉璃寶塔前留影

目前這一座十三層琉璃寶塔,於重山峻嶺中,再一次巍峨聳立;全塔有一萬尊佛,外觀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磚裝飾,得名「琉璃萬佛塔」。
寶塔的源頭應上追明朝,有故事。但這一篇朝聖長文拖延甚久,且在此打住。
晴朗的南台

近午時刻,才到達南台。南台獨特的魅力是啥?
南台「錦繡峰」——遠望山形,宛如一匹臥馬。此山高峰聳峭,我無法想像臥馬的睡姿,是四腳朝天,或側臥?
臥馬與錦繡不沾邊的。“錦繡”兩個字,是指春天百花爭豔,萬花齊舞,這種不畏強勢寒流的美,就是極大魅力!

農曆四月,五座山峰積存的殘雪尚未融化,溝谷及溪流被雪覆蓋的冰床也還凍著的時候,那南台半山腰的草叢,已經被春天偷襲!不只野迎春、映山紅;連山底下的桃杏花,溝凹裡的楊柳芽等;都出來告白賞花客:我們來了!
因此,每年農曆六、七月花兒盛開期,果然招蜂引蝶,吸引好多人千里迢迢趕來與花兒相會。
南台山花之一

南台山花之二

——五台頂的春色盡在南台,南台的魅力盡在“南台觀山花”。到時候,您可要來哦!獨特的花姿一定能搏君癡笑。
南台佛塔

南台頂有普濟寺。宋代始建,明代重修。普濟寺前,佇立著一座座佛塔,那是一代代的僧寶在此修行,傳道弘法的歷史印記。
智慧文殊菩薩像

普濟寺主供智慧文殊菩薩。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時,南台頂的佛殿被破壞殆盡,目前只剩下毘盧殿、觀音殿、大雄寶殿等基柱,以及簡單的小院落。看那殘垣斷壁,實在令人難過。人禍比天災可怕啊!
南台石佛前燃燈

寺內的石窯洞內有石佛殿,年代極為古遠,能保留到現在真不容易的。走入石佛殿,燈火盞盞,不少人在此點燈。燃燈古佛慈悲凝視眾生,叮嚀:人身難得,務必要點燃自己,照亮別人啊。
南台古佛殿

普濟寺正在修復古剎,眼前雖然滄桑不堪,也許不久之後就可重拾金碧輝煌的規模。
東邊有一座石砌寶塔,名為普賢舍利塔,元代始建。古色好搶眼,樸素是寺貌最美的容顏。

起霧的南台

站在南台山坡觀望北台,只見山路蜿蜒,北台頂隱約藏在雲霧無盡處。好神秘的佛國境地呀!讓人懸念。
(梵重寫於2018.4.18


五台山朝聖記(四十)西台文殊洗缽池

第二站,我們來到西台頂。
從中台來這兒是一段平坦山路,但是感覺比之前漫長,無盡頭似的,坐久有點累。
我坐在窗邊,緊盯一直往前推進的美景,捨不得眨一下眼,深怕錯過剎那,錯過秒速往後的草甸、灌叢;以及漫山遍野的牛、羊和馬兒,那是當地人放養在山坡上的,吽吽地,使寂靜的山路添加生命之氣。牠們悠閒自在地啃草,廣袤的的草原是牠們的家鄉。
——好想、好想將大草原的美景印心,打包裝回台灣! 
西台沿途美景之一
旅遊資料上說,西台頂的形狀,遠望猶如一隻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。我在心裡描繪孔雀的模樣,孔雀坐鎮西台,日日開屏,好美麗的護法使者。

西台頂名為「掛月峰」——月墜峰巔之際,如懸鏡。
此句令人聯想:廣大平坦的西台頂,每逢月圓之夜,山巒層層疊疊,一輪皎月恰似懸在山巔的明鏡,月光朗照群山,彷彿是大智文殊菩薩無言說法,卻沉默如雷。
古文殊菩薩像
所謂一台頂一寺廟,西台寺院名為「法雷寺」,創建於隋文帝,唐、明兩代又修建。
殿內供奉「獅子吼文殊菩薩」。佛法如雷,獅子吼與“法雷”的寺名互相呼應。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坐騎,象徵菩薩的年輕、智慧和威猛;演說法義似獅子無畏,能震攝十方,能吼醒眾生!
西台文殊殿



法雷寺獅子吼文殊菩薩像

西台法雷寺東北側有一個水池,名為「文殊洗缽池」。
據說有一位出身富貴的年輕人,來西台頂出家。共住後,難以適應“貧僧”的生活。於是私藏香客供養的碎銀子,到山下台懷鎮吃美食。
有一次,他吃飽喝足之後,回程路上經過水池,看見一位老婦人坐在池邊正在洗缽。
他詫異地問老婦:你從哪兒來的?
老婦低頭回答:西台法雷寺。
噫!我是法雷寺的住眾,怎麼沒見過你?
老婦笑著說:你見我,我見你,你不見我我見你;你尋我,我尋你,你不尋我我尋你。
僧問:你為何要尋我?
老婦仍笑著回答:尋你洗缽呀!
我為什麼要洗缽?
老婦慢慢地說:你的內缽不乾淨,心念不正,損你功德,二兩白銀一兩鐵…。
僧人不敢回答,立刻轉身疾走,回到僧寮打開包袱清點。
嗄!私藏的二兩白銀全部變成鐵啦!
原來是文殊菩薩化身為老婦,要僧人清洗心垢。
此後,這個水池被稱為「文殊洗缽池」。
——修行生活平常日,用齋之後要各自洗缽,洗了外缽,沒洗心缽;學佛人不返照內心,怎知多生累世以來心底的汙垢有多油膩啊!
文殊菩薩教化眾生扮黑臉,直接從心瘤開刀,眾生愛哪個,就幫你切割那個!
這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?
西台舍利塔

法雷寺建築如民房一般普通,還似老舊的石砌房,看不出有修繕的跡象。卻聽說不遠處另外建有很大的地方,提供給徒步大朝台的旅人住宿。
其東北方,矗立著一座石砌的舍利塔,塔身周圍掛著彩色經幡,隨風飛舞,咧咧作響地,為西台獨樹一幟的景觀。
西台藍天
西台雲海似浪潮

果相法師留影

西台好大的威風

突然一陣大風迎面來!刮得人皺著臉睜不開眼,是要把人捲起麼?西台的強風果然冷冽!一秒前溫和,下一秒冷颼颼突襲你,真吃不消。要我在這兒長住修行,怎可能欸。
然而,山頂上的寂靜著實是修行的好地方,無福無此因緣者,一宿亦難得。我只能心嚮往之,期許來生了。
(梵重寫於2018.4.17